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琴奏响,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验证传来佳音——访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总设计师张立华》

  • 来源专题:空间引力波探测领域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21-03-17
  • 由于引力波信号极其微弱,给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带来了极大的技术挑战,很多技术指标要求比现有水平高出好几个量级,因此在技术上难以一步到位,必须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需要通过技术试验卫星验证相关技术,待相关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以后,再去研制能够在空间探测到引力波的卫星系统。为了 LISA 计划的顺利实施,欧洲历时 10 年研制了 LISA 探路者(LISA Pathfinder)技术验证星,于 2015 年 12 月成功发射,进入到绕日地 L2 点运行的轨道上完成了各项技术试验验证任务,开启了人类空间引力波探测的序幕,为 LISA项目的立项及工程研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国内的“太极”计划也安排了太极一号试验星的研制,并于 2019年 8 月发射入轨开展了相关技术试验。因此,对关键技术进行在轨验证是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实施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于应用于航天器上的精密测量技术,地面上的干扰因素比较多,尽管我们通过间接的测试加上一些仿真分析能够对相关指标做出一定的评价,但只有到轨道真实环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验证,这也是研制天琴一号卫星的初衷。天琴一号卫星担负的就是对空间引力波探测部分关键技术进行验证的使命,由中山大学、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论证提出,并于 2018 年 10 月获得了国家航天局的立项支持。天琴一号是“天琴”引力波探测计划技术试验验证的第一步,目的是构建空间高精度惯性基准,对无拖曳控制等空间引力波探测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在轨验证。为达到这个目标,天琴一号卫星配置了高精度的惯性传感器和微牛级连续可调的推进系统,作为无拖曳控制系统的敏感器和执行机构,同时通过高稳定的温度控制、精准的质心控制,为无拖曳控制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天琴一号卫星是一颗低成本、短周期的微纳卫星,整星质量只有 103kg,采用搭载方式发射。卫星的平台电子产品基于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经过多次在轨飞行验证的微纳卫星产品研制,根据任务需求进行一些适应性修改,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短周期和低成本的目标;试验载荷则按照在轨试验任务目标,基于前期关键技术攻关成果和承研单位在相关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研制,也有效降低了研制风险。天琴一号卫星项目较好地实现了技术、成本、周期等方面的统筹兼顾,达到了预期的关键技术验证目的的同时,做到了既快又省。对于 1 颗 100kg 量级的微小卫星,又是搭载发射,各方面的约束条件比较苛刻,还不能有活动部件,给卫星设计和在轨试验都带来了很多难题。在研制过程中,项目团队根据任务的特殊性,平台和试验载荷一体化设计,不断优化卫星方案和在轨试验模式,以较小的代价获取了尽可能多的试验数据和成果,实现了较高的效费比。

相关报告
  • 《空间引力波探测航天器系统及平台技术》

    • 来源专题:空间引力波探测领域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21-03-17
    • 引力波探测是当代物理学最重要的前沿领域之一,与引力波的地面探测相比,引力波的空间探测能够探测更丰富的波源和更遥远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空间引力波探测带来了空前的技术挑战,对航天器系统和平台提出了极高的技术指标要求,传统的卫星平台难以满足任务需求,必须设计开发新的平台,并突破诸多关键技术。本文对空间引力波探测航天器总体和平台设计面临的挑战、主要的设计约束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天琴引力波探测航天器的总体方案设想和初步的构型布局方案,对航天器平台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梳理,并对后续解决途径提出了建议。
  • 《我国成功发射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怀柔一号)空间科学卫星》

    • 来源专题:空间引力波探测领域
    • 编译者:zmygw
    • 发布时间:2020-12-15
    • 12月10日4时1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遥九固体运载火箭将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Gravitational wave high-energy Electromagnetic Counterpart All-sky Monitor,简称GECAM)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GECAM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部署,2颗小卫星采用共轭轨道的星座布局,将对引力波伽马暴、快速射电暴高能辐射,特殊伽马暴和磁星爆发等高能天体爆发现象进行全天监测,推动破解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双致密星并合之谜。此外,GECAM还将探测太阳耀斑、地球伽马闪和地球电子束等日地空间高能辐射现象,为进一步研究其物理机制提供科学观测数据。   作为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空间科学实验室挂牌后发射的首颗科学卫星,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政府共同将GECAM卫星命名为“怀柔一号”。为利于科学传播,GECAM昵称为“极目”,两颗卫星“小极”和“小目”分布于地球两侧,形成两“极”之势,犹如二“目”,将对黑洞、中子星等极端天体的剧烈爆发现象进行观测,快速下传并发布观测警报, 引导国内外科学家利用各类望远镜进行后随观测。   GECAM工程任务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工程大总体和地面支撑系统的研制建设,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负责卫星系统研制,高能物理研究所为任务科学目标提出单位并负责卫星有效载荷、科学应用系统研制建设,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负责科学数据的地面接收。测控系统由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   用于这次发射任务的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生产,此次任务是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的第11次飞行任务。   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是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项一期部署发射了“悟空”“墨子”“慧眼”“实践十号”等科学卫星,作为建设科技强国的标志性成果,先后多次入选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2019年8月31日,专项二期首颗技术验证卫星——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成功发射,迈出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奠基性的第一步。除“太极一号”和GECAM卫星外,专项二期还部署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爱因斯坦探针(EP)和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等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将在未来3至4年内陆续发射,有望在太阳爆发活动、时域天文学、日地关系等方面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