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开发出超黑光吸收涂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8-31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超黑高稳定性的光吸收涂层技术,可应用于抑制光学器件中杂散光的干扰、提高太阳能光热转化效率等领域。

      该涂层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可在金属、陶瓷、高分子等绝大多数常用材料表面涂覆,甚至可以在柔性高分子薄膜表面涂覆,涂层结合力高,涂层的物理化学性能稳定、硬度高。

      该涂层技术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表面防护课题组研发完成,涂层为TiAlN三元陶瓷,在波长200nm到2500nm范围内的光吸收系数超过95%,覆盖近红外、可见光以及紫外,在现有陶瓷光吸收涂层中波长范围最宽、吸收率最高,但制备方法却非常简单。该涂层具有精巧的纳米结构,底层为层状结构,有利于提高其在各种基体材料上的附着力;中部为柱状结构,柱状界面可多次反射吸收光的能量;顶部为锥形结构,有利于入射光的导入。由于该涂层制备成本低,物理化学性能非常稳定,未来可在光学仪器杂散光控制、能量转换等领域广泛应用。

      该工作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2018,6, 8646-8662,Solar Energy, 2016, 138, 1–9。该技术已经申报发明专利2项(CN201210063873.8,DD180138I)。

  • 原文来源:http://www.nimte.ac.cn/news/progress/201808/t20180827_5059540.html
相关报告
  • 《宁波材料所研发耐高温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获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06-20
    • 来源: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 金属纳米粒子嵌入到陶瓷基体中组成的金属陶瓷薄膜是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的核心工作层,其热稳定性和综合光学性能直接决定着整个涂层的光热转换效率。高温下,金属陶瓷膜内金属纳米粒子的团聚、长大、氧化及涂层内层间原子的扩散迁徙,往往会导致成分和微结构的变化,从而诱发涂层光学性能的衰减 (不可逆性)。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构建热稳定性优异、热发射率低且吸收率高的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是光热技术应用所面临的重大材料基础问题。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功能薄膜与智构器件团队聚焦新型金属陶瓷基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研发,以提升热稳定性为抓手,在新型耐高温金属陶瓷材料设计、光学模拟、涂层构筑和热稳定性强化机理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前期,利用金属Al合金化Ag纳米粒子,结合多靶共溅射的方法,获得新型AgAl-Al2O3金属陶瓷薄膜,耐热温度较Ag-Al2O3(350°C)提高至500°C,在非真空条件下经高温长时间退火(~1000 h),光学性能非常稳定(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14, 6, 11550;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5, 331, 285)。以AgAl-Al2O3金属陶瓷薄膜作为吸收层,成功构建了AgAl-Al2O3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在氮气气氛下经500°C退火1002 h,其太阳光谱吸收率稳定在95%左右,400°C红外发射率约在10-11%,如图1所示(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16, 3, 1600248)。      图1. AgAl-Al2O3金属陶瓷基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热稳定性强化机理示意图和热处理前后反射光谱变化图。      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积极开发基于熔融盐(如60% KNO3+40% NaNO3)热工质的高温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其工作温度常在550°C以上,客观上对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如何获得600°C下具备优异热稳定性的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是亟需攻克的难题之一。此外,伴随工作温度的升高,如何抑制高温下热辐射损失显得愈发重要。基于前期的研究基础,研究组开发出另一种新型金属陶瓷薄膜WTi-Al2O3。借助光学模拟设计,获得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结构参数的优化范围,构建了WTi-Al2O3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经600°C长时间(840 h)退火,WTi-Al2O3涂层仍保持较高的吸收率~93%,500°C下的热发射率仅有10.3%,远低于文献报道值(>13%@500°C)。研究表明,WTi合金纳米粒子内金属Ti的外扩散、偏析及部分氧化可有效抑制W纳米粒子的团聚和长大,从而提高涂层的热稳定性,实现对WTi-Al2O3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光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双重调控(Nano Energy 2017, 37, 232),如图2所示。 图2. WTi-Al2O3金属陶瓷基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在600°C退火前后反射光谱变化图、微结构和热强化机理示意图      上述研究方法不同于传统的靠引入难熔合金、高熔点金属间化合物等思路,主要策略是借助热处理条件下合金纳米粒子自钝化效应来提升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的热稳定性,该思路可拓展应用到其它合金纳米粒子体系。以上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究和发展计划、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等项目的资助。
  • 《宁波材料所成功研制出吸光率高达99%的超黑吸光涂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23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先进涂层与增材制造技术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成功开发出一种超黑涂层。经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200nm-25μm波段吸光率高达99%。该涂层可在多种基材表面沉积,同时可实现大面积批量制备,而且可适应高温、低温、真空、液体等极端服役环境,具有极广阔的应用前景。   超黑涂层现有或潜在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例如,空间红外天文望远镜处在工作状态时,其内部元器件会因为发热而产生微量红外线,从而干扰仪器对于空间目标波段的观测。为此,有必要吸收仪器本身产生的光学干扰,以提高望远镜对于目标信号的灵敏度。当然,对于杂质光源的屏蔽不仅仅是天文望远镜的需求,所有精密的光学仪器,都需要屏蔽无关的光学干扰,如拉曼、紫外、红外光谱仪等。光学或微波暗室需要做到真正的“暗”,才可以保证内部仪器工作不受干扰。同时,军事上也需要隐身技术,如为军事设备或人员提供各种必要的伪装等。除此之外,太阳能电池也需要增强对于特定光源的吸收,以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吸光材料的研究多关注于超黑物质。当光线与物体发生作用时,部分能量被物体吸收,部分未被吸收的能量被反射、散射或透射,反射与散射部分影响我们所观察物体的颜色。当所有可见光都被物体吸收时,则物体表现为黑色,所以物质越黑则吸光范围越广。相关研究的难点不仅在于超黑物质本身的研制,同时也在于超黑涂层的制备技术开发,因为只有把超黑物质制备为涂层,才能实现其长效工作。而且应用场景对基材的需求多种多样,涂层服役工况条件各异,导致了超黑涂层研制困难重重。   经过多年研究,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先进涂层与增材制造技术团队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超黑物质,并开发出一种新型超黑涂层。该涂层可以沉积在几乎所有的材质基体表面,包括柔性基体,尺寸大小和形状不受限制,并且可以实现高效、大面积的可控制备,可应用于超低温、高温、真空、液体等极端环境。经第三方权威机构测试,其在200nm-25μm波段吸光率高达99%。同时,该超黑涂层所用材料超轻,不会增加仪器自身重量。   除了空间探测、精密仪器、超黑暗室、光伏组件之外,该涂层有望应用于所有需要光学信号调控的领域,包括卫星光学定位、数码摄像机、建筑隔热保温、视觉艺术设计等领域。未来,更多潜在的应用有望继续被开发出来,这将是一个发展空间广阔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