《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保合作进程》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5-22
  • 统筹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修复和珠江口国家公园建设,这是今年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的一项重要议案。   马化腾已经连续4年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情有独钟”,但与此前三年不同的是,今年,“科技大佬”马化腾关注的重点却是大湾区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   过去三年,粤港澳大湾区连续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区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们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建言?   完善生态环保合作机制   “与科技、教育领域的合作相比,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相对滞后,有必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大湾区在海洋生态文明领域的合作步伐。”马化腾说。   作为在粤港澳大湾区成长起来的企业家,马化腾因身体原因将缺席今年全国两会,但他仍以书面形式提交议案,提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设立跨境生态修复和自然保护协调机制。   完善机制,是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9+2”城市,其中,“9”是珠三角9座城市,“2”分别是香港和澳门。三地在文化上同根同源,被称为“讲粤语的三兄弟”,又存在不少差异,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涉及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   从经济领域的合作拓展至社会治理制度的对接和整合,三地的融合在加深,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更扎实。   “要进一步深化香港与内地在新时代的合作交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港区人大代表、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说。   香港政团民主建港协进联盟(民建联)在两会议案和提案中也聚焦生态环保,建议完善非法捕鱼举报机制,设立跨水域24小时举报热线,加强内地及香港执法部门的联合执法,建立更紧密的沟通机制。   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前正在加紧制定,规划中将建立规划区域协调机制,结合区域功能定位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让发展更充分,让保护更严格。   拓宽环境治理合作领域   “要持续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的保护与再造。”全国政协委员、民建联主席李慧琼说。   她提出,中央政府可以促成大湾区城市形成保护水资源的共识,加强“海水淡化”和“再造水”科技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在大   湾区内成立联合水资源技术研发中心,以及研究整个水资源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环境治理方面的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代表与委员们十分关心的话题,尤其是去年《纲要》发布,提出以“美丽湾区”为目标,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等一系列要求,为粤港澳生态环保合作带来了新机遇。   基于这一点,马化腾着眼珠江口,建议全面开展珠江口生态修复整治,加快珠江口国家公园建设进程,重视科技力量,将珠江口国家公园建设成为智慧国家公园。   信息公开是倒逼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因此,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表示,要督促相关地区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实时公开,同时推广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实时全面公开地区的实践经验,切实推动落实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信息公开。   赋能绿色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乘着大湾区建设的东风,三地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正在加速整合,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高新技术方面,智能汽车作为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综合体,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内生动力增长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要科学规划布局,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实现大湾区创新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和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说。   围绕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联副主席陈勇建议,三地政府应共同投放更多资源,鼓励及扶持大湾区内的企业或机构大力发展环保科技。   提高循环发展水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又一着力点。   陈勇说:“粤港澳加强合作,共同建立环保园区,可以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在园区内设立回收加工厂或再造品生产线,也可以设置研究机构,让三地专业人才共同研究环保技术,将废物转化成新产品或能源。”   探索环境权益交易与金融服务合作,粤港澳大湾区也正在先行先试。   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四部委发文,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交易外汇试点,绿色金融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关报告
  • 《粤港澳大湾区11城的产业状况 》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信息服务与监测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20-08-04
    • 导语 湾区经济主要特点为:一国两制、国家发展战略、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雄厚、经济活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创新基因突出、人才供给充沛、领军企业逐渐增加。新技术为核心驱动增长,成为支撑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一任“主力担当”。 一、总体经济发展情况 2017年湾区创造GDP超10万亿元,增速超过7%。粵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由11个城市构成,包括广东省内分布在珠三角的9个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肇庆、江门以及两大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经济效益是地区产业经营成果的直观体现,2017年全国城市GDP排名前10中, 深圳、广州分列在上海、北京之后,成为全国GDP第三和第四的城市。11城总计创造GDP超过10万亿元,区域内城市总体经济增速达到7%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具体来看,澳门、珠海、深圳增幅最快,分别达到10%、9%、8.80%。   总体而言,粵港澳大湾区已经逐步过渡到服务经济,追求创新经济。 通常来说,在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创新经济的演化过程中,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成为第一大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经济增长由工业拉动向服务业拉动转变。 二、城市群优势产业分析 粵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阶段差异大,优势不同。下图中香港—肇庆,第三产业占比依次降低,能看出第三产业占比与人均GDP 基本呈现正相关。从具体城市发展现状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A、以香港、澳门为代表,第三产业占到90%以上的纯服务型经济体; B、以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为代表,由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过渡,第三产业占比在50%以上; C、其余5个城市仍处在工业经济阶段,第二产业是GDP贡献的主力军。 粤港澳大湾区11城产业结构与人均GDP(2016年) 根据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结合各城市的统计数据,对粵港澳大湾区内11个城市的特色优势产业进行梳理,从中得到当地的优势基础产业。 1、香港:依旧是金融、服务业的天下 金融、专业服务和仓储物流是香港服务业GDP的主要贡献领域,自2010年起一直保持增长。根据2016年数据,三者合计占比36.42%。2017年前三季度,香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4%,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支撑服务业增长。 2、澳门:娱乐旅游为主导的文化交流中心 2016年数据显示博彩业仍处于相对的主导地位,金融服务的占比在逐渐增加,澳门的产业结构也在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变化。基于两大增长动力和葡语的独特优势,澳门产业未来发展依旧是继续建成以娱乐旅游为主导的文化交流中心。   澳门服务主要行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2016年) 3、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主导 根据2017年深圳市公布的数据,各产业GDP占比如下,工业贡献率最高,占到 38.8%,且已由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其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1.0%、65.6%。   深圳各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2017年) 4、广州:电子信息、医药健康、先进制造三足鼎立 广州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健康行业迅猛发展,2017年工业投资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投资增长1.6倍,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23.1%。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提高到64%。富士康第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思科智慧城、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通用电气生物科技园、百济神州、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健康医疗中心产业基地、粵芯芯片等重大产业项目已动工建设,并将形成集聚。同时,辅助优势产业的相关服务业固定投资也在增加,卫生和社会工作、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71.7%、23.3%、21.3%。 5、东莞:世界工厂 2017年东莞第二产业增加值和投资值增幅均高于第三产业,分别为9.2%和14.4%,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制造业产业体系齐全, 镇域间特色明显且产业集群化程度高,形成以八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6、珠海:电子信息、医药是优势产业 传统意义上,电子信息产业是珠海的支柱产业之一,GDP所占比重超过1/4,知名企业包括金山、巨人、金碟、用友等。之后,医药产业也迅速抢占发展高点,形成以药品制造业为主体,医疗器械为支撑,保健品和化妆品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有丽珠、联邦、和佳、宝莱特、汤臣倍健等企业。作为珠三角城市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珠海还围绕海岸线优势而衍生出海洋工程与旅游等产业。 7、中山:九大产业平台引进先进制造业 根据2017年中山统计数据,在现代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210.17亿元, 增长11.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506.32亿元,增长3.2%,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 值385.62亿元,增长8.3%。 未来,中山已建成的九大产业平台将为制造业贡献更多增加值。截至2017年底, 九大产业平台在建项目共42个,投资额共约165.7亿元;签约项目61个,投资额共约639.8亿元;在谈项目85个,投资额共约882.9亿元。吸引了包括新松机器人、比亚迪、彩迅等先进制造业企业。 8、惠州:以电子信息和石油产业为主 根据2017年惠州统计数据,惠州第二产业占比54.8%处于主导地位,重工业占比超过78%,电子信息产业和石化产业是最为突出的两大支柱性产业;同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成为主导,且2017年外商经济投资持续增加,增长13.2%,达到210.60亿元。 9、佛山:五大传统产业支持 佛山的优势传统工业由以下构成:纺织服装业、食品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建筑材料、家用电力器具等,其中佛山家电制造业产值占全国家电产值的15%以上,有美的、海信、容声、小熊在内的多家知名品牌。同时,佛山也是家具制造业的重地,大自然地板、东鹏瓷砖、华润漆、箭牌卫浴等知名企业均出自此。 在传统优势行业产能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新的产业也在逐渐发展,例如医药行业, 2017年佛山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3%,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 11.1%,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药器械增长2.1%。根据企查查显示,仅佛山地区注册的医疗仪器制造厂就有超过5000家。 10、江门、肇庆:重心是做好产业承接 江门和肇庆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一方面积极承接广州和深圳的产能转移,一方面立足自身优势鼓励创新发展优势产业,如江门,努力发展先进的交通运输业,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重卡和商用车产业集群,在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产业等领域有较好发展;肇庆积极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新型电子产业等。同时,两地都具有链接粵西的地理优势,可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枢纽门户城市的定位,打造宜居城市。 综上,粵港澳大湾区11城具有基础优势的产业如下:   三、城市群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湾区的发展路径通常是形成由核心城市为中心的类似于圆锥面的发展后,向卫星城市转移以达到均衡发展。粵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路径也遵循这一规律,传统工业制造业正在逐步向成本更低的湾区内城市转移,例如: 佛山的陶瓷业向肇庆转移,逐渐形成产业带; 惠州已完成自建产业转移示范园,用于承接电子器件、服装加工、新型建材产业; 江门已完成自建产业转移示范园,用于承接五金机械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型纤维材料纺织业; 肇庆已完成自建产业转移示范园,用于承接金属材料、电子产业(兼顾发展 生物医药和先进机械装备产业)。 较发达城市需利用资本、人才、科技优势在稳固基础之上快速发展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例如: 香港联合深圳共同发展金融科技; 深圳137个项目布局在38个“一带一路”国家,华为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形成与“一带一路”结合的科技合作“新常态”; 深圳市规划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 结合湾区各城市的现处阶段、主要优势产业及城市规划政策可知,粵港澳大湾区内金融、制造业、医疗健康、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是具备优势基础的支柱性产业,应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利用政策促进改革,创造更高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 《东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监测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9-09-20
    • 在NASA最新发布的全球夜景图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世界上灯光最璀璨的区域之一。以制造业见长的东莞,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4座城市并肩,组成了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国创新之光在这里熠熠生辉。   每28.5秒,华为终端东莞松山湖基地的自动生产线上,就有一台智能手机生产下线。如今,全球每4台智能手机中,就有一部产自东莞。   每千人拥有企业62户,达到发达国家经济体水平。如今,东莞企业总量突破52万户,其中工业企业17.4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逾万家,排名全省第一。2018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达8278亿元。   这些亮眼的数字,是中国奇迹的生动注脚。70年岁月荏苒,东莞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县蝶变为国际制造业名城,人才红利、创新力量与强大的制造业正在深度融合,使得这片仅2460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全球产业链关键而活跃的区域之一。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东莞以全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统领,积极发挥区位与产业双重优势,推动协同式全域创新与高标准城市升级齐发力,重塑面向全球化的更高层次开放格局,向着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梦想启航。   因改革而变   从农业大县   到国际制造名城   “木棉树鸟笑枝头,桃树粘着青青果儿;雪豆花、紫荆花正开着。村外平坦的田畴,青青欲滴软柔柔的稻苗,苍苍翠翠丛丛的蕉叶,在风中摇曳,呈现了一片生意。”   这是著名作家陈残云的代表作《香飘四季》中充满农耕时代诗意的东莞。1949年,东莞县按不变价计算的工农业总产值只有0.83亿元,1950年东莞财政收入0.11亿元。到了改革开放前夕,东莞县已经是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县,每年国家上交的粮食排在全国前三位。与其他粮食主产区稍有不同的是,东莞因为地利,靠近香港,每年有草制品、烟花爆竹、蔬菜水果等出口,1978年外贸出口达3938万美元。   但是直到1978年7月,香港才给东莞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启蒙。彼时,香港商人张子弥来到位于虎门的太平服装厂,考察手袋制造工艺技术,寻求合作机会,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随即诞生。企业投产第一年,就获得加工费100万元,为国家赚取外汇60多万港元。   太平手袋厂试吃外资“第一只螃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南方日报当时一篇报道写道:“小小手袋厂一根拉链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尝到改革甜头的东莞,在全国率先成立“来料加工装配办公室”,提供从工商登记到办理进口许可证等“一条龙”服务。这些创举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促使东莞坚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台企以及随后而来的大型跨国外资企业,带动了国际IT制造业向东莞转移的进程。随着电子类企业的集聚,东莞制造业上下游配套体系也越来越完善。时任IMB亚洲区副总裁李祖藩说:“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会有70%的电脑产品缺货。”   此后,“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被频频引用形容东莞制造在全球贸易的重要地位。还有一组说法也广为人知:全世界1/5羊毛衫东莞造,全世界1/10运动鞋东莞造,全世界1/5的电脑东莞造……   如今,改革仍在为这座国际制造名城提供不竭动力。作为最早推行商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东莞在全国率先开展“先照后证”、企业集群注册、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改革等创新探索。如今在东莞,“刷脸”登录全省统一平台自主申报企业,在线填报商事登记、税务办理及在线刻章相关信息后,1个工作日内即可领取电子营业执照。最新数据显示,在东莞开办企业平均耗时仅为3.88天。   今年,省委深改委批复同意东莞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作为当年“四小虎”成员之一的东莞,又一次担纲起为全省乃至全国探路的新使命。围绕产业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和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充分两大问题,东莞突出对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制造业供给侧方面的要素进行改革,初步提出两大板块共22项重点改革任务。   因开放而兴   从“借船出海”   到开放高地   “当年公司考察了珠三角多个城市,最终决定投资东莞,是因为一个令人感动的小插曲。”东莞雀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浩回忆,“当时,我们想在中国寻找一个咖啡种植基地,东莞市政府不怕麻烦,主动为雀巢选址、引荐并促成种植基地在云南普洱落地。”   1988年,东莞雀巢有限公司成立,这是雀巢在中国最早设立的咖啡工厂,也是东莞引进的首家世界500强企业。31年间,雀巢先后5次在东莞雀巢有限公司追加投资,累计投资7.8亿元。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积极利用港商、台商、外商等“大船”的资金、技术,与自身的劳动力、土地成本等优势相结合,东莞制造“借船出海”,涌向全球每个角落。如今的东莞,已成为世界商贸来往的大都会,目前世界500强的外资企业中,已有86家在东莞投资办厂。在东莞投资的外企超过1万家,累计吸引外资750亿美元。   经过40年的发展,开放型经济成为东莞最明显的优势和最根本的特质。2018年,东莞外贸进出口总额破2000亿美元,实现10年翻番,总量排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五位,连续3年跻身“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前三位,仅次于深圳、上海。   在外向型经济带动下,造就了一大批产业工人、实业家、中小企业老板,东莞经济内源动力不断增强。民营企业逐渐占据半壁江山,如今他们又大踏步从东莞走向世界。   华坚集团是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莞企标杆。2011年,该集团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埃塞华坚国际鞋城,从开工建设到投产仅短短3个月,就使得当地皮革产品出口增长了57%。另一占地130多公顷的埃塞俄比亚华坚轻工业城项目将于2020年建设完成,预计可为当地提供逾3万个就业岗位。“大企业不仅要服务于中国,还要服务于世界。”被授予“埃塞工业之父”称号的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这样说。   唯美集团在美国建立生产基地,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陶瓷工厂;永强汽车制造集团收购了意大利和英国的特种车制造公司;“粤满俄”中欧国际班列、“粤新欧”中亚国际班列和“中韩快线”常态化开行;世界莞商联合会的版图不断扩大,澳洲、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西欧莞商联合会先后成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截至2018年底,东莞“走出去”企业超过470家,投资总额超过13亿美元。   2016年,东莞成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之一,短短两年左右时间就取得了44项经验,其中5项经验在全国推广。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下,东莞加快开发建设滨海湾新区、松山湖(中子科学城)、水乡功能区、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四大对接湾区战略平台,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项目相继落户,开放高地的地位不断巩固。   因创新而强   从世界工厂   到全域创新   青葱峰峦环抱的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今年8月初举行的华为开发者大会吸引了全球目光。会上,华为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对外发布。在华为松山湖基地,智能制造助力创新“突围战”,在120米自动化生产线上,从送料到包装出货,28.5秒,一台华为智能手机就已封装完毕。   华为基地的不远处,由世界机器人领域权威、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领衔的国际机器人产业项目正在快马加鞭建设。“几年后,这里将诞生一批世界级的技术型企业,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李泽湘充满信心地说。   2014年,李泽湘在东莞参与发起成立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多年来,通过连接香港、内地及全球的高校、研究所、企业、上下游供应链等资源,基地从“0”到“1”再到“N”,在东莞孵化出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松灵机器人、胡桃科技、全童科技等优秀企业。“这里的年轻人打造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欧洲要快5—10倍,而成本却大概只需要他们的1/5—1/4。”李泽湘说。   紧挨着松山湖的大朗镇水平村,郁郁葱葱的荔枝林间伫立着一栋栋银白色的巨大建筑。这是广东省最大的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它填补了我国脉冲中子源及应用领域的空白,为诸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平台。   围绕散裂中子源,东莞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今年6月,广东省首批4家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在科学城动工,另一大科学装置——南方光源也有望落户于此。同样令人兴奋的是,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将通过一条7公里的隧道实现联通,联手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通过这些大科学装置、实验室引领前沿技术与颠覆创新,将弥补东莞先进制造领域在基础研究、源头创新领域的短板,这不仅是传统产业升级的“必需品”,更是新兴产业渴望的资源。   从无人车间到机器人产业集群再到大科学装置,从企业转型升级到创新力量集结,以5G、人工智能、新材料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正在成为推动东莞全域创新的强大引擎。   奋斗者说   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伟浩:   “东莞制造”现在卖品牌未来卖标准   随着国庆节临近,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款国庆主题手表在市场上走俏。公司董事长梁伟浩告诉记者,依靠公司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完善的配套,该款手表从创意到批量上市,前后只花了约20天,再次刷新了制表行业新产品诞生的速度。   1949年在香港出生的梁伟浩,14岁进入叔叔的表壳制造厂做学徒,于1979年在新界葵涌创办得利钟表制品厂。上世纪80年代,他来到东莞,1988年在凤岗建立了得利钟表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年产成表360万只,配件60万套,并在瑞士拥有自己工厂,同时还拥有自己品牌的大企业。梁伟浩也由此被人们称为“东莞表业的启蒙者”。   得利钟表刚成立时,只是一个小小的代加工工厂,只有两间厂房,做来料加工,技术含量和利润率低。即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梁伟浩依然有着自己的“品牌梦”。从1992年开始,得利钟表先后进驻广州南方大厦以及广州上下九路租铺开设旗舰店,推广“世家”钟表品牌。   今年4月29日,国家授时中心与得利钟表集团在广东东莞得利集团总部举行了“钟表文化与时间科学馆”建馆启动仪式。该馆规划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计划2021年建成开放,届时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独具特色的专业科普场馆。   梁伟浩透露,得利钟表还将建设一个国际钟表文化产业园。建成后将是集研发设计、精密智造、品牌运营、钟表博物馆、展示体验、旅游参观、教学检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园林式智慧制造综合中心。   对于“东莞制造”未来如何发展,梁伟浩也深有感触。他认为,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东莞制造”过去卖产品,现在卖品牌,未来应该卖标准。   “东莞已有一批企业开始参与国际和国内行业标准的制定。企业有了标准制定权,就有了市场话语权,引领整个行业发展。未来,得利钟表也将推出钟表制造业的‘得利标准’,致力成为行业的标杆。”梁伟浩说。   时光印记   东莞中堂镇潢涌村:   “中国造纸名村”   走出绿色发展新路   漫步于东莞中堂镇潢涌村的江滨公园,3.6公里的步道依东江支流蜿蜒,两侧是郁郁葱葱的香樟树。河对岸的村落,伫立着莞邑900多年的黎氏大宗祠,以及20多座明清古建筑群,国内首间台商子弟学校也坐落于此。   这个从1978年就开始集体自办造纸厂的“中国造纸名村”,走出了特色的实业兴村之路,集体经济收入多年名列东莞前三。近年来,更是通过不断转型升级,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活富裕,还以乡风文明齐聚人心,成为“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文明村”。   让造纸产业“绿”起来   改革开放之初,轰轰烈烈的“三来一补”“三堂经济”席卷莞邑大地。潢涌村由于交通不便、土地资源缺乏、基建设施落后,被人称为“水尾、电尾、路尾”,大批客商望而却步。“没有办法招商引资,老书记黎树根就提出来自办工业。”曾任潢涌村委会党支部副书记的黎锡魁回忆。   依托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和充足的水源,潢涌村因地制宜发展起了造纸业。1987年,第一家村办的大规模造纸厂——造纸二厂投产运营,投产当年的年产量达到3.5万吨,利润相当可观。尝到甜头的潢涌村不断扩大再生产,从1987年到2004年,以集体全资或集体参股的方式先后建成了银洲、金洲、建晖3家大型造纸企业。三大品牌先后被认定为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   如今,走进金洲纸业厂区,只见巨大的水帘“哗哗”地从厂房上流下。“这是造纸的冷却用水,完全实现了循环利用。”潢涌村党工委书记黎锡康介绍,“过去生产一吨纸要30立方米水,现在只要四五立方米。”近年来,金洲纸业的环保投入高达2亿元,还开创了以废纸为原料生产可再生环保包装纸“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全省广泛推广,成为广东省环境保护优秀示范工程。   这是潢涌村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侧面。近10多年来,潢涌村克服转型阵痛,持续推进纸业经营理念、生产能力、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品牌建设五大方面的升级改造,累计投入产业升级资金15亿元。如今的潢涌,已成为高端纸业的代表。   “造纸行业只有谋求绿色发展,才能走得长远。”黎锡康介绍,除了让造纸“绿”起来,该村也在探索培育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寻找新动能。   村美民富,乡风文明   漫步潢涌,干净的河水,洁净的蓝天,宽阔而整齐的道路,健身广场、活动中心、体育馆等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新河南路上,数十幢建设时尚的农民公寓楼拔地而起。这是潢涌村为提高村民的居住条件,于2009年建成的首批500户农民公寓。“小区绿化和管理不亚于市里的花园式公寓,150平方米的房子只要十几万元的成本价。”67岁的张祈寿和老伴在村集体投资兴建的农民公寓里住得特别舒心。   潢涌规划建设的二期农民公寓,于今年年初启动,提供约560套住房,仍然以成本定价。建成后,全村近半数村民都将住进这样现代化的小区中,进一步改善当地农民的居住条件,更解决了村里土地紧张、集约发展的难题。   村“两委”向村民郑重承诺了“七有”的保障思路,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推进完善“高度保障、公平普惠、适度分红”的保障制度建设。村里每年帮扶困难户解决生活困难、子女就学、医治病痛等支出达100多万元。今年,占地14亩的潢涌医院新院、社区养老院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也陆续投入建设。   “分红多了,容易让人养成惰性。”为此,潢涌村有意识地将部分利润通过工资发放,户籍人口1万人的村庄,有3800多村民每天在村集体企业上班,99%以上劳动人口实现就业。(全媒体记者 郭文君 戴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