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持久抗病基因RB可以平衡其生长与抗性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4-07-15
  •       马铃薯是全球 约 13 亿人的主粮 ,在我国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战略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由致病疫霉 (Phytophthora infestans) 引发的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其在十八世纪引发的“爱尔兰大饥荒”直接造成当地人口锐减30%,目前全球每年损失超过100亿美元,晚疫病也被列入农业农村部《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重大农业病虫害之一。目前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主要依赖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由于马铃薯品种易感病,即使在化学防治的情况下其产量也受到严重损失。因此,亟待在理论上深入解析马铃薯抗晚疫病的抗性机理,在生产上精准培育和推广马铃薯抗病品种。

           目前从马铃薯不同野生种中克隆出的抗病基因已超过30个,但由于致病疫霉变异速度快,能快速克服抗病基因,目前大多抗病基因的田间抗性已被克服 (Karki et al., 2021)。RB是从马铃薯二倍体近缘野生种Solanum bulbocastanum中克隆的CC(coiled-coil)类NLR抗病基因 (Song et al., 2003),美国多个课题组的前期重要工作解析了RB和其对应的无毒基因IPI-O1(Avrblb1)之间的识别关系,并提出其可能的识别假说 (Chen et al., 2012; Zhao and Song, 2021)。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科学调研显示RB在田间仍具有良好且广谱的晚疫病抗性,但是美国农业部和育种企业的大量田间数据显示RB影响马铃薯产量,制约了该抗病基因的推广。

          2024年6月28日,南京农业大学作物疫病团队与合作者在《The Plant Cell》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lternative splicing of a potato disease resistance gene maintains homeostasis between growth and immunity”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马铃薯持久抗病基因RB通过可变剪切精细调控其基因表达水平进而平衡马铃薯生长与抗性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发现RB基因存在可变剪切,该基因结构中的唯一的内含子发生内含子保留。对侵染过程中RB不同转录本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非侵染阶段RB主要以内含子保留的转录形式(RB_IR)存在,而当致病疫霉侵染时,被剪切的成熟转录本RB_CDS的表达水平受到诱导上调,RB_IR的表达水平则相对下降。进一步通过马铃薯稳定转基因的方法对RB两个转录本的抗晚疫病表型进行分析,表明内含子剪切转录本RB_CDS能够对晚疫病提供抗性,RB_IR则对晚疫病表现感病表型。

           为进一步揭示抗病基因RB可变剪切调控及其抗性激活的分子机制,该研究通过构建RB可变剪切报告系统并筛选了部分SRE蛋白发现,RB特异性识别的效应分子IPI-O1能够诱导RB抗性转录本RB_CDS的表达;对IPI-O1的靶标蛋白鉴定发现,IPI-O1能够与剪切因子CWC15互作,并共定位在细胞核散斑及细胞核核仁中。通过RNAi介导的基因沉默构建CWC15马铃薯稳定沉默转基因株系,表明CWC15沉默影响RB的剪切水平变化及其对致病疫霉的抗性激活。

    该研究揭示了RB抗病基因利用内含子在非侵染时抑制抗性转录本而维持植物正常生长,而通过RNA剪切复合体感知病菌侵染,促进抗性转录本表达进而促进晚疫病抗性形成的新机理。该研究与前人研究共同揭示了RB抗病激活的多层次性,推测剪切体和抗病受体在不同水平对病菌的响应可能是延缓病菌变异,维持RB田间持久抗性的原因之一。该研究同时也提出了一种以内含子为操作工具协同植物抗性与产量性状,进而精准改良农作物抗病虫的思路。

  • 原文来源:https://academic.oup.com/plcell/advance-article/doi/10.1093/plcell/koae189/7701255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高产抗病的分子机理》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09-17
    •   水稻株型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塑造水稻理想株型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IPA1(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1)是此前克隆的调控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主效基因,编码一个含有SBP-box结构域的转录因子,调控多个生长发育过程,其功能获得性突变体具有无效分蘖少、茎秆粗壮抗倒伏、穗大粒多产量高等优异农艺性状(Jiao et al., Nat Genet, 2010),该基因已应用于培育“嘉优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种。   传统观点认为,植物抗病与产量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犹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最近在理想株型水稻高产与抗病协同调控机制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揭示IPA1既能提高水稻产量又能增强对稻瘟病抗性的调控新机制。研究发现IPA1的磷酸化修饰是平衡产量与抗性的关键调节枢纽。通常情况下,IPA1结合DEP1等穗发育相关基因的启动子,促进其表达,调控水稻理想株型的建成与水稻产量;受稻瘟病菌诱导后,IPA1发生磷酸化修饰并改变其与DNA序列的结合特性,使得IPA1结合抗病相关基因WRKY45的启动子,促进其表达,增强免疫反应,提高抗病性。这一机理使得在含有IPA1的功能获得性基因型的水稻中,产量和稻瘟病抗性同时得到提高。该研究首次发现IPA1是同时增加作物产量并提高抗性的单个基因,打破了单个基因不可能同时实现增产和抗病的传统观点,为高产高抗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新途径。   这一研究成果于9月7日在《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DOI: 10.1126/science.aat7675),研究论文题目为A single transcription factor promotes both yield and immunity in rice。四川农业大学副研究员王静、硕士研究生周练、石辉、美国戴维斯分校博士Mawsheng Chern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余泓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四川农业大学研究员陈学伟、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家洋和四川农业大学副研究员王静为论文通讯作者。该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和科技部等的经费资助。
  • 《基因编辑方法在主食作物抗病性研究中的应用》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11-30
    • 德克萨斯A&M AgriLife Research的一位科学家说,一种新颖的基因编辑方法可以保持某些主要粮食作物的广谱抗病性,而不会对植物造成物理损害。 达拉斯AgriLife Research植物病理学家,Junqi Song博士探讨“敲入”的基因编辑方法怎样可能使范围广泛的作物获得更好的抗病性。 他的团队特别关注番茄和马铃薯的晚疫病。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德克萨斯种植的作物是国家产值近60亿美元的一部分。 Song说:“迄今为止,大多数广谱抗病性的成功都是通过敲除基因编辑获得的,其中某些基因被切断,从而在受试植物中产生期望的行为。”“但是敲除编辑的成功付出的代价是植物的身体健康和其他特征的许多其他方面。” 作为基因关闭的替代方案,Song的团队使用被称为CRISPR/Cas9系统的新兴技术,将引入或敲入一组特定的基因调控器。他相信,他的团队发现的调控器将允许抗病性的增加而不损害受试植物。 松说:“相比之下,敲入的方法比敲除法要复杂得多。” 引入的系统将通过帮助植物现有的抗病基因更加坚强地表达对抗病原体而起作用。Song的广泛抗性方法所针对的病原体范围很广,包括致病疫霉,它导致晚疫病,一种在番茄和马铃薯中的破坏性疾病,他说。 他补充说,通过他的研究,任何发现都将对包括小麦、水稻、棉花、草莓、胡萝卜和柑橘在内的许多粮食作物产生抗病影响。 他说:“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农业生产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我们需要开发越来越有效的系统来满足这种需求,希望我们的工作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