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应用电力大数据测算碳排放模型研发成功-新华网》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3-01-08
  • 记者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了解到,11月12日 ,全国首个应用电力大数据测算碳排放模型——“电-碳分析模型”通过专家评审。
    ??“电-碳分析模型”创新构建了“以电算能、以能算碳”的计算方法,依托电力行业与能源活动、工业生产碳排放量的相关性基础,发挥电力大数据实时性强、准确度高、分辨率高和采集范围广等优势,测算全国及分地区、分行业月度碳排放,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可行性。模型是碳排放核算方法的创新和有效补充,在国际上属于首创,可以有效支撑碳排放核算工作。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5名两院院士及能源、“双碳”领域专家一致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是“双碳”工作的重要基础。
    ??前期,受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南方电网公司、内蒙古电力公司、新疆建设兵团电力集团等单位共同推动“双碳”基础数据汇集,对于夯实碳排放统计数据基础、提高碳排放数据质量、落实党中央关于“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纠错责任编辑:石海平
    阅读下一篇: .
  • 原文来源:http://www.xinhuanet.com/energy/20221114/84870e95c6d44745b54aa943fb2707d2/c.html
相关报告
  • 《北京建成全国首个大气环境监测大模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9
    • 北京建成全国首个大气环境监测大模型 推送线索1万余条 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近年来,本市空气质量实现明显改善,PM2.5浓度连续三年稳定达标。从过去天天盼蓝天,到现在常常晒蓝天,北京市民的蓝天获得感大幅度提升。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科技赋能。 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本市创新实施涵盖“监管-监测-监察”的“三监”联动工作机制,并在全国率先打造首个大气环境监测大模型——“三监”大模型,支撑新阶段科学、精准、依法防治大气污染的需求。 自实施以来,大模型共推送各类环境问题线索1万余条,精准实现快速响应和有效调度,生态环境治理模式逐步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三监”联动提高执法精准度 今年上半年,本市细颗粒物(PM2.5)累计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1%。当前,北京大气污染治理已经进入在相对低浓度水平下进一步改善的阶段。面对更窄的减排空间,如何进一步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让公众收获更多的蓝天白云?“三监”大模型应运而生。 何为“三监”联动?据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介绍,市生态环境部门率先探索,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创新实施“监管部门统筹调度、监测部门智慧感知、监察执法部门精准执法”的联动工作机制。 具体来说,生态环境监管部门发挥“发动机”作用,统筹调度,提出重点任务要求;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发挥“哨兵”“耳目”作用,感知发起,依托“三监”大模型,智慧分析线索问题;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发挥“铁拳”作用,循迹精准监管。“这种机制实际上是在过往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利用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持,应运而生的2.0版,是一种新型的协同作战、高效运转、科学智慧的工作机制。”李翔说。 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副总队长谢志宽表示,与过去传统执法手段相比,“三监”联动的执法手段和精准度都大大提高了。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门通过“三监”大模型发现,某印刷企业在14日至17日每天晚上生产设施正常用电,而污染治理设施用电量却显示为0。大模型对比两个电表,自动捕捉“假治污”,提示该企业涉嫌闲置污染治理设施,生产废气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接到该问题线索后,执法人员赶到现场,当场调取了对应时间段内该企业的生产视频,并对该企业相关人员进行问询。在证据面前,该企业承认了违法事实。目前,生态环境部门对该违法行为已进行立案处理。谢志宽说,“以前主要靠人力和经验去发现环境违法问题,现在借助于科技感知的手段,能提前预知企业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执法队员也能更精准地开展执法检查。” 大模型接入50余类多源数据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本市率先建成的大气环境监测大模型——“三监”大模型,拥有强大的数据库,经过智能算法分析,可对各类污染源全方位、全时段监控。 “大模型接入了空气质量监测、各类污染源数据等50余类多源数据,构建起‘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量核’的新一代监测体系,可以说数据底座的基础非常雄厚。”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沈秀娥介绍。卫星遥感“天上看”,能够遥感智能识别裸地、黑臭水体等10余类目标,识别精度达90%;走航车在“地上巡”,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边走边测实现“秒级响应-智能溯源-闭环监管”,5700余条路网的道路尘负荷水平也能一目了然。 同时,用电量、工地台账、餐饮企业台账、重型柴油车等经济社会运行数据联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经过智能算法分析,实现对各类污染源全方位、全时段监控。新型监测网络保障了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三监”联动提供了大数据支撑,智慧感知问题线索。 此外,大模型还录入了环保领域的标准、法规、论文、研究报告等超过100万份文件,构建知识底座,为智能精准研判提供科学支撑。 研发26类问题线索挖掘算法 沈秀娥介绍,聚焦低浓度水平下城市精细化管理需求,“三监”大模型自主研发了单车排放超标、企业产治不同步等26类问题线索挖掘算法,动态追踪高值冒泡、超标排放和违规行为。 例如,通过远程在线监控技术,“三监”大模型可以掌握全市18万辆重型柴油车的行驶路线和排放状况,一旦车辆出现超标排放,即可将车辆信息和超标线索推送至执法部门,精准快速执法。同时,利用设施用电监控技术,将全市千余家重点涉气企业和6000余个监测点位纳入监测,一旦发现生产设施电表在跑而治污设施电表没动静的情况,将被系统捕捉记录。智能解析技术可对2000多个工地、上万个摄像头捕捉到的全流程施工环节视频图进行解析,精准捕捉环境违法行为。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自去年本市创新实施“三监”联动工作机制以来,全市共推送各类环境问题线索1万多条。最近,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一支队支队长李想收到系统提示,某区域挥发性有机物(VOCs)居高不下。“我们就利用走航车在这附近加密监测,刚好看见区域附近就是一个敞开大门的汽修企业,怀疑高值点就是这里造成的。”李想和同事直奔汽修企业的喷烤漆房,马上就发现了这里的活性炭已过了更换周期。同时还发现,在第一盘碳盘底下的中间有一条很窄的缝隙,这样会造成部分未经处理的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执法人员当场要求企业立即整改,并将该问题移交属地相关部门进行处罚。 “这些执法信息,都同步反馈到了‘三监’大模型的数据库,走航监测现场复核时,原来的高值区浓度已经下降了95%。执法人员再次检查时,发现企业已经第一时间落实了整改要求。”李想说,“三监”联动对现阶段监管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挥发性有机物(VOCs)高值“冒泡”情况明显改善,高值点数量也明显下降。 对话 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大模型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对话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 李翔 北青报:近年来,北京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您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李翔: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前不久,摄影爱好者在延庆九眼楼长城,拍到了古老长城与百公里外的中央商务区(CBD)的同框照片,突显了北京的好“气”色。北京市用10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30年的治污历程。从“冬奥蓝”到“1微克蓝”,“三监”联动有力提升科学、精准、依法治污效能,推动大气污染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北京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给市民带来了越来越多、实实在在的蓝天。 北青报:在应对空气污染过程中,“三监”大模型如何发挥作用? 李翔:在日常环境监管和污染过程期间,借助“三监”大模型,我们能做到动态预报污染过程,支撑减排管理决策,锁定和推送问题线索,全市精准调度和执法,实时评估追踪措施落实,实现精细监测、科学溯源、精准分析和高效执法。 例如,今年3月中旬,准确预测到空气污染过程后,我们及时启动“三监”联动,平台快速推送线索,问题整改实现“快下快上、日产日消”,并逐日评估措施落实情况,支撑了污染过程的“削峰降速”。从评估效果来看,实际污染程度比未采取减排措施的情况,下降了一个等级。 北青报:“三监”大模型落地应用后,给污染源监管工作带来了哪些转变? 李翔:“三监”大模型把空气质量、污染源、经济社会运行等各方面的数据进行了融合和集成,它能够进行智慧的研判分析,非常准确地溯源和定位到具体是哪一个区域、哪一部分的污染源,对空气质量造成了影响,实现了看得清、打得准,既“无处不在”,有力督促企业等责任主体杜绝侥幸心理、落实治污减排责任,又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 “三监”联动是一种协同作战、高效运转、科学智慧的工作模式,达到了1+1+1>3的效果,进一步提升了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的能力,推动了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现场 大模型每秒处理上亿条数据信息 8月7日,北青报记者来到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走进调度室,在北京市大气“三监”联动精准治污调度平台上,清晰显示着各类信息数据。 大屏左侧,可以看到实时空气质量和未来预测预报结果。中间是地图区域,集成展示了气象数据、污染源数据、调度信息等,融合汇聚成“一张图”。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综合(大数据)室主任王小菊介绍说,“屏幕上的白色粒子是风场,我们可以看到现在风比较小;这些绿色、黄色的圆点代表全市1000多个高密度站点的实时监测结果,现在北京的空气质量处于优良水平。” 在屏幕右侧,集中展示了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环境高值等四大类问题线索,以及精准治污调度的结果。王小菊点击移动源问题线索,屏幕上便显示出今年以来移动源违规排放的线索清单。“你看,6月28日一辆重型柴油车出现氮氧化物排放异常,系统中不仅记录下这辆车的所属公司、车牌号等信息,还能清晰显示这辆车的行驶轨迹。地图中,顺义区的多个路段被标记成红色,代表了该车排放异常,十分显眼。”王小菊说,“系统接入了18万辆重型柴油车的行驶路线和排放状况,每秒处理上亿条数据。我们会将问题线索推送给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他们将根据线索进行现场检查。” 此外,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依托“三监”大模型,研发出小助手“天天”,可以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为工作人员提供数据查询、问题分析等服务。只见王小菊对着大屏幕说:“请问6月份北京市各区PM2.5浓度是多少?”屏幕右侧立刻展示它思考的过程:大模型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然后通过思考得出它需要调用的工具,这个工具链接到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库中,调用相应的参数和数据,最终自动绘制一张图表,给工作人员展示出来。同时,它还会提供一个文件下载工具,帮助工作人员下载相应的资料。“从结果中可以看到,6月份延庆区的PM2.5浓度是20微克/立方米,属于全市最优水平。” 王小菊表示,为更好实现“三监”大模型功能,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研发出多个智能系统,包括北京市大气“三监”联动精准治污调度平台、大气综合管理集成平台、“三监”联动APP、“环保随手拍”以及“京环码上洗”等小程序,通过这些智能化系统,科技赋能支撑精准治污。
  • 《国内首个!羚羊“能源双碳”大模型通过工信部专业能力测评》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24
    • 近日,羚羊“能源双碳”大模型(以下简称“大模型”)参加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组织的专业能力测评考试。经评阅,大模型测评成绩在同期48名学员(47名社会学员)中总分排名第五,总分排名进入前10%,顺利通过了测评考试,达到了相关专项培训标准的技术水平,获得首张“能源双碳”大模型碳排放管理技术(高级)专项技术合格证书。 “能源双碳”大模型基于羚羊公司发布的羚羊能源大模型训练而成,通过整合碳排放数据和能源追踪数据,能够实现精准的碳排放核算与监测,并为企业提供优化能源使用策略的建议。羚羊能源大模型目前更新至2.0版本,能源内容生成、能源知识问答、能源理解计算、能源任务规划、能源多模态能力等五大核心能力全面提升,同时对能源视觉及时序大模型核心能力进行了升级,能源数据及知识持续增强,工具链及落地实践持续完善,并构建了大小模型统一纳管的AI平台,深度赋能电力及石油石化场景发展。 基于羚羊能源大模型,羚羊推出了能源数字工匠、AI设备管家、HSE智能体、功率发电预测等产品,为能源企业提供软硬件解决方案。目前羚羊已经和国家能源集团联合打造AI平台、与中国石油集团共建昆仑大模型,与中国华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与能源类五大六小企业探索合作落地。 我国高度重视AI大模型的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202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尤其大模型在各个能源行业场景中的融入,已成为能源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的核心引擎。 作为国内能源“双碳”垂直领域首个大模型,项目研发团队紧密围绕低碳技术、政策、经济等跨学科、多维度复杂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全面检验大模型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开展行业应用积累经验,2024年,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魏一鸣一行赴中心就行业人才评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与研讨,达成在能源“双碳”领域大模型应用方面开展技术成果合作的共识。 中心主任郝志强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周密工作计划。项目组从培训资源和内容的广度、深度、精度及学习方式的泛在性角度出发确定了碳排放管理技术(高级)学习课程体系,邀请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多名专家参与测评试卷结构与试题的论证与优化,确保了试卷内容具有广泛性和科学性,符合“双碳”领域技术要求。 未来,羚羊将以此次认证为契机,持续深耕能源“双碳”领域,依托羚羊能源大模型等AI技术,为更多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碳排放咨询服务,助力能源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