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组蛋白乙酰化在人类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重编程规律及作用》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13
  •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刘江研究组、山东大学陈子江院士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田勇研究组合作,在《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上,发表了题为Dynamics of histone acetylation during human early embryogene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组蛋白乙酰化在人类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重编程规律及作用。

      合子基因组激活(zygotic genome activate,ZGA)是早期胚胎发育中的一个关键生物学事件,代表着合子基因组从沉默向活跃转录状态的转变。表观遗传重编程在合子基因组激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人类的合子基因组激活发生在8-细胞时期。大量基因的启动子在4-细胞阶段呈染色质关闭状态,但在8-细胞阶段转变为开放状态,与人类合子基因组激活相关联。组蛋白乙酰化修饰H3K27ac往往标记细胞内活跃的增强子,调控基因的细胞或时期特异性表达。在人类合子基因组激活过程中,H3K27ac的重编程规律及作用尚不清楚。此外,活跃的逆转座子可随机插入基因组中引发基因组突变,因此它们在成熟细胞中往往处于转录沉默状态。然而,在人类早期胚胎中许多人类特异的逆转座子呈现活跃转录的状态,其表达调控的机制并不清楚。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科研团队合作绘制了人类早期胚胎从2-细胞阶段到囊胚及6周阶段的H3K27ac图谱,探究了H3K27ac在人类胚胎合子基因组激活与转座子活化中的作用。

      虽然H3K27ac信号在大部分细胞中呈现尖峰模式,但在人类合子基因组激活前的2-细胞和4-细胞胚胎里则呈现非典型的宽峰模式(如图)。这种H3K27ac宽峰在小鼠受精卵里也被检测到,说明这是一种物种保守的现象。在小鼠受精卵中,大部分的H3K27ac宽峰是在受精后重新建立的。H3K27ac宽峰信号在8-细胞阶段转变成典型的尖峰模式,提示H3K27ac宽峰的去除可能参与ZGA(如图)。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敲低的人类8-细胞胚胎中,H3K27ac宽峰信号的去除被阻滞,同时ZGA被破坏,证实HDAC参与H3K27ac宽峰的擦除及ZGA。

      人类早期胚胎中活跃表达的逆转座子上富集H3K27ac信号。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敲低的桑椹胚中,H3K27ac信号显著下调,同时大量基因和逆转座子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提示H3K27ac信号与早期胚胎里转座子的活跃表达密切相关。这种现象在小鼠早期胚胎里也可以观察到。虽然不同类型的组蛋白乙酰化都在小鼠早期胚胎的逆转座子上呈现富集分布,但在ERVKs这类逆转座子上显著富集H3K27ac和H3K18ac而非H3K9ac。这提示不同类型的转座子可能具有不同的转录激活机制。

      综上所述,人类早期胚胎中H3K27ac在ZGA前呈宽峰模式,H3K27ac的动态变化与ZGA和转座子活跃转录密切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304/t20230407_4883286.shtml
相关报告
  • 《广州健康院揭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Rpd3S核小体去乙酰化和DNA linker收紧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9-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澳门大学合作在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nucleosome deacetylation and DNA linker tightening by Rpd3S histone deacetylase compl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生化手段及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确定了Rpd3S组装模式,并且以多种不同核小体底物模拟Rpd3S去乙酰化过程中的不同状态,成功捕获了Rpd3S在H3K36甲基化依赖的去乙酰化过程中的多个构象,以及与Linker Histone H1共存的模式。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提出:Rpd3S通过其Eaf3亚基上的CHD识别H3K36me3,并利用Sin3 basic surface与DNA的静电相互作用作为锚点,以多个不同的模式与核小体底物相结合,来移除不同区域组蛋白尾巴赖氨酸的乙酰基;另外,Rpd3S完成去乙酰化功能伴随着双侧DNA linker α角度的减小,提示Rpd3S不但可以擦除带负电的乙酰基团,同时也可能以与linker DNA 直接作用的方式来收紧DNA并帮助压缩染色质;而与H1的共存模式进一步提示了去乙酰化复合物与连接组蛋协同凝缩染色质的可能性。   在真核细胞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tion, HDAC)以依赖于上游组蛋白修饰的形式来调控基因的转录水平,同时防止隐性转录的发生。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n3 HDAC以Rpd3S和Rpd3L两种多亚基复合物形式分别存在于基因编码区及启动子区域。在基因转录过程中,Set2-Rpd3S通过联系组蛋白甲基化状态和去乙酰化的进程来维持染色质的稳定性,并防止异常隐性转录的发生。在过去的报道中,Rpd3S被认为不仅可以对所有四个组蛋白尾巴上的特定赖氨酸乙酰基发挥作用,并且能同时稳定核小体的动态变化。然而,Rpd3S多位点、多功能性的特点,目前在机理上并未得到明确的阐释。   值得一提的是,在7月19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清华大学李海涛课题组和闫创业课题组题为Diverse modes of H3K36me3-guided nucleosomal deacetylation by Rpd3S的文章,通过结构和生化手段对Rpd3S在H3/H4 deacetylation构象下的分子机制做了详尽的探讨。本研究对前述H3/H4 deacetylation的工作机制做了进一步的验证和支持,同时提出了Rpd3S在不同H3K36me3和linker DNA协作的条件下多个全新的结合模型,发现Rpd3S复合物各亚基的组装模式以及识别核小体底物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揭示了Rpd3S通过调整与核小体的相对位置实现对不同组蛋白去乙酰化的分子机制;同时,也发现了Rpd3S完成去乙酰化与Hho1发生时空伴随,可能是Rpd3S去乙酰化后移向+1核小体与Hho1协同参与组装和压缩染色质并进一步沉默基因转录。   广州健康院博士生董淑琦、博士后Nadia Rasheed,澳门大学博士后李华东、博士生王美林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广州健康院何俊研究员与澳门大学William Chong Hang Chao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启动基金以及澳门大学、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等的资助。
  • 《研究揭示H3K27me3修饰和DNA甲基化对胚胎命运决定过程中的作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3-05
    •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景乃禾研究组,与北京大学汤富酬研究组的合作论文,以Silencing of developmental genes by H3K27me3 and DNA methylation reflects the discrepant plasticity of embryonic and extraembryonic lineages为题,在线发表在Cell Research上。该研究揭示了原肠运动时期胚胎不同部位细胞的DNA甲基化和H3K27me3修饰模式的变化规律,并发现了发育相关基因在胚外区域富集DNA甲基化修饰、在胚胎区域富集H3K27me3修饰的现象,阐明了两种表观调控机制对于介导胚外和胚胎部分细胞发育潜能的差异具有重要作用。 细胞命运决定过程的调控机制是发育生物学及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小鼠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具有全能性的合子细胞经过不断的细胞增殖后逐渐特化形成滋养外胚层(TE)和内细胞团(ICM)细胞。其中TE继而形成胚外外胚层等细胞,并最终形成胎盘组织等;ICM细胞则发育形成原始内胚层细胞和上胚层细胞,上胚层细胞经过原肠运动形成外、中、内三个胚层,将来发育形成完整个体。表观遗传调控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人员通过建立了基于少量细胞的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和亚硫酸盐测序技术等,研究小鼠着床后胚胎不同部位细胞的组蛋白H3K27me3修饰和DNA甲基化修饰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发现并验证了着床后胚胎中发育相关基因在胚胎区域和胚外区域调控机制的差别及其对发育潜能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为阐明不同表观调控对细胞命运及发育可塑性的影响、认识干细胞的全能性与分化潜能以及干细胞转化医学应用等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指导。 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数据收集工作得到了生化与细胞所动物实验技术平台、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细胞分析技术平台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