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超高强度和韧性的3D打印弹性体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16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U23A2098)等资助下,浙江大学化工学院谢涛教授、吴晶军副研究员在3D打印弹性体材料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超高强度和韧性的3D打印弹性体(3D printable elastomers with exceptional strength and toughness)”为题,于2024年7月3日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588-6。

    3D打印,特别是通过紫外光聚合成型的光固化3D打印,能够实现高精度复杂结构的一体化制造,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材料加工技术。然而,材料的强度低、韧性差制约了光固化3D打印的大规模应用,其根本原因是材料的分子结构设计与打印加工方式之间存在矛盾,无法同时实现材料的优异力学性能以及快速聚合成型。

    研究团队利用之前提出的拓扑异构网络(Topology Isomerization Network,TIN)的概念来解耦打印过程与材料性能调控过程(图)。含有动态受阻脲键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单体原料具有优异的可打印性,且打印成型之后经过加热处理就能触发动态键交换及网络拓扑异构,进而引入包括互穿网络、多重氢键及微相分离在内的多种增韧机制,大幅提升材料的力学性能。基于上述原理设计的弹性体材料不仅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光固化3D打印,同时其强度和韧性分别达到了94.6 MPa和310.4 MJ/m3,这些性能远超现在所有的文献报道与商业化产品。

    本工作展示了通过动态共价网络设计来解决材料加工与性能矛盾的方法,开拓了可光固化打印强韧材料的分子/网络设计新思路,突破了3D打印大规模应用的障碍。同时,研究团队认为聚合物动态共价网络的设计理念,还能推广用于其它类材料的改进与创新。

  • 原文来源: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8/info93134.htm
相关报告
  • 《宁波材料所在高分子复合材料3D打印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10
    •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模拟制造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其中,熔融沉积技术具有设备简单、工艺洁净、运行成本低且不产生过多加工残留物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快速原型和教育等领域。但现有的熔融沉积材料主要以ABS和PLA等通用塑料为主,需要针对工业产品制造开发适合高强度工程塑料等材料的3D打印成型技术。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许高杰团队针对高性能工程塑料3D打印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选取了具有高坚韧度和抗疲劳特性的半晶态尼龙12和高强度聚醚酰亚胺作为基体,研究了熔体流变特性对熔融长丝烧结特性的影响,对高性能工程塑料的3D打印工艺参数、工业可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半结晶高分子具有较好的流变性能和快速烧结特性,在合适的打印条件下能够获得接近注塑件的力学性能。拓展了高温高强度工程塑料在熔融沉积技术中的应用(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2017, 23(6), 973–982. High Performance Polymers, 2019, 31(1): 97-106.)。 由于熔融沉积层层叠加成型过程产生的空隙会不可避免地降低3D打印产品的机械强度,严重制约了熔融沉积技术的应用推广。研究人员在工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尼龙12/氧化石墨烯、尼龙12/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发现两种填料在熔融沉积成型过程中可实现取向分布,不仅有效提高了产品的机械强度(GNPs 7%和CFs 251.1%),还能够对产品热导率(提高51.4%)进行灵活调控。(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7, 134(39), 45332.; Materials & Design, 2018, 139: 283-292.)。 最近,研究人员以聚乳酸(PLA)为基体,以热塑性聚氨酯(TPU)为填料,通过熔融沉积技术的整个加工流程实现了弹性体TPU原位成纤,纤维状TPU的平均长度可以实现从67.24μm到103.72μm的精准调控。同时,TPU成纤有效改善了其与PLA基体的界面结合力。研究发现,3D打印形成的网格状TPU可有效补偿打印空隙对打印件力学强度的弱化效应,使产品的韧性达到甚至超过注塑水平。该熔融沉积原位纤维技术为制备高韧性聚乳酸复杂结构零件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方法(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19, 1900107)。 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574331, 11674335)和宁波市科技局(2016B10005, 2018A610009)的资助。
  • 《浙江大学开发出超强韧3D打印弹性体》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7-10
    • 3D打印,已经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制造技术,因为它在访问几何复杂的定制产品方面具有特殊的自由度。然而,其大规模生产的潜力,受到其低制造效率(打印速度)和产品质量(机械性能)不足的阻碍。光聚合物超快速3D打印技术的最新进展,缓解了制造效率的问题,但典型打印聚合物的机械性能,仍然远远落后于传统加工技术。这是因为打印要求限制了分子设计朝着实现高机械性能的方向发展。 据此,浙江大学谢涛教授、吴晶军研究员团队最近报道3D打印出一根“超级橡皮筋”,它能拉伸到自身长度的9倍以上,直径约1毫米的“身躯”能提起一包10公斤的大米,其性能远超其他3D光固化打印弹性体。“超级橡皮筋”是采用一种新型光敏树脂打印的。研发团队为这类材料分子设计了动态可变的化学键,材料能在产品打印成型后通过加热形成新的化学键和拓扑结构,从而更强更韧。这一进展为3D打印技术突破材料局限,大规模应用于高性能的产品制造带来了曙光。 2024年07月03日,相关论文以题为“3D printable elastomers with exceptio nal strength and toughness” 发表在Nature上。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学杭州科创中心方子正研究员。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吴晶军研究员与浙江大学化工学院谢涛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3D打印不一定要以牺牲机械性能为代价。” 谢涛教授认为,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展示了通过动态共价网络的设计来解决这对矛盾的方法,开拓了光固化打印强韧材料分子/网络设计新思路,克服了3D打印的大规模应用的重要障碍。同时,研究团队认为聚合物动态共价网络的设计理念,还可以用于其他材料的改进,为材料设计创造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弹性和弹性的结合,使得弹性体在包括汽车、建筑和消费品在内的广泛行业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它们在微流体、软机器人、可穿戴电子产品和医疗设备等新兴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任何应用,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是先决条件。因此,解决软与强之间看似矛盾的属性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追求。天然蜘蛛丝具有非凡的强度,为设计合成柔软材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尽管其独特的超结构(β片)难以复制,但设计分层结构的更广泛原则为设计机械强度高的弹性体提供了有用的提示。然而,上述设计原理不能直接用于基于光固化的数字光处理(DLP) 3D打印。DLP打印需要快速光固化来实现必不可少的快速凝胶化。因此,光树脂通常含有相当数量的多功能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这严重限制了分子设计的自由度,以实现优越的机械强度。此外,快速固化会导致不均匀的网络形成和残余应力,这也不利于力学性能。在这里,研究者说明使用动态共价化学来克服打印性能冲突。 这一成果的关键在于化学设计了一种二甲丙烯酸酯DLP前驱体,其主链上含有动态受阻脲和两个羧基。该前体分三步合成(图1a)。低聚聚(四氢呋喃)二醇(分子质量为1000)首先与甲苯-2,4-二异氰酸酯反应,引入异氰酸酯端基。在第二步中,异氰酸端基进一步与二甲基丁酸反应,生成具有两个悬垂羧酸基的异氰酸端基预聚物。这里选择50°C的反应温度,促进异氰酸酯与羟基的反应,抑制异氰酸酯与羧基的反应。第三步,预聚物与2-(叔丁胺)甲基丙烯酸乙酯反应生成DLP前驱体,并通过质子核磁共振(1H NMR)和傅里叶转移红外(FTIR)光谱分析证实其结构。凝胶渗透色谱和1H NMR端基分析测得的DLP前驱体的数平均分子量分别为4277 g mol?1和4740 g mol?1。这两个值都符合理论数平均分子量为4,710 g mol?1。 尽管设计机械性能优越的聚合物还有其他既定的原则,但直接将它们应用于3D打印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严格的照片打印要求,包括在光照下快速凝胶化,以及在打印和存储期间有足够的容器寿命。尽管如此,它们为替代高性能3D打印材料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用的提示。总的来说,该研究表明,3D打印不一定会损害机械性能,这为其未来的商业实施扫清了一个主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