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能源供应目标确定:5年后达到8.2亿吨标准煤》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19
  • “十四五”时期内蒙古在煤电油气风光并举的同时,稳定煤炭生产供应,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大力发展新能源,全力保障能源供应安全,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要达到8.2亿吨标准煤。
    “十四五”时期,内蒙古能源工作将紧紧围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以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为总体目标,推进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优化升级。

    坚持把生态保护挺在前面,严格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优化能源生产布局,新建煤矿重点在鄂尔多斯布局,光伏发电重点在沙漠荒漠、采煤沉陷区、露天煤矿排土场布局,推进光伏+生态治理建设,风电重点向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包头、巴彦淖尔、阿拉善等地倾斜,并在资源条件较好的沿边境地区推进连片开发建设。
    坚持将控煤减碳作为硬约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除“十三五”结转以及民生急需、保障安全的煤电外,严控新上煤电,最大限度以新能源满足全区新增用能需求,全面实施散煤清洁替代。“十四五”时期煤炭消费占比降低10个百分点,推动电力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到2025年能源科技投入实现倍增,氢能、大规模储能、碳捕集封存等重大关键技术应用率先突破。
    坚持人民至上,深入实施能源惠民提升工程,推进城乡能源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能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到2025年城乡居民生活人均用电量提高到900千瓦时以上,用气人口突破800万。具体工作措施是,重点以“四大产业”“十大工程”为抓手,落实落细各项目标任务。“四大产业”就是依托能源基地建设,以资源和市场换产业,开展新型能源产业关键装备及其零部件制造,打造风能、太阳能、氢能、储能四大新型能源产业,初步计划“十四五”时期实施30余个项目、完成投资近千亿元。“十大工程”就是实施新能源倍增、灵活电网、控煤减碳、源网荷储、再电气化、绿氢经济、数字能源、惠民提升、科技赋能、区域合作等十项工程,初步计划“十四五”时期实施400余个项目、完成投资近万亿元。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meitan/2021/03/19/detail_2021031993667.html
相关报告
  • 《2020年内蒙古煤炭价格运行情况及后期走势预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9
    • 2020年,内蒙古煤炭价格前低后高,整体价格水平高于上年同期。 一、内蒙古煤炭市场价格监测情况 (一)动力煤坑口价格 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以来,煤炭行业过剩局面得到改善,煤炭价格自2016年最低的125元/吨上升到200元/吨,此后价格在196元/吨至223元/吨区间小幅波动。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水电出力偏多、进口煤月度到货量不均、寒冬等意外因素的影响,年内多次供需错配,价格波动较大,年度最高值较最低值上涨12.59%。受下半年快速上涨拉动,全年动力煤平均坑口结算价格为229.73元/吨,较2019年 (下称同比)上涨6.83%。 从月度价格走势来看,2020年全区动力煤价格呈“两涨一降”的波动走势。一季度,受疫情影响,煤炭生产企业复工复产率较低,市场供应偏紧,价格连续小幅上涨;3月下旬-5月中旬,煤炭产量回升,但下游需求未能同步回升,且前4个月煤炭进口量大幅增加,市场短期内供应宽松,价格连续下降,动力煤坑口价格每吨累计下降15元;5月下旬至12月,随着经济持续回升,煤炭需求增加,同时进口减少、产地供应偏紧、严寒天气等因素共同影响,煤炭价格持续攀升。至12月份,全区动力煤平均坑口结算价格涨至249.58元/吨,较年初上涨8.36%。 (二)电煤购进价格 2020年,电煤价格同样呈 “涨降涨”的“N”字型走势,至12月份,全区电煤平均购进价较年初上涨6.30%。 2020年全区电煤平均购进价格为218.61元/吨,同比上涨6.26%;折算为标准煤后为433.38元/吨,同比上涨5.88%。其中,东部地区电煤平均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76%,西部地区电煤平均购进价格同比上涨4.38%。 二、内蒙古煤炭价格后期走势预测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同时由于地缘政治、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可控因素,煤炭行业的发展需要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从供需基本面来看,煤炭行业2021年将维持供需紧平衡状态,价格维持高位小幅波动,价格波动幅度取决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大小。 (一) 影响煤炭价格的确定性因素 1、供应增量有限 根据《煤炭工业“十四五” 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到“十四五”末,国内煤炭产量控制在41亿吨左右,行业集中度进一步高。按照规划,2021年将进一步关停小型煤矿,主产区受煤管票等政策管制供应增加有限,预计2021年国内煤炭供应小幅增加。 2、经济回稳拉动煤炭需求向好 2021年,双循环经济格局下我国宏观经济有望延续稳中向好的势头,对电力需求形成刚性支撑,支撑煤炭需求增加。 3、新能源提高煤炭替代水平 按照2021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精神,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今后每年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总量将较“十三五”时期大幅增长。预计2021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减少部分电煤需求。 (二)影响煤炭价格的不确定性因素 1、煤炭需求方面 在碳达峰的大背景下,“能耗双控”目标将更加严格,各地、各行业将陆续出台碳达峰计划和路线图,煤炭下游的钢铁、化工、煤化工、水泥等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密集型行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在减少碳排放的过程中必然要减少对煤炭的需求。 2、进口煤供应方面 受地缘政治、世界疫情发展形势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2021年进口煤的数量和频次同样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对煤炭市场的供需平衡带来不利影响。  
  • 《从2374万吨标准煤到48.3亿吨标准煤——现代能源经济发展实现跃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19
    • 西北荒漠戈壁,大型风光发电基地构成的能源“绿洲”持续壮大;西南长江干流,6座梯级水电站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力顶峰保供;东南蔚蓝大海,一座座“海上油气加工厂”逐步成为能源增产重要增长极……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能源事业加快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能源生产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1949年的2374万吨标准煤,提升到2023年的48.3亿吨标准煤,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足动能。 能源饭碗越端越牢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不断提升能源生产供应能力,建立了煤、油、气、核、水、风、光等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2014年以来,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终保持在80%以上,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油气安全是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矛盾。计划经济时期,大庆石油会战打出了我国首个大油田,从此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油气增储上产,新发现一批亿吨级、千亿方级大型油气田,油气核心需求自主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2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2.09亿吨,国内原油2亿吨稳产的基本盘进一步夯实;天然气产量连续7年增产百亿立方米以上。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全国原煤产量分别于2021年、2022年跃上41亿吨、45亿吨台阶,2023年达到47.1亿吨,年均增长4.5%,原煤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仍保持在65%以上。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表示,近10年来,能源领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大约39万亿元,每年平均将近4万亿元,一次能源生产能力增长了35%,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我国能源供需保持平衡,能源价格总体平稳,14亿多人口的能源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万劲松说,我们2015年历史性地解决了全国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近10年来,全国人均生活用电量从500千瓦时增长到将近1000千瓦时,翻了一番。 能源结构绿意更浓 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突破14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未来一段时间能源需求仍将增长;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资源环境约束长期存在。应对这些困难挑战,根本要靠能源转型。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跃升发展。有序推动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积极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科学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和大型水电站升级改造。 截至2023年底,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较10年前增长了10倍,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的58.2%,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15.5%提高到26.4%,煤炭消费比重下降12.1个百分点。 同时,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取得新成效。近10年来,我国累计淘汰煤电落后产能超过1亿千瓦,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减少超过90%。全社会终端用能电气化率达到28%。与2012年相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26%。 能源是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领域,要实现“双碳”目标,仍需付出巨大努力。“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推动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国家能源局法制司司长宋雯说。 能源市场不断优化 能源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力推进能源治理现代化,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能源治理体系。 9月12日,杭州大会展中心通过认购,领到了一张由国家能源局颁发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凭证。借助绿证交易,该中心为第三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总计认购了绿证2350个,将在展会期间实现100%绿电供应。 此前,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规则》,首次以规则形式对绿证核发、交易、划转、核销全生命周期流程进行规范。“这次认购的绿证是《规则》发布后浙江省首批绿证。”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数贸会客户侧负责人楼冯梁介绍。 绿证交易是我国能源市场化改革的缩影。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为能源转型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电网统购统销局面基本打破,发电和售电环节全面引入市场竞争,综合能源服务商、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蓬勃发展。 此外,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建设,组建电力交易中心、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和煤炭交易中心。 “主体多元的能源市场结构逐步构建,统一开放的能源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反映市场供需关系的能源价格机制逐步形成,市场在提升清洁能源消纳水平、保障电力供应、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说。根据规划,到2035年,我国能源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将广泛形成,非化石能源加速向主体能源迈进,新型电力系统为能源转型提供坚强支撑。(经济日报记者 王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