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联合,让高端金属纳米材料“用起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19
  • 现代医学、药学、生物技术以及军事装备等领域,急需应用高品质的磁性纳米材料,而开发10纳米以下金属纳米材料,一直是全球科研开发上的一个难题。日前,科技日报记者从江苏盖姆科技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通过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经过两年的反复试验和工艺技术攻关,在全球独创了一种离子液体阳极电剥离过程氧化法,成功制取出10纳米以下金属纳米材料。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军事、环保、医药等领域有了应用和尝试,并有望短期内在应用成熟的项目上形成量产。

    瞄准前沿,抢占市场“制高点”

    “近年来,我们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和国内产业存在的共性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已在基础理论与关键制备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对于地方新兴产业以及行业发展,将起到重要引领与支撑作用。”7月16日,江苏盖姆科技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寒松说。

    江苏盖姆科技公司是一家由海归博士、硕士创办的、从事石墨烯新材料下游产品应用与开发的科技型企业。

    2016年以来,江苏盖姆科技公司针对超顺磁氧化铁纳米材料大多依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现状,依托建立的国际化科研团队,重点组织开展磁性纳米晶研究,加快制取40纳米以下金属纳米材料。

    石墨烯应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赵猛博士告诉记者,磁性纳米材料可以应用在医学、药学、生物技术等方面,还可用于微波吸附、催化剂以及传感等领域,尤其是具有在外磁场下可控运动的特点,一直是全球材料科学和化学研究上的热点。

    目前,国际上在小颗粒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上,存在着制取周期长、成本高、纯度难以保证、产物后期处理麻烦等生产与应用问题。

    “其中,常规技术难以制取100纳米以下的小颗粒直径纳米金属材料,特别是制取10纳米以下的金属纳米材料,难度更大。应用现有工艺技术制取,已满足不了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和一些新兴产业的需求。因此,我们在研发上,加快布局,集中力量,抢占市场‘制高点’。”沈寒松说,公司成功制取出10纳米以下金属纳米材料,并且与环保企业合作,将这一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突破难关,加速多领域应用

    江苏盖姆科技公司在科研攻关时,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同时,与东南大学电子材料学院、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等单位合作,针对开发过程中基础理论和工艺技术难题,共同确定多方面研发课题,实施跨界联合攻关。

    “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向科研团队提出了面临的难题以及技术需求,希望借助科研单位的基础研究优势和先进的实验测试装备,帮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沈寒松说,科研团队解决了磁性纳米晶尺寸的均一性、 纯水相可分散性、生物适应性,以及宏量制备的可重现性等制取工艺技术难题。

    在与企业充分沟通,了解企业的困难和需求后,团队进行了无数次的重复性实验,终于与企业一起找到了一种新的制取工艺技术,在世界首创离子液体阳极电剥离过程氧化法,成功制取出10纳米以下金属纳米材料。

    “科技成果能够得到真正的转化,走向应用是一个重要的体现。目前,尽管我们已成功制取出10纳米以下金属纳米材料,但是,要实现产业化生产,能够在相关重点领域得到应用,仍需通过跨界联合攻关,来尽快解决多方面应用技术难题,才能使这项自主创新成果得到全面的转化。”沈寒松说。

    江苏理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朱圣清博士介绍,应用离子液体阳极电剥离过程氧化法制取,不但成本低,批量大,更重要的是纯度高。利用制取的10纳米以下金属纳米材料做成的显影剂,由于粒径小,不但显影清楚,且对人体危害小;同时,由于其还具有超顺磁性,会与药物抱团,可作靶向药物的载体。这一医学显影剂正在试点医院进行测试应用,下一步,将向更多的医院及药厂进行应用推广。

    “这一成果还做了更多的应用尝试,比如做成隐声材料应用于潜艇,这种新型隔音材料,能够弯曲潜艇周围的声波,使敌方声纳无法探测到潜艇的存在,达到悄无声息地实施有效打击。”沈寒松说。

    尽管江苏盖姆科技公司成功制取出的10纳米以下金属纳米材料,已经应用于多个领域,但是,要实现产业化生产,仍有应用技术难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江苏盖姆科技公司透露,公司仍然坚持开放合作促进成果转化的一贯做法,正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进一步合作,对制取装备和生产工艺进一步调整,短期内将在已有尝试并获得成功应用的医学、药学、环保等领域首先形成量产。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8-07/19/content_399616.htm?div=-1
相关报告
  • 《新型高孔金属-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研究》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12-06
    • 提出了同时形成高孔碳载体和双金属钴钌纳米颗粒的新方法。采用聚丙烯腈与金属化合物在二甲酰胺中的联合溶液作为金属-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前驱体。对前驱体进行红外加热可以显著降低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时间。研究了Co-Ru固溶体随合成温度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金属-碳纳米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与温度合成的关系。发现红外前体的退火700 - 800°C导致碳矩阵的形成与比表面积约1300 m2 / g。的carbon-supported双金属Co-Ru获得的纳米颗粒在800°C测试通过乙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的催化剂。氢气的收率较高,而副产品的收率相对较低。
  • 《碳纳米管:个性十足的神奇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7-27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杜平武教授课题组,首次利用纳米管稠环封端“帽子”模板,构建出纵向切割的纳米管弯曲片段。这种通过三个弯曲型分子连接两个石墨烯单元的方法,可直接得到纳米笼状结构,为构建封端锯齿型碳纳米管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德国应用化学》上。   无独有偶。几乎在同时,以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而闻名于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使用功能化碳纳米管生产出首个能在室温下使用通信波长发射单光子的碳纳米管材料。神奇材料碳纳米管,为何如此受各国科学家追捧?   空间结构像“挖空的足球”   1985年,“足球”结构的C60一经发现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将“足球”挖空,保持表面的五角和六角网格结构,再沿着一个方向扩展六角网格,并赋予平面网格以碳—碳原子和共价键,就形成了具有中空圆柱状结构的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一维量子材料。其主要由呈六边形排列的碳原子构成数层到数十层的同轴圆管,层与层之间保持固定的距离,约0.34纳米,直径一般为2—20纳米。   “可以将碳纳米管联想为头发丝,而实际上它的直径只有头发丝的几万分之一,即几万根碳纳米管并排起来才与一根头发丝相当。”杜平武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作为典型的一维纳米结构,单层碳原子和多层碳原子网格卷曲而成的单壁与多壁碳纳米管,直径通常为0.8—2纳米和5—20纳米,目前报道的最细碳纳米管直径可小至0.4纳米。   杜平武告诉记者,碳纳米管可以看做是石墨烯片层卷曲而成,因此按照石墨烯片的层数可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若依其结构特征,碳纳米管则可分为扶手椅形纳米管和锯齿形纳米管等几种类型。   制备方法是挑战   “通常的碳纳米管制备方法主要有电弧放电法、激光烧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固相热解法、辉光放电法、气体燃烧法以及聚合反应合成法等。”杜平武告诉记者,电弧放电法是生产碳纳米管的主要方法。1991年日本物理学家饭岛澄男就是从电弧放电法生产的碳纤维中首次发现的碳纳米管。“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很难得到纯度较高的碳纳米管,并且得到的往往都是多层碳纳米管,而实际研究中人们往往需要的是单层碳纳米管。”   “随后科研人员又发展出了化学气相沉积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电弧放电法的缺陷,得到的碳纳米管纯度比较高,但管径不整齐,形状不规则。”杜平武说,后续逐步发展起来的固相热解法等,均受限于环境和条件。   “碳纳米管的制备过程与有机合成反应类似,其副反应复杂多样,很难保证同一炉碳纳米管均为扶手椅形纳米管或锯齿形纳米管。”杜平武说,在强酸、超声波作用下,碳纳米管可以先断裂为几段,再在一定纳米尺度催化剂颗粒作用下增殖延伸,而延伸后所得的碳纳米管与模板的卷曲方式相同。   “如果通过类似于DNA扩增的方式对碳纳米管进行增殖,那么只需找到少量的扶手椅形纳米管或锯齿形纳米管,便可在短时间内复制、扩增出数量几百万倍于模板数量的、同类型的碳纳米管。”杜平武说,这可能会成为制备高纯度碳纳米管的新方式。   性能及尺寸超越硅基材料   “碳纳米管具有完美的一维管式结构,碳原子以碳—碳共价键结合,形成自然界中最强的化学键之一,因此轴向具有很高的强度和韧性。此外六角平面蜂窝结构围成的管壁侧面没有悬挂键,所以碳纳米管具有稳定的化学特性。”杜平武说,碳纳米管优异的性能表现在电学、热学和光学等方面,具有超越传统的导电、导热特性等等。   2013年,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制备了由平行排列的单壁碳纳米管为主要元器件的世界上最小“计算机”。近两年,碳纳米管电子器件的性能及尺寸又一次次被突破,势在超越并最终取代目前商用的硅基器件。   碳纳米管还可以制成透明导电的薄膜,用作触摸屏的替代材料。且原料是甲烷、乙烯、乙炔等碳氢气体,不受稀有矿产资源的限制。碳纳米管触摸屏具有柔性、抗干扰、防水、耐敲击与刮擦等特性,可以做成曲面,已在可穿戴装置、智能家具等领域得到应用。   碳纳米管还给物理学家提供了研究毛细现象的最细毛细管,给化学家提供了进行纳米化学反应的最细试管,科学家甚至研制出能称量单个原子的“纳米秤”。“我国在碳纳米管材料的基础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结构均一性的控制方法和理论不断创新,控制指标也逐年刷新。”杜平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