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光之力操控细胞,解析光镊“爆冷”夺诺奖》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2-01
  •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2日宣布,授予美国物理学家阿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国物理学家热拉尔·穆鲁(Gérard Mourou)及加拿大物理学家唐纳·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他们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贡献。他们的工作分别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医学方面都给予了可用于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前景和希望,授予奖项实至名归。 《星际迷航》系列中,牵引光束可以用来取回物体,听起来像是纯粹科幻剧中出现的场景。事实上,光在现实中已经确实能够实现微小物体的操作和移动。光镊形象来说就是一个镊子或者说是筷子,用来捕获操控物体。Arthur Ashkin教授在1987年就利用光学镊子抓起了活的细菌,而没有对其造成损伤。正是由于光镊技术兼有微纳米颗粒的操纵和测量功能,同时对生物分子不造成损伤的特点,使光镊成为了生物学、物理学、单分子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等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Arthur Ashkin教授创造的光阱解析图 近几年,诸多研究者在Arthur Ashkin教授的研究基础上,对光阱的操控及力学测量方面进行了改善。荷兰Lumicks公司一直致力于生物易用型光学镊子的研发,数十年的不断积累使得他们的光镊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7年,荷兰Lumicks公司新一代超分辨单分子动力分析仪(荧光光镊系统C-Trap™)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为国内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领域注入了崭新技术力量。Lumicks荧光光镊系统将双光镊、共聚焦或STED 超分辨显微镜、微流控系统相结合,利用光阱对生物分子的单分子操纵及力学测量的同时,能够结合荧光信号对生物分子进行定位、定量分析。尤其适合进行小分子(DNA\RNA\蛋白)结构的解析、动态变化,以及在单分子水平的分子相互作用(smFRET)。 截止目前,多位用户利用Lumicks荧光光镊系统(C-Trap™)的先进技术发表了顶级期刊学术文章,如:Shixin Liu等利用C-Trap研究DNA修复过程中解旋酶与DNA的相互作用,相关文献发表在BioRxiv杂志上。 此外,Block等人利用Lumicks荧光光镊系统(C-Trap™) 在单分子水平研究了vimentin filaments的特性,其成果已最终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顶级期刊上。 为进一步拓宽荷兰Lumicks公司新一代超分辨单分子动力分析仪(荧光光镊系统C-Trap™)在生物领域研究方向的应用,2018年4月,荷兰Lumicks技术团队在上海科技大学举办了单分子研讨会,参会者现场体验了如何使用C-Trap的最新技术研究DNA力学特性和DNA-蛋白相互作用等,并对深层次的研究内容和技术应用进行了深刻讨论。 经过不断积累,新一代超分辨单分子动力分析仪(荧光光镊C-Trap™)已在DNA修复、DNA复制转录、核糖体翻译、生物分子马达及酶、细胞膜的相互作用、DNA-DNA相互作用、DNA发夹结构动力学、蛋白质折叠(去折叠)、DNA组织化和染色质化、细胞运动机制等应用方向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关于药物研发、肿瘤免疫治疗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将在近期发布。Quantum Design中国具备荷兰LUMICKS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唯一代理资质。在未来的几个月,Quantum Design中国将与荷兰LUMICKS公司携荧光光镊C-Trap™系统、高通量分子操控分析仪AFS声镊系统等单分子操控设备进行全球巡展。届时,也欢迎您致电或邮件联系我们,获取光镊、声镊样机免费体验及试用机会。期待这项创新技术能够助力您前瞻性的生物物理科学研究取得更高成果。

相关报告
  • 《Stem Cell Rep:利用胚胎干细胞获得更多β细胞》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健康研发动态监测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17-09-25
    • 2017年9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β细胞能够向血液中释放胰岛素,而患有1型糖尿病的病人体内几乎不存在β细胞,免疫系统对β细胞的异常攻击是1型糖尿病患病的主要原因。胰岛素能够在血糖水平较高时调节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制备β细胞的方法,希望能够将人工制备的β细胞移植到糖尿病患者体内来调节血糖水平。 最近来自哥本哈根大学和诺和诺德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共同在国际学术期刊Stem Cell Reports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该研究为如何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获得更多β细胞提供了更好的见解。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可以将干细胞诱导分化成类似β细胞的细胞类型,而我们的研究则表明现在所使用的方法制备出的细胞更像是α细胞,不过这仍然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该如何将干细胞诱导成β细胞。事实上,我们也证明了干细胞可以沿着不同的路径进行发育,最终产生同一种类型的β细胞。”诺和诺德干细胞生物学研发中心的Anne Grapin-Botton教授这样说道。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分析了通过不同途径向β细胞分化的600个不同细胞,并对每一个细胞进行了检测分析它们与β细胞在分子水平上的相似度。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对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基因有了更多了解,其中NXK6.1和MNX1这两个基因在分化成β细胞的细胞类型中被激活。 该研究在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成β细胞的分子机制上进行了深度研究,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希望能够阻止细胞向错误方向分化。干细胞可以启动向α细胞或β细胞方向分化的过程,科学家们需要进行更多研究进一步了解如何帮助完成β细胞发育的最后一步。(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Maja Borup Kjær Petersen et al. Single-Cell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of a Human ESC Model of Pancreatic Endocrine Development Reveals Different Paths to β-Cell Differentiation, Stem Cell Reports (2017). DOI: 10.1016/j.stemcr.2017.08.009
  • 《Nature | 利用单细胞多组学核酸分析技术MUSIC解析人脑高龄组织异质性》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31
    • 2024年3月27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钟声课题组Natur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ingle-cell multiplex chromatin and RNA interactions in aging human brain的研究论文,介绍了一种创新的单细胞多组学核酸分析技术MUSIC。 MUSIC技术巧妙地整合了几个关键设计,使其能够首次在单细胞层面上同时捕获染色质间的multi-way相互作用、基因表达谱以及染色质与RNA的相互作用。首先,MUSIC利用 split and pool 策略,为每个细胞核内的RNA和DNA片段赋予了唯一的“细胞标码” (Cell Barcode) ,使得来自同一细胞核内的分子可以被追踪和识别。其次,MUSIC采用不同的连接子序列 (Linker) 分别标记RNA和DNA分子,使得DNA和RNA可以被同时建库和测序,并在高通量测序数据中可以明确区分RNA和DNA reads。第三,MUSIC为每个分子复合物 (可能包含DNA、RNA或二者) 赋予了一个独特的“复合物码” (Complex Barcode),使得同一分子复合物内部的分子可以被检测到并关联起来。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人员可以重建出单个细胞核内DNA、RNA分子的三维位置、相互作用关系及基因表达水平等数据。其中,DNA与DNA的相互作用反映了染色质的高阶折叠结构;RNA分子的总体丰度数据则揭示了单细胞的基因表达谱; DNA与RNA的分子复合物数据体现了染色质与RNA (如非编码RNA) 的关联。MUSIC技术独特之处是将这些维度的分子过程数据整合在单细胞分辨率层面,为阐明它们之间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途径。 作者利用MUSIC技术深入分析了14例高龄人类额叶皮层组织样本,这些样本包括正常的老龄样本同时也包含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样本,解析了细胞异质性的多个层面:研究人员首先发现单细胞染色质三维构象与其转录组“年龄”呈显著相关。表现出局部染色质结构丧失 (LCS-eroded) 的“老年”细胞。在不同细胞类型里面,“年老”细胞的基因表达模式显著与丧失该种细胞的正常功能有关。研究人员同时发现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其启动子区域与顺式调控区 (eQTLs) 的染色质空间距离呈明显正相关。这意味着,在哪些细胞类型中,该基因的eQTLs更易与其启动子区形成空间邻近的染色质环路或其他高阶结构,该基因在这些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往往就更高。这一发现再一次支持了“染色质三维构象影响基因表达调控”的观点,也为未来研究个体基因组差异性对基因表达调控模式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还观察到在女性神经细胞中, X染色体失活过程中XIST非编码RNA与X染色体之间存在极高的细胞异质性。有些细胞中XIST与X染色体的相互作用显著弱化,这常常伴随着雄性与雌性细胞中X染色体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加剧。不同神经细胞类型,如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以及神经胶质细胞在XIST-X染色体相互作用模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发现为阐明性别差异在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的分子基础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线索。 MUSIC技术为阐明复杂组织中单细胞内部分子网络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调控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必将在疾病机理研究、衰老医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MUSIC技术的最初构想由Sheng Zhong和Tri. C. Nguyen提出,Zhifei Luo实现,Wenxin Zhao 整理维护。数据分析和生物发现由Xingzhao Wen作出。Xueyi Wan, John L.C. Richard 参与产生数据。Riccardo Calandrelli 参与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