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 | 上海药物所合作发现抗流感病毒H1N1活性的类天然大环肟化合物》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1-15
  •   流感病毒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对世界公共卫生体系构成巨大威胁。在流感季节,每年有高达数百万的重症病例,有约25万到50万名患者死亡。流感病毒有着完整的吸附释放的复制周期。在整个病毒复制过程中,人们针对病毒本身和宿主,发现了不同作用靶点的抗病毒药物。然而,随着流感病毒的变异,已有的抗流感药物面临严峻的耐药形势,迫切需要发展新的骨架分子,推进抗流感病毒药物研发。

      天然产物是药物研发的宝库,它们对靶点的确定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天然产物存在分离量少、全合成复杂和分子编辑困难等挑战。相反,类天然产物具有可获得性强、结构多样和功能丰富等特点,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类天然大环化合物,它们是一类包含十二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环状化合物,拥有特殊的3D构象,适当的刚性和柔性,不仅可增强与靶蛋白的选择性和亲和力,而且可以干预难成药靶点,如蛋白-蛋白互作(PPI)。

      在抗流感病毒类天然产物的研究中,上海药物所杨伟波课题组基于仿生模块化的策略(Nat. Commun. 2020, 11, 2151.; J. Am. Chem. Soc. 2020, 142, 9982-9992.; Nat. Commun. 2021, 12, 1304.),发展了Rh(III)催化双分子双碳氢键活化大环化反应。值得注意的是,该反应模式利用了原位产生导向基的方法,高化学选择性地分别实现了串联酰胺化-烷基化,串联酰胺化-烯基化与串联酰胺化-烯丙基大环化。这些成果为快速、高效地构建结构多样性的类天然肟大环库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近日,研究团队对分子的构象进行了PMI分析,发现所得类天然肟大环库除了含有直线型和平面型构象外,还具有不可多得的球型构象。最后,研究团队对类天然肟大环库进行表型筛选,结果表明这类化合物具有抗流感病毒H1N1的活性(其中活性最新化合物IC50 = 0.57 μM,CC50 > 100 μM,SI >176),进一步,通过构效关系发现,目标分子中的肟基和α,β不饱和基团对活性的保持不可或缺。在无细胞毒浓度下,先导化合物对病毒造成的细胞病变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免疫荧光实验证明目标化合物能够显著降低感染病毒核蛋白的荧光强度。相关成果于11月10日于Chem杂志在线发表。

      上海药物所杨伟波研究员、黄蔚研究员、杨莉副研究员以及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Kendall N. Houk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上海药物所郑明月研究员与左建平研究员为本研究给与了技术支持。上海药物所研究生王浩、李中玉、毕童钰、美国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 Xiangyang Chen以及Jonathan J. Wong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22171275)、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委以及美国NSF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hem/fulltext/S2451-9294(22)00561-7

  • 原文来源:http://www.simm.ac.cn/web/xwzx/kydt/202211/t20221114_6548312.html
相关报告
  • 《Angew | 上海药物所发展抗甲流H1N1大环抑制剂设计新方法与新技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3-03
    •   流感病毒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对世界公共卫生体系构成巨大威胁。尽管人们针对病毒本身和宿主,发现了不同作用靶点的抗病毒药物,然而,随着流感病毒的变异,已有的抗流感药物面临严峻的耐药形势,迫切需要发展新的骨架分子,特别是大环类分子,以推进抗流感病毒药物研发。   大环类的天然产物现已成为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环状骨架、3D构象受限、适当的刚性和柔性等特点,大环化策略在药物设计中备受青睐。然而,受自然界生物合成途径的制约,天然大环化合物仍然存在着结构多样性不足等问题,从而限制了大环类药物的研发。因此,急需发展新的方法来设计合成结构丰富和生物活性多样的类天然大环化合物,从而加速大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此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杨伟波课题组通过仿生模块化的设计策略成功构建了一系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大环化合物库。近期,团队以天然产物中广泛存在的苯基吡啶结构和含有α-芳基苯乙酮的环状结构为基础,设计了新型的类天然大环化合物(图1),并通过发展一种新的C-H/O2双活化的反应,将原本需三步的传统反应缩短为一步,极大地加速此类大环化合物的合成。这一反应突破了原本C-H/O2双活化反应只限于两组分的局限性,为后阶段闭环反应提供了新的反应类型。表型筛选发现,部分大环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甲流H1N1活性。   科研团队首先以分子间反应为模板反应筛选得到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并且这一反应条件可以直接应用于后阶段的大环化合物的合成。值得注意的是,反应生成的大环化合物还可以在铜络合物催化下进一步转化为结构新颖的氮杂稠环化合物。通过活性表型筛选,团队发现合成得到的含有α-芳基苯乙酮结构和氮杂稠环结构的大环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抗甲流H1N1活性,从而为抗甲流H1N1的大环类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此外,科研人员还通过同位素标记实验、对照试验、DFT计算等方式,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从而为以后的反应设计提供了指导。相关成果于2023年2月14日于Angew Chem Int Ed杂志在线发表。   上海药物所杨伟波课题组研究生宋必超、杨莉副研究员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郭雪莹为该项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药物所杨伟波研究员以及香港科技大学林振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上海药物所左建平研究员给与了技术支持。该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218886
  •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对流感药物巴洛沙韦敏感性降低的甲型流感病毒(H1N1)pdm09病毒株》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与重点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5-04-06
    • 巴洛沙韦是一种用于治疗和预防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在日本已被批准用于年轻患者。它通过抑制流感病毒聚合酶酸性(PA)蛋白的核酸内切酶活性来发挥作用。然而,一些病毒株已经出现了对巴洛沙韦的耐药性,其中最常见的突变是PA蛋白上的I38T突变。日本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对流感药物巴洛沙韦(baloxavir marboxil)敏感性降低的甲型流感病毒(H1N1)pdm09病毒株。这种病毒株携带了一个名为I38N的基因突变,导致其对巴洛沙韦的敏感性降低,但仍然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敏感,并且在体外生长能力有所下降。研究人员在一名未接受巴洛沙韦治疗的14岁患者身上发现了携带PA I38N突变的H1N1病毒株。实验室测试显示,这种突变导致病毒对巴洛沙韦的敏感性降低了90倍,但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仍然敏感。此外,与野生型病毒相比,PA I38N突变株在体外生长能力较差。这项研究表明,PA I38N突变可以降低H1N1病毒对巴洛沙韦的敏感性,但不会影响其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由于这种突变株在体外生长能力较差,它可能不会对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然而,研究人员建议继续监测流感病毒的药物敏感性,以便及时识别和应对耐药性病毒株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