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 装机量超过9万台》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7-06-20
  •  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步伐,国内制造业掀起了一场工业变革的新浪潮。“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全年总产量达到 7.24万台,同比增长34.3%。2017年1-4月份,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是35073台,同比增长51.7%,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销量方面,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达到3.4万台,随着我国机器人行业技术的逐步成熟,预计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或将达到4.3万台,同比增长26.47%。

      2016年上半年我国共实现国产机器人销量1.97万台,按可比口径计算较上年增长37.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 10.2个百分点;考虑到前期研发企业实现投产、新企业进入等因素,实际销量比上年增长70.8%。全年国产工业机器人超过3.4万台,同比增长近60%。如果加上外资企业的销量,国内机器人的装机量将超过9万台,同比增长34.2%。

     

      在进口方面,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共进口52186台,总金额为87755.13万美元,较2015年增加了6105台,而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30011台,总金额为15517.4万美元,较2015年增加了18218台。

      从应用领域看,2016年上半年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分布与上年基本相同。有60.1%的国内产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搬运与上下料领域,这一比重较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销量同比增长94.3%。

      焊接是国内产机器人应用的第二大领域,销量同比增长20.9%,约占总销量的13.8%。此外,用于切割、磨削、去毛刺等领域的加工机器人和压装用装配机器人市场均表现良好,上半年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03%和 130%。

      随着我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整合产业创新资源,工业转型升级、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及机器人生产成本下降,未来“十三五”期间,机器人是重点发展对象之一,国内机器人产业正面临加速增长拐点。

相关报告
  • 《埋在海底的微生物在80000年后开始蓬勃发展》

    • 来源专题:微藻光驱固碳合成生物燃料产品的关键技术研究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21-01-08
    • 在海底原本充满活力的沙漠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可以收集微生物能量的绿洲。值得注意的是,微生物首先必须在饥饿的条件下埋葬80,000年。一个国际研究人员小组,其中包括莱顿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CML)的JoséMogollón,已在PNAS上发表了这一发现。   研究人员研究了格陵兰/挪威海中Scalindua属的微生物。该物种的微生物能够在被埋葬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重新激活并增加其种群数量超过4个数量级。 代谢活动降至最低 在地球海底面积超过360,000,000 km 2的每一英寸上,都有成千上万的微生物细胞遍布。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颗粒不断从上方降雨,它们被深埋在沉积物中,成为了深层沉积生物圈的一部分。一旦切断了来自地表世界的粮食供应,能量的深度就会越来越有限,结果,人口将慢慢屈服于恶劣的环境,并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减少。在这里,新陈代谢活动被减慢到绝对最小值,几乎没有足够的能量维持基本的细胞。因此,生存成为持久性和毅力的问题,而不是成长。在发表的新研究中然而,PNAS的研究团队描述了一小部分在厌氧条件下通过氧化铵而获得能量的有机体,即厌氧氨氧化镁,是该一般规则的一个例外,并且在不利条件下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设法增殖。 80,000年经历地狱 卑尔根大学(挪威)深海研究中心的资深作者Steffen L.Jørgensen说:“这些细胞能够承受的作用确实非常令人惊讶。他继续解释说:“从斯卡林杜阿细胞沉积到海底的那一刻起,它们就发现自己处于恶劣的环境中,条件远非最佳条件。事实上,表面的氧气对它们可能是致命的杀伤力。游离氧抑制了新陈代谢,如果这还不够的话,它们的食物来源(铵和亚硝酸盐)非常稀缺,沉积在海底之后,他们必须在长达80,000年的旅程中度过难关,而缓慢的埋葬是一个地方的便利那是有毒的,基本上没有他们可以使用的任何能源。直到那时,它们才足够深地进入沉积物中,到达能量丰富的区域,其中硝酸铵和硝酸盐的流量会合,即硝酸铵过渡区域(NATZ)。在这里,到达这个深度的几个单元开始增长,人口规模增加。但是,由于该区域本身随时间推移相对于表面保持在固定深度,因此它们在NATZ中的停留时间受到限制,而由于无情的埋葬过程,微生物将被更深地掩埋。从原则上讲,这些细胞已经经历了八万年的艰辛,最终到达一个可以为他们提供适当食物的地方,结果发现自己在开胃菜后被踢出家门。” 异常结果 研究人员的发现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当被追求时,异常值很容易被拒绝,因为异常值会导致新的见解。主要作者赵瑞(Rui Zhao)描述了他如何观察到教科书知识无法解释的深度细胞丰度的增加。瑞说:“多年来,我们已经收集并分析了许多沉积物核心,我经常看到在含氧区以下的细胞数量意外增加,这使我感到困惑。” 在与莱顿大学的合作者和合著者JoséMogollón一起研究了地球化学背景数据之后,研究小组发现,斯卡林杜瓦的丰度升高与氮的还原和氧化物种相遇的深度处的可利用能源增加相吻合。” 遗传解释 研究人员留下的显而易见的问题之一是,哪些特性使这些微生物能够在非常不利的条件下存活如此长时间。为了进一步研究,他们对这些生物的整个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将其与地表亲戚的基因组含量进行了比较。维也纳大学(奥地利)的研究员索菲·艾比(Sophie Abby)说,他们发现生物体具有特定的基因,可以使它们利用不同的含氮化合物来获取所需的铵盐。内容以及Christa Schleper教授。“此外,他们不可能利用除厌氧氨氧化之外的其他反应来获取能量, 人口动态毕竟不是那么简单 当被问及发现的后果时,赵瑞提到:“这对于我们如何理解深层生物圈中的种群动态具有重要意义,而深层生物圈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不同微生物群在可变时间范围内生存能力的函数。尽管这种情况可能仍然存在,但研究表明,这种观点毕竟可能并不那么简单,而且非常重要的是,这些微生物在调节两种重要营养素以氮素形式通过海底的通量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及强大的温室气体CO 2。 ” 他通过提醒我们跟进,高能NATZ并不是特定研究地点所独有的,而是似乎广泛存在于地下,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约根森渴望了解更多关于这些微生物在全球范围内对环境的重要性,他认为这项最新研究是提供此类信息的第一步。他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其他微生物如何从能源和生物量的增加中受益?或者这些微生物对能源格局变化的反应有多快,它们的增长率是多少?此外,我们想进一步研究其他高能区下入沉积物,其中的能量如果您有合适的代谢机器来收集它,也可以使用,这也可能会影响地表和地下世界之间的通量。这些都是我们要研究的方面。”
  • 《人才短缺是工业机器人未来发展的最大威胁》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12-04
    • 眼下,工业机器人 发展速度虽在不断加快,但人才供需矛盾却在日益凸显,如果人才短缺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工业机器人 现有的发展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潜力,都将遭受重大威胁。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定位导航、传感器 等技术的加持下,机器人产品开始走向千家万户,商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其中,受益于政府支持与技术成长,工业机器人市场 发展尤为突出,产业化道路逐渐深化,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需求和应用市场。工业机器人发展加速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的加速发展和人口红利的日渐消失,带动了我国工业自动化需求的不断攀升,在提效增速、提质降本的生产要求下,工业机器人开始获得应用,并凭借着“机器换人”带来的神奇功效,逐渐受到人们的一致追捧。与此同时,为应对全球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我国政府也将工业机器人发展写入到《中国制造2025 》的战略规划之中,并将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从2011年开始,国家相继发布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划》、《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多项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工业机器人风口的延续。在市场需求不断释放、国家重视程度日渐加深的情况下,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已经在汽车制造、电子电器等诸多领域迎来应用,市场正在进入新一轮的爆发期。自2013年以来,我国连续五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年均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国内市场规模更是达到52.2亿美元,市场销量超过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未来,随着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需求的进一步凸显,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化发展还将再次提速。人才缺乏问题限发展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势头的确是喜人的,国内不仅形成了一支较为完整的从事机器人研发和应用的队伍,也形成了一条初具雏形的机器人产业链。不过在欣喜之余,产业发展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矛盾,其中工业机器人的人才供需矛盾无疑是最为突出的。在我国机器人市场以30%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壮大,机器人企业 即将突破万家,机器人生产与应用与日剧增的情况下,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供给已经出现短缺,且缺口正在不断扩大。据预测,截至2020年,随着工信部规划的100万台装机目标如期实现,相关的维护、调试、系统集成等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需求量将突破百万,巨大人才缺口将严重拖慢我国的智能化发展进程。实际上,专业人才缺乏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按照机器人制造、应用、维护等方面的细分,人才缺乏并不能笼统的概括。我们需要知道,国内产业所缺乏的究竟是哪方面的人才?究竟是是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还是产业升级的系统集成,又或是机器人生产制造人才的缺乏?就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应该是三种人才都有欠缺,生产制造人才的缺失导致机器人三大核心部件瓶颈难以突破;应用人才的匮乏导致机器人操作、维修和应用遭受限制,机器人装机量增长困难;系统集成人才的不足导致工业机器人产业改造缓慢,发展迟迟难以成熟。总而言之,三种人才的短缺、人才的不匹配,以及人才质量的不高,是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得不到重视和有效解决,将极有可能致使行业发展面临畸形甚至提前萎缩的风险,甚至对产业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未来三大主体需发力因此,面对人才问题带来的严峻发展形势和未来影响,我国需要发挥出政府、企业和高校三大主体的力量,通过产学研政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人才矛盾的有效解决。首先,政府方面要对人才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并将人才问题的解决上升到政策层面上来,通过政策对人才培养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为产业人才发展指明方向,为行业人才培养保驾护航。其次,企业方面要从两点做出积极努力,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外企业合作,通过人才引进增强自身人才培养实力;另一方面要积极与高校等教育机构进行交流,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最后,高校方面要紧跟市场发展需求和国家政策号召,加快加深相关专业开设,协调均衡的培养三类不同人才,同时还要与企业进行融合交流,让高校人才在企业实践中获得技能的检验和提升。未来,只要我国能在人才引进来、高校教育以及校企合作培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形成成熟体系,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就将获得更为坚实的人才力量支撑,从而取得更进一步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