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幼芽损伤激活其根部光合作用》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 徐倩
  • 发布时间:2017-11-28
  • 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科研人员及其合作者研究发现,当植物失去幼芽(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地表器官)时,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将增强其根部光合作用能力。这项发现有望揭示植物在不同条件下提高自身光合作用能力的生理机制。

    质体只存在于植物中,是细胞内执行具体功能的细胞器,或者说是结构单元,它在不同的细胞内有不同的用途,可以为各种细胞功能提供支持。在各种质体中,叶绿体负责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然而,植物如何通过控制叶绿体生长来适应不同组织和细胞的功能,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科学家。

    研究小组用拟南芥进行试验,证明植物在幼芽(叶和茎)受损时,会通过一种可对植物创伤做出响应的蛋白质来提升对细胞分裂素的敏感度,增加其根部光合作用能力。该小组进一步发现,另一种参与叶绿体生长的蛋白质(转录因子GNL)也深度参与这一反应过程。植物根部一般依赖地表光合作用来提供能量,但现在的结果表明,植物地表器官,即幼芽受损时,它们会通过改变激素平衡来诱发叶绿体生长、增强根部光合活动、修复受损组织,从而增加存活几率。

    以往大多数有关光合作用的研究都只关注叶片。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将重点放在了通常不参与光合作用的根部的绿化现象上,对植物叶绿体生长调节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如果将一棵野草从地里拔出几天后,它的根部长出了新芽,那可能就是当前研究发现的机制在起作用,它使根部光合作用加强了。目前的成果将大大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阐释植物如何灵活适应不同生长条件和环境状况,进而维持并扩大光合作用生产能力的机制。

    (编译 徐倩)

相关报告
  • 《Nature | 植物转录激活域的鉴定》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19
    • 2024年7月17日,杜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of plant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domains的文章。 拟南芥中的基因表达受 1900 多种转录因子(TFs)的调控,这些转录因子因存在保存完好的 DNA 结合域而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被识别出来。激活因子 TFs 含有激活结构域(ADs),可招募辅助激活剂复合物;然而,对于几乎所有拟南芥 TFs,我们都缺乏有关其 ADs 的存在、位置和转录强度的知识。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该研究在这里使用酵母文库方法在整个蛋白质组范围内实验性地鉴定拟南芥的ADs,结果发现一半以上的拟南芥TFs都含有AD。研究人员注释了 1,553 个 ADs,据我们所知,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前未知的。利用生成的数据集,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神经网络来准确预测 ADs,并识别招募辅激活剂复合物所必需的序列特征。研究人员发现了导致激活活动的六种不同的序列特征组合,为研究 ADs 的亚功能化提供了一个框架。此外,研究人员还在古老的 AUXIN RESPONSE FACTOR 家族 TFs 中发现了 ADs,揭示了 AD 定位在不同支系中是保守的。该研究的发现为理解转录激活提供了一个深层次的资源,为研究内在紊乱区域的功能提供了一个框架,并为 ADs 提供了一个预测模型。
  • 《英国科学家揭示植物光合作用关键酶具有多样性》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8
    •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是植物中控制光合作用的核心酶,调节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植物生长所需的光合作用。日前,英国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作为牵头机构开展深入研究,揭示了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因植物来源不同而具有多样性。 作为“提高光合效率使作物产量可持续增长”项目(RIPE)的一部分,兰卡斯特大学和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组成研究小组,选取草类、野生稻、瓜类、豆类等75种植物品种,并且这些实验植物来自不同的生长环境,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温带欧洲和亚洲、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旨在分析温度(设计不同温度条件,模仿气候变化效果)对所有实验植物的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生化特性的影响,力图探索不同植物来源的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对温度的反应。 最终,基于实验所获得的庞大数据集合,科学家们识别出了若干高性能的“优质”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有些植物的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性及表达性状明显优于小麦和大豆等主要作物,建模结果显示这些优质酶能提高小麦和大豆等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利用这些优质酶的特性,科研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环境条件,调整作物的光合作用表现,从而达到改良植物、提升其生长速度、减小额外肥料需求量的目的。此外,也助于人们了解气候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该研究结果为改良作物、实现可持续粮食生产提供了信息支持。目前,两所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努力改良稻米、木薯、大豆、豇豆等作物的品质,旨在帮助缓解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编译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