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钙钛矿光伏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7-25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因廉价的材料成本、易于制备大面积器件以及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等优点而备受关注。SnO2具有高透过率、高电子迁移率、适宜的能级、良好的紫外辐照稳定性和易于低温加工等特点,是目前n-i-p型PSCs电池常用的电子传输材料。然而,它的体相和表面的缺陷【氧空位(VO)、悬空羟基(-OH)和不饱和配位金属原子】易引起载流子累积和非辐射复合损失。此外,钙钛矿中金属、卤素和有机离子的配位不足也会引起界面化学反应,使得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恶化。因此,对PSCs埋底界面的优化是实现其高效率和稳定性的关键。然而,由于埋底界面的非暴露特性,对其进行研究和优化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开发了简单有效的策略,通过在SnO2纳米颗粒中加入草酸甲脒(FOA)来同时抑制SnO2体相和表面缺陷以及钙钛矿埋底界面处FA+/Pb2+相关缺陷,实现了有效的靶向缺陷钝化。相关研究成果以Target Therapy for Buried Interfacial Engineering Enables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25.05% Efficiency为题,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研究发现,甲脒离子和草酸根离子在SnO2层中均呈纵向梯度分布,聚集在SnO2/钙钛矿埋底界面处,调节钙钛矿的晶体生长,降低体相及界面缺陷,改善钙钛矿和SnO2之间的能级匹配。结果表明,FOA处理后的PSCs能量转换效率从22.40%提高到25.05%,同时PSCs的存储稳定性和光稳定性也显著提升。

    该研究为靶向治疗埋底界面缺陷,改善PSCs性能提供了有效途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及山西省科技厅的支持。该研究由上海高研院、南方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完成。

  • 原文来源:https://solar.in-en.com/html/solar-2426366.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大化所非铅双钙钛矿纳米晶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21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韩克利研究员带领复杂分子体系反应动力学研究团队在非铅双钙钛矿纳米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首次合成出具有立方相的非铅双钙钛矿Cs2AgBiX6(X=Cl,Br,I)纳米晶,并发现其热载流子具有超快的冷却时间(小于1ps,1ps=10-12s),表明该材料是一种很好的发光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含铅钙钛矿纳米晶CsPbX3(X=Cl,Br,I)具有吸光系数大,发光量子产率高,带隙易调节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研究于发光二极管(LED)、纳米激光器、太阳能电池以及光电探测器等方向。然而其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铅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寻找无毒且性能好的非铅钙钛矿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科研人员尝试采用毒性较低的铋(Bi)元素来取代铅,形成低维钙钛矿结构。该团队曾于2017年首次成功合成出含Bi的非铅钙钛矿纳米晶Cs3Bi2Br9(Angew. Chem. Int. Ed.),并揭示了其发光动力学机理。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采用溶液法进一步合成了Cs2AgBiBr6双钙钛矿纳米晶,引入的Ag+离子可以和Bi3+离子形成三维立方相钙钛矿。同时,通过采用不同的卤元素(Cl,Br,I),可以实现该纳米晶在395-575nm范围内调节其发光光谱。通过热载流子动力学研究发现,该材料具有超快的热载流子冷却时间(小于1ps),该性能与含铅钙钛矿纳米晶热载流子动力学行为相似,这表明该非铅钙钛矿纳米晶很有可能取代目前的含铅钙钛矿纳米晶,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本项研究中还提出了通过减少表面缺陷来提高材料性能的新方案。
  • 《中国科学院:钙钛矿太阳电池又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07
    • 近年来,基于铅的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成为太阳电池研究的热点方向,其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已达到23%。然而,由于这类材料结晶性强,利用常规的溶液涂布方法和采用常用的钙钛矿前驱体,很难控制钙钛矿薄膜的成核和结晶,导致薄膜的覆盖度低和光伏器件性能重复性差,可能制约着其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绿色印刷院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前期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研究基础上(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10351-10354),针对目前钙钛矿溶液涂布存在的问题,利用固-气反应方法,通过有机阳离子交换途径制备高质量的钙钛矿薄膜(图1),光伏器件性能得到显著提高(Adv.Mater. 2018, 30, 1804454,J. Mater. Chem. A,2018, 6, 17867–17873)。 图1 转化前钙钛矿(CH3CH2CH2NH3PbI3,左边)和转换后钙钛矿(CH3NH3PbI3,右边)薄膜 最近该研究团队通过固-气反应实现了一维HAPbI3 (HA=N2H4+)到三维非铅类锡钙钛矿MASnI3(MA=CH3NH3+)的转变。由于这种一维钙钛矿前驱体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固-气反应后的三维钙钛矿薄膜在二氧化钛基底上具有很好的覆盖度。 更重要的是,在阳离子置换过程中,由内部置换产生的肼气体可以有效地原位还原薄膜内部可能存在的四价锡,显著降低薄膜中载流子浓度,从而改善光生载流子输运。利用这种锡钙钛矿薄膜作为光吸收层,采用典型的二氧化钛介孔结构的钙钛矿电池在一个标准太阳光下的光电转化效率达到7.13%(Angew. Chem. Int. Ed. 2019, DOI:10.1002/anie.201902418)。上述论文第一作者为联合培养硕士生李风珠,通讯联系人是蒋克健副研究员、宋延林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