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在我国家禽市场禽流感病毒进化变异与预警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12-23
  •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陈全姣课题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合作单位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ominant subtype switch in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during 2016-2019 in China”(我国家禽市场2016-2019年禽流感主要流行毒株的转换)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报告了2016-2019年我国家禽市场(Live Poultry Markets,LPMs)禽流感病毒(AIV)的监测结果。结果表明,与2014-2016年度相比,LPMs的AIV阳性率大幅下降。H9N2取代H5N6成为全国鸡鸭宿主中流行的主要亚型。自2018年以来,H7N9的阳性率大幅下降乃至为零,与人类H7N9感染病例消失的现状相吻合。然而,在家禽市场出现了新型H7N3高致病性AIV(HPAIV),以及H9N9、H9N6低致病性AIV(LPAIV)重配株。重要的是,H7N3 HPAIV呈现出结合双受体(禽和人类)的能力;H9分离株主要与人类受体结合;H6N2分离株具有结合双受体能力,且有些毒株更倾向于结合人类受体。本研究揭示了自2016年以来我国家禽市场流行AIV的变化趋势,并对有些亚型禽流感的可能威胁提出了预警。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李娟博士等四人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毕玉海研究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史卫峰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陈全姣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219213/;http://www.whiov.cas.cn/kxyj_160249/kyjz_160280/202012/t20201223_583710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在禽流感病毒进化变异和公共卫生风险预警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2-02
    • 2020年11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以下简称流感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Dominant subtype switch in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during 2016-2019 in China”。研究工作在流感中心主任高福院士的指导下,由流感中心监测网络二十二家网点合作单位共同完成。   禽流感病毒严重威胁动物和人类健康。H9N2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H5Ny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流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主动监测预警是科学防控禽流感的最佳策略。自2014年起,流感中心持续开展我国活禽市场和主要野鸟迁徙路线禽流感病毒的变异和传播动态研究,在禽流感实时监测预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研究延续了2014-2016年流感中心对禽流感病毒的监测预警工作,对2016年6月至 2019年2月期间国内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091份样品进行了禽流感病毒检测和遗传演化研究,发现与2014-2016年禽流感病毒阳性率26.90%相比,2016年以来禽流感病毒阳性率大幅下降至12.73%。监测数据表明我国针对禽流感病毒的综合防控措施(比如活禽交易市场的“1110”政策和家禽免疫等)对禽流感的防控发挥了作用。当前我国禽流感病毒流行形式为:H9N2亚型已取代H5N6和H7N9成为鸡和鸭群中的优势病毒亚型。但一些新型重配病毒比如H7N3(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与HxN3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重配产生)、H9N9(H9N2与H7N9病毒重配产生)、H9N6(H9N2与HxN6病毒重配产生)以及H5N6突变体(HA多个抗原位点发生变异)在禽类中出现和传播,危害养禽业健康发展。另外,几乎所有的H9Ny、部分H7N9和H6N2毒株、多数H7N3毒株偏嗜或具有人源受体(α2-6-SA)结合力,提示这些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风险在增强。该研究预警了新型变异株和重配病毒对家禽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强调了持续主动预警禽流感等病毒的必要性,对我国禽流感防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流感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毒传播预警与致病机制研究组组长毕玉海研究员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史卫峰教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陈全姣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李娟博士、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李善琴、福建省农科院傅光华研究员、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金桃博士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学术提升计划和国家现代农业(水禽)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支持。   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建立的跨行业、跨部门、多领域、全链条交叉合作的流感等病毒监测预警平台,7年以来持续不断深度合作,积累形成了病原大数据资源,为我国禽流感等突发新发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也为跨种间传播的重要动物源性病毒的监测和研究建立了全新交叉创新研究合作范式。
  • 《H5N6禽流感病毒起源和进化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6-12-08
    • 自 2014 年首次报道人感染 H5N6 流感病毒以来, H5N6 不断在我国及东南亚国家家禽中暴发流行,并持续出现人感染病例。 H5N6 作为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其基因起源、进化机制和流行趋势尚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在高福院士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性重点实验室与武汉病毒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泰山医学院、吉林大学、福建农林科学院等成员单位密切合作,自 2014 年起对我国 16 个省份和地区 39 个市县的禽流感流病毒流行状况进行持续监测。监测数据显示, 我国北方地区主要以 H9N2 为主,长三角、华中、华南地区有一定比例 H7N9 存在,而在长三角地区以南 H5N6 比重增大,逐渐取代 H5N1 成为优势流行毒株。病毒与宿主相关性分析表明, H5N6 和 H6N6 是鸭群中主要流行的病毒亚型;而 鸡 群中则以 H9N2 流行为主。鸭群在 H5N6 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一步的基因起源与遗传进化分析显示: H5N6 源于 H5Ny 与 H6N6 的重配; H5 和 N6 基因的组合模式表现出进化谱系特异性;内部基因在病毒的流行和传播中,不断与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重配,形成至少 34 种基因型,并且自然筛选出 4 种优势基因型( G1 、 G2 、 G1.1 、 G1.2 )。 G1 和 G2 是最早形成的基因型, G1.1 在 G1 基础上重配了 H6 病毒的 PB2 基因, G1.2 内部基因来源于 H9N2/H7N9 。目前感染人的病毒分别属于此 4 种基因型。值得注意的是, G1.2 与 H7N9 和 H10N8 病毒基因组成形式类似,且至少造成 5 例人感染。人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带毒禽类或污染物而感染,尚未实现人 → 人传播;同时 H5N6 病毒已经在猪、猫、野鸟中被分离发现。 H5N6 对家禽、野鸟、哺乳动物及人的感染,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开展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阻止病毒在家禽中的传播范围继续扩大,从而降低对人的感染几率。 本研究揭示了 H5N6 病毒的进化规律和流行趋势,对我国和世界禽流感的防控具有指导意义。该项成果作为封面文章 于 2016 年 12 月 1 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刊物《 Cell Host & Microbe 》上。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流感技术平台负责人毕玉海为第一作者,武汉病毒所陈全姣、微生物研究所汪千力、武汉病毒所陈建军为并列第一作者。高福院士为核心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翟研究员、泰山医学院史卫峰教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刘映霞教授为并列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