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模块化”可编程策略构筑双价配体实现对受体激活的精细调控》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8-15
  • 当前,药物设计及研发的一个热门方向是构筑双价配体分子。该类分子是将两个药效明确的配体分子通过连接子偶联形成;其中,每个配体分子分别识别两个不同蛋白受体的位点、或同一蛋白受体的不同位点(如正构或变构位点),并通过连接子协调配体-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强药物疗效、提高药物选择性、并克服耐药等[1]。双价配体分子可以调控的蛋白受体众多,如G蛋白偶联受体(GPCR)、激酶、离子通道、氧化酶以及二聚化蛋白等。由于在药物研发上的优势,双价配体分子越来越受到国际各大研究机构的关注,对许多传统意义上不可成药的靶点赋予新的成药潜力,且已有双价配体分子进入临床研究[2],展示了广阔的开发前景。

    构筑双价配体分子的关键是连接子的筛选及优化,因为它能够通过调节两个配体分子的空间距离及空间构象,影响药理学活性。当前方法主要采用聚合物(如聚乙烯、聚乙二醇等)作为连接子来构筑并筛选双价配体分子,面临以下问题:首先,聚合物连接子在合成中聚合度难以精确控制,导致难以精准调控药效团之间的空间距离;其次,聚合物连接子常由单一重复单元构成,难以实现配体分子与受体结合时空间取向的精细调节;此外,构筑筛选过程中需要将不同长度及结构组成的聚合物连接子逐一与药效团进行化学偶联,合成及纯化步骤繁琐。综上,双价配体分子的高效构筑及精细调控是制约本领域发展的瓶颈问题。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肖泽宇课题组与张健课题组合作,在Cell重要子刊Chem在线发表了题为DNA-modularized construction of bivalent ligands precisely regulates receptor binding and activation的研究论文,开发了DNA模块化可编程的策略来构筑双价配体分子,实现在单脱氧核苷酸水平对受体识别及激活构象的精细调控。该策略借鉴DNA分子的可编程构筑方式,将两个配体分子分别修饰成可用于DNA固相合成的“类核苷酸”药效团模块,将天然脱氧核苷酸作为连接子模块,并利用DNA固相合成仪,自动化高效构筑双价配体分子的筛选库。通过编程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来精细调节连接子的长度,实现对两个药效团之间空间距离在0.33纳米尺度的调控;通过编程脱氧核苷酸的碱基排列来调节连接子的结构多样化,实现对药效团空间取向的精细调控,从而高效筛选获得对受体识别亲和力最高、激动效能最强的双价配体分子。该策略为双价配体分子的设计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药物设计及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原文来源: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23-1/20230113064816938.htm
相关报告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模块化和可编程地控制哺乳动物细胞多个基因表达剂量的人工基因线路》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24
    • 北京时间3月18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娄春波课题组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定量生物学中心欧阳颀/钱珑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精准控制哺乳动物细胞多个基因表达剂量的人工基因线路,题为“Precise programming of multigene expression stoichiometry in mammalian cells by a modular and programmable transcriptional system”。该工作通过在哺乳动物构建人工正交转录系统,实现了单个和多个启动子转录活性的精准微调,构建了具有预测能力的多基因表达量的定量热力学模型,并将这个定量模型应用于甲型流感病毒(H1N1)病毒样颗粒(VLP)组分与产量的优化设计。秦宸睿、项延会和刘杰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娄春波和北京大学钱珑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精确调控基因线路对于细胞适应环境、稳态维持和发育分化等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关键基因表达量过量或不足都可能导致癌症等重要疾病。此外,多个细胞命运决定因子表达剂量也是重塑细胞命运分化和发育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基因表达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例如:基因顺序、基因组位置、表观遗传修饰和宿主细胞类型等,使得精确控制基因表达剂量变得非常困难。比如说,常用的启动子EF1α的转录活性在HEK293T等七个细胞系中受到细胞类型的显著影响;而CMV强启动子在运动神经元细胞中的表达活性会出现起始活性很高而随后逐渐减弱的情况。因此,模块化、不受细胞类型影响且可编程的基因表达系统成为哺乳动物细胞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瓶颈问题。   本文提出一种设计策略,旨在开发一种模块化、独立于宿主的正交型转录系统。该正交型转录系统由正交型启动子库和单体RNA聚合酶(RNAP)组成。该系统通过将RNA加帽酶与单体RNAP融合,可确保原核来源的单体RNAP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按照“跨域(domain)”方式实现基因转录、转录后修饰、出核和翻译等真核系统蛋白质表达的必需步骤(图1)。   本论文发现了不同基因表达活性的竞争效应,并建立了定量的热力学模型。针对两个基因的竞争问题,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哺乳动物细胞系中的两个报告基因(图2)。在这个双报告基因体系中,每个报告基因由正交型启动子库中的七个代表性启动子之一控制,共有49种不同的组合。实验结果发现一个基因的强启动子显著降低了另一个基因的表达。这个结果证明了两个报告基因在竞争有限资源( [RNAP]free)。因此,本论文提出了利用[RNAP]free取代的[RNAP]tot的新型热力学方程式(图2e)。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多个基因的先后顺序也会显著影响基因表达量。为了研究基因先后顺序对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研究团队设计了三个报告基因的六种可能的先后顺序(1-2-3, 1-3-2, 2-1-3, 2-3-1, 3-1-2, 3-2-1),并计算了报告基因在所有六种组合中的表达量的方差 (图3)。作者们发现同一启动子的表达量的方差系数(CV) 非常小。这个结果表明启动子活性不受其局部基因环境的显著影响,而且在CHO和HEK293T细胞株中都保持类似行为。另外,研究团队在50个启动子库中,针对三个不同报告基因任意选择其启动子(活性变化100倍左右)。通过修正的热力学模型,文章预测了三种报告基因的活性。根据实验结果发现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三个基因的蛋白表达量都可以由模型预测(R2=0.81~0.88)。     为证实正交转录系统的优势,研究团队使用定量热力学模型优化了病毒样颗粒的多个亚基的基因表达剂量。病毒样颗粒(VLP)是由多个蛋白质组成的无病原性并且不能进行复制的纳米颗粒。在疫苗和药物传递等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多个蛋白亚基的表达水平对于VLP的组装效率和免疫原性至关重要。因此,团队研究了表达水平的可编程性以及它对VLP产量的影响。首先,作者们验证了在适当的表达剂量条件下,甲型流感病毒的三个关键亚单位(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和基质蛋白1(M1))可以形成稳定的VLP。然后,构建了两个融合基因(egfp-M1和NA-mCherry),用于定量表征VLP的产量和完整度。接着,使用修正后的定量热力学模型预测了所有预设启动子参数和基因特异性参数的VLP产量(共157,464个组)。通过虚拟筛选和理论分析,研究团队发现HA基因的高表达对产生VLP有害,而适当表达的三个基因则可以产生更多的VLP颗粒。最后,团队选择了十余组高产组合进行实验验证,结果发现所有组合都产生了更多的VLP颗粒,并且实验结果与预测值相符,其中预测值越高实验结果越好。 综上所述,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模块化、可编程的正交型转录调控系统。此外,该研究还建立了基于胞内资源竞争和结合能的定量热力学理论模型,可以实现对哺乳动物细胞中多个基因表达剂量的精确设计和预测。通过利用这种正交型转录系统,研究团队还成功地优化了甲型流感病毒病毒样颗粒(VLP),为新型高效甲型流感疫苗的开发和生产提供了潜力。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计划、青年交叉团队项目和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的资助。
  • 《Nature | 桥式 RNA 引导目标 DNA 和供体 DNA 的可编程重组》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29
    • 2024年6月26日,Arc研究所的 Patrick Hsu 等人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Bridge RNAs direct programmable recombination of target and donor DNA的文章。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团队描述了一种将可编程重组酶用于基因编辑的技术。这些重组酶由RNA引导,RNA则作为引导重组酶靶向位点和促进预选编辑的“桥”(Bridge)。这个RNA桥含有一个指定供体DNA序列的区域以及另一个指定基因组插入位点的区域。这两个区域都能通过独立重编程识别并结合不同的DNA序列或插入位点,并对不同类型的DNA重排使用一种通用机制。这个桥RNA比使用常规重组酶的现有基因编辑技术更易修饰,现有基因编辑技术需利用更复杂的蛋白质-DNA结合位点。 进化已经赋予了大量的酶来完成基因组重排和多样化的任务。这一过程使得新基因的出现和功能特化成为可能,并促进了免疫系统的发展以及病毒和可移动遗传元件(MGE)的机会性传播。MGE存在于所有生命形式中,通常通过转座酶、整合酶、归巢内切酶或重组酶进行移动。这些酶通常通过蛋白质-DNA相互作用识别DNA,可以根据其目标序列特异性进行广泛分类,范围从位点特异性(例如Cre酶、Bxb1重组酶)到半随机(例如Tn5酶和PiggyBac转座酶)。 插入序列(IS)元件是最基本的自主型可移动遗传元件之一,在细菌和古细菌中广泛存在。许多已鉴定的IS元件使用一种自编码的转座酶,通过蛋白质-DNA相互作用识别末端反向重复序列(TIR)。根据其同源性、结构和转座机制,IS元件已被分为约28个家族,但它们可以根据编码转座酶的保守催化残基进行粗略分类,这些包括DDE、DEDD和HUH转座酶,以及较少见的丝氨酸转座酶或酪氨酸转座酶。IS110家族元件是剪切-粘贴型可移动遗传元件,它们在转座机制中无痕地从基因组中切除自己,并生成环状形式。鉴于这一机制和生命周期,IS110转座酶更准确地可被描述为重组酶。虽然在其他IS家族中也发现了环状中间体,但IS110是唯一使用DEDD催化结构域的重组酶家族。IS110元件通常缺乏TIR,似乎以序列特异性的方式整合,通常针对微生物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尽管IS110元件的DNA识别和重组机制尚不清楚,但之前的研究表明,位于重组酶ORF两侧的非编码区控制着重组酶的表达。 该研究显示,IS110编码一个重组酶和一个非编码的桥RNA(bridge RNA),桥RNA能够特异性地与编码的重组酶结合。这种桥RNA包含两个内部环状结构,编码核苷酸序列,能够与目标DNA和供体DNA(即IS110元件本身)配对。该研究进一步证明,靶向结合环和供体结合环可以独立地重编程,以指导两个DNA分子之间的特定序列重组。这种模块化特性使DNA能够插入到基因组目标位点,并能够进行可编程的DNA切除和逆转录。IS110桥重组系统将核酸引导系统的多样性扩展到了CRISPR和RNAi之外,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机制,用于执行三种基本的DNA重排操作——插入、删除和倒位,这些操作对于基因组设计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该研究表明,桥RNA这种模块化特性,使得通过序列特异性的插入、倒位或删除的DNA重排机制得以通用化,从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因组编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