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业迈向智能制造 学习中国制造2025》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5-18
  • 5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其网志上撰文表示,拥有深厚根基的香港工业,在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他建议香港需“智能工业化”,结合高端科技,发展智能化、高技术的制造业。

         曾俊华表示,世界工业强国近年都提出推动“智能工业化”策略,国家也提出《中国制造2025》,力求推动制造业朝高增值方向升级转型,迈向智能制造。香港拥有优秀的科研人才和设备,研究成果丰硕,在机器人技术、医疗仪器、资讯科技及物联网穿戴装置等方面均有不俗的基础和发展潜力。      他表示,以科技带动经济的关键是“应用”,要懂得将科技结合实际环境和自身的优势,才能达到推动产业发展的目标。除了在本地推动科研和高增值制造业,香港也可以利用环球网络,善用不同地方的科研人才及融合不同地方的科研成果,协调各地的生产线,将高增值的生产工序集中在香港进行。      曾俊华还说,在特区政府大力推动下,香港的创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不少海外初创企业和人才都被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营商环境所吸引,带着尚属雏型的产品落户香港,以香港作为进一步研发和测试的基地,再配合内地的生产线,进军亚洲以至世界各地市场。      他说,香港的制造业以中小型厂商为主,商业触觉敏锐,也善于变通,过往一直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而不断转型革新。相信业界能灵活善用香港的网络,发挥创新科技的威力,透过“再工业化”为香港经济打开另一个新领域,吸引更多有创意、有头脑的青年人,选择向科学、工程和科技界别发展。

相关报告
  • 《中国制造的“工业4.0” 之路》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5-18
    • 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时间,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概念层出不穷,不同国家或不同市场,其智能制造的水平和面临的挑战也不一样。 TCL集团耗资250亿元在中国深圳建设了一家半导体显示面板工厂,这家工厂的全员生产率达到了68万元/人,董事长兼CEO李东生认为,这家工厂已经形成了工业4.0的雏形,“达到了3.5”。 3月24日,在博鳌亚洲论坛第一财经主办的主题为“智能制造:让互联网‘务实’”的电视辩论会上,他的描述引发了主持人、第一财经CEO周健工的联想:不久前,后者与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对话时,王传福说,比亚迪最好的工厂实现了工业3.5。 两家中国最为领先的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制造实践,并不代表中国的制造业现状,李东生也坦陈,大量的工厂还处于工业2.0阶段。 从工业2.0到3.5,再到4.0,中国制造还有多少路要走? 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时间,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概念层出不穷,不同国家或不同市场,其智能制造的水平和面临的挑战也不一样,“中国(谈‘中国制造2025’)是既要进行制造过程的提升,也要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变;德国的工业4.0更擅长于制造过程与制造技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则是对商业模式的转换着力更多。”三一重工高级副总裁贺东东分析说。
  • 《实现“中国制造2025”全面向智能制造业转型》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5-11-04
    • 白色待焊车架随输送带停下,紫色的机械手稳稳将其卡住定位,几台亮黄色的机器人 齐拥而上,瞬间火花四溅,各焊点逐一完成,一分钟内被送往下一个工作岛,同时也迎来下一个待焊车架。   这就是发生在上汽通用武汉工厂的焊装车间内的日常一幕,该车间2015年刚刚投产,目前拥有452台机器人,自动化 率已高达97%。   在2011年,机器人在中国的销量还仅有2.2万台,到2014年已跃升至5.7万台,中国连续两年稳坐全球机器人市场首位。而机器人从事的工作岗位,也由一开始重体力、重复性以及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工位,慢慢发展成“无人工作岛”、“无人生产线”、“无人车间”。   时至今日,机器人在“中国制造”中的角色,遍布钣金加工、抛光打磨、喷涂、分拣、包装码垛等各个生产工序。“只要你能想到的行业,都可以用到我们的机器人。”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发那科)一位员工向记者表示。   早在2012年,中国已就机器人产业开始国家级的战略布局,可以说,正是这样的政策催化,以及频频出现的“用工荒”,带动了机器人市场此前三年的爆发性增长。如今“中国制造2025 ”概念的提出,尤其是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厂的装备需求,又为“进击的机器人”们打了一针兴奋剂。   政策“馅饼”   对于《中国制造2025》中提及的重点任务——“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一项,东莞力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下称力生公司)董事长张高强可谓烂熟于心。文件中提出:“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这被他视作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高强介绍,力生公司已经在5月成立了一个培训中心,主要就是对员工进行机器人应用的培训;此外还计划增设工程中心,针对视觉应用和控制系统 进行自主研发。他甚至已经打算将公司名称改为“广东力生智能”。   这家成立于1996年的生产线供应企业,正由原本的机械设备行业,全面向智能制造业转型。   像力生公司这样“半路出家”的企业,在机器人行业比比皆是。东莞机器人技术协会会长蒋仕元向记者证实,他所知的绝大多数机器人相关企业,崛起于2014年东莞“机器换人”政策推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