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直燃发电技术展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29
  • 针对生物质能资源客观存在的不利现状及生物质能直燃发电技术面临的技术难题,生物质能直燃发电行业技术探索可主要从燃料加工技术优化、燃烧发电技术优化、智能控制水平提升等方向着手,最大程度规避资源能量密度低、有害元素含量多等特点,提升技术水平。

    优化燃料加工技术

    生物质能热电联产的规模化、高效化发展离不开生物质燃料的规范化、统一化生产。生物质原料收集后、燃烧前的预处理工作意义重大。生物质原料品种繁杂、能量密度低、水分大,不经处理直接燃烧,不利于锅炉、汽机等主设备稳定运转,不仅发电效率低,而且对设备损害极大。理想的生物质燃料应该具有低含水量、高能量密度、形状规则等特点。为解决上述问题,可重点探索水分即时检测技术、快速干燥技术、成分即时检测技术、适应性压缩成型技术和标准化生物质燃料生产技术。

    其中,压缩成型对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意义重大。燃煤发电的稳定性很大程度来源于燃料性质的稳定和较高的能量密度,生物质燃料燃烧的不稳定主要也是来源于燃料性质的多样性和较低的能量密度。基于此,可考虑在有效获取生物质燃料水分、元素含量等重要参数的基础上,将不同的生物质原料通过适应性加工,获取物理形状、含水量、元素成分等统一高品质生物质燃料。目前,压缩成型技术和设备已取得一定成果,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锅炉类型、燃烧条件等进行针对性改进,进一步提高生物质燃料的利用价值,对提高能源利用率、保障生物质发电设备健康稳定有积极作用。

    此外,结合即时检测与压缩成型技术,实现对不同生物质原料的统一加工,将不同成分、不同形状的生物质原料,加工成高能量密度、成分统一的生物质燃料,便于标准化生产的实现。目前,生物质能直燃发电过程通常只是将生物质原料进行简单破碎甚至不进行处理就送入锅炉燃烧,导致上给料设备运转不畅、燃烧过程不易控制、温度不稳定、锅炉腐蚀严重,给安全稳定生产带来较大风险。基于上述影响,可在标准化生物质燃料生产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方面着手,将燃料识别、燃料制备等多个过程加以改进优化,探索生物质燃料相关关键技术并加以整合联动,提高直燃发电工艺的生产效率。

    提升热电联产效率

    生物质能直燃发电工艺热电转换效率在30%左右,生物质能热电联产工艺可将能源转化效率提高至60%~80%。生物质能直燃热电联产过程中如能做到燃料充分燃烧、热量与循环水充分换热,控制燃烧条件使燃烧稳定无污染,各级换热过程热量损失降到最低,各阶段优质高效统一,可将生物质能热电联产的优势充分发挥,有助于绿色低碳生产流程的实现。

    一是燃烧过程即时优化与调节技术。为使燃烧过程稳定,实现稳定的热量供应,同时避免氯元素造成的腐蚀,可在燃料元素成分、含水量等参数及时获取的基础上,对燃烧控制系统进行反馈,进而即时调整炉内进风、进料情况,以实现燃料性质与燃烧条件的对应统一,达到燃料充分、稳定燃烧、灰渣易排出、热量集中等目的,提高锅炉燃烧效率,保障安全稳定生产。

    二是传热过程技术优化。热电联产的电力生产过程和热量供应过程中,传热效率直接影响生产效率,需加强流体力学与传热学的理论分析,提高发电过程、供热过程的换热效率。同时基于生物质燃料碱金属及氯含量高的特性,进行燃烧优化,规避燃烧产物中碱性物质、飞灰等的生成,解决腐蚀与结焦的难题,保障锅炉等主要设备的热量传递效率。通过改进锅炉、管道几何形状与布置,更换高效换热工质,增加余热回收装置等方式,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实现燃烧、发电系统的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三是超低排放与灰渣综合利用技术。可通过在燃烧前增加燃料预处理工序,燃烧中添加辅助物、控制燃烧条件,燃烧后高效捕集污染物等方式,实现生物质发电过程污染物的超低排放或者零排放。燃烧前预处理可通过生物质液化、气化等化学性质优化过程实现污染元素的提前剥离,燃烧中可通过特定条件下的催化反应或者避开污染物生成的温度区间避免污染物的产生,燃烧后可通过催化反应、吸附等手段实现污染物的收集处理。同时生物质发电会产生大量灰渣,探索低成本的灰渣综合利用技术,变废为宝,降低污染的同时创造价值,提升资源利用率。

    智能化机械化改造生产过程

    智能化与机械化是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高度智能化和机械化可以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维成本、降低人员伤亡风险。

    一是全流程动态检测与自动调控技术。要从燃料收加储运到燃烧、排放、发电、供热各环节,构建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对质量、能量输入输出的动态监控,对工艺流程中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的实时反馈,并根据设定参数与即时参数的差异分析处理得到优化方案,反馈至调节系统,立即进行调整优化,实现工艺流程的即时最优化配置,打造智能电厂。要统筹硬件、软件需求,提高数据获取能力和传输反馈效率,同时通过大数据手段实现解决方案的及时获取,从而实现生物质能直燃发电系统的整体智能化升级。

    二是全流程机械化设备改造。通过生物质能直燃发电各关键环节和设备机械化的实现,可有效弥补生物质燃料性质差、燃烧调整困难等劣势,助力生物质能直燃发电规模化发展。生物质原料收集后可通过相应设备的机械化处理得到高质统一的生物质燃料,根据不同原料的形态成分、燃烧特性研究常温常压下的生物质燃料成型机理,以简易、高效为出发点制造秸秆打包、压缩成型的一体化设备,实现从农田直接获得成型燃料。上给料系统机械化改造可依据生物质燃料特点和即时参数,根据产品需求实现定时定量的燃料供应。生物质发电废料处理方面可配套灰渣清理、再利用的一体化设备,避免产生污染的同时实现副产品的高效生产。开发生物质能直燃发电系统特色的检修、巡检机器人(12.940, 0.99, 8.28%),配备成像和基础检测功能,实现对高危场所的自动化巡视、参数检测。

  • 原文来源:https://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2426245.shtml
相关报告
  • 《生物质气化发电多联产技术在生物质能领域意义重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3-04
    • “生物质气化发电多联产技术”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可谓是名声大噪,它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首届科技成果发布会的五大成果之一,并获得了2018年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建斌先生为大家讲述他率领的团队在国内外首创研发的“生物质气化发电多联产技术”。 生物质气化多联产的原理 生物质气化发电联产炭、热、肥技术”就是以农业、林业加工剩余物(秸秆、稻壳、果壳、林业三剩物等)为原料,通过热解气化的技术同时转化成可燃气、生物质炭、生物质肥,此技术在不需要外加能源和其他任何添加剂、化学药品、助剂及催化剂的条件下,实现了生物质的绿色、高效、高值化利用。气体产物即可燃气直接用于发电或替代煤烧锅炉供热、固体产物即生物质炭根据原料不同可用于生产高附加值的活性炭、工业用炭、机制烧烤炭、炭基肥料等,生物质提取液经回收后用于生产液体肥料。 生物质不如太阳能、风能出名的原因 由于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以及世界各国都重视清洁能源的发展,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没有达到预期的规模或是影响,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大家对生物质的认识上不足或者错误,比如我国有18亿亩耕地,每年有10亿吨左右的秸秆,能源领导、学者和企业家都认为生物质太少,担当不起能源的重任,甚至认为是不足挂齿的!可是中国有46亿亩林地,60亿亩草地。被遗忘的生物质(城市木废料)主要包括:建筑废木材、旧城改造、大件废家具、园林绿化枝桠材等,南京市5000吨/天。 据估算地球上每年生产的生物能总量达1600-1800亿吨(干重),相当于目前世界总能耗的5倍以上。 第二,在国家层面(包括发达国家),由于之前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收益,让很多部门失去信心,相关政策实施的连续性不够,导致生物质能源整体的发展比较缓慢。 第三,对生物质的特性,例如较为分散难以收集,秸秆类的季节性及能量密度低等认识不足。 生物质气化多联产的优势 针对传统的生物质气化、生物质炭等行业长期存在的产品单一、废水废渣污染(国内外所有教科书、专著、文章和专利包括工程项目)、生产规模小且连续稳定性差、经济效益不佳等突出共性问题,于2002年开始在世界上首创了生物质气化多联产技术并产业化应用。 这项技术得到了电力、能源、林化等多个行业内多位院士的高度评价,改变了传统生物质气化(能源)、生物质炭、生物质肥等行业的产品单一、经济效益不显著、环境污染大等问题,在技术和产业的颠覆性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颠覆了传统的生物质气化(能源)历史,不仅有生物质能源,还可以生产生物质炭、肥料! (2)采用生物质气化热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关键技术,在国内外首次解决了生物质燃气净化和焦油处理的两大气化技术世界性难题,并有效地解决了气化发电的经济性、规模性、自动化及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标准化问题! (3)开创了活性炭生产技术的新纪元,颠覆了传统的活性炭生产历史,不仅不需要外加能源,在生产活性炭过程中还可以发电、供热、产肥料! (4)颠覆了几千年的世界烧炭的历史,在生产炭的同时还可以发电、生产肥料! (5)使用炭基肥和生物质醋液肥助推国家肥料和农药的零增长,甚至可以直接减少肥料用量10-30%,同时修复退化、板结、酸化和污染的土壤,使我国山更青、水更绿、地更沃、食品更安全! 生物质气化多联产的发展前景 这项技术使农林废弃物吃干榨净,能够产生发电、热水、活性炭、工业用炭、机制烧烤炭、炭基肥、液体肥等多种产品,完全颠覆了直接燃烧发电、单一产出的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一本项技术的良好经济效益,是传统生物质能源、生物质炭、生物质肥效益的3倍。 第二同时具有优越的环境效益,由于生物质中的大部分碳、氮、硫元素保存在生物质炭中没有排放到大气中,不仅实现了吃干榨净和零排放,还可以生产多种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绿色电能、绿色活性炭、绿色肥料。 第三对我国发展绿色能源和节能减排有重要作用,实现了能源(发电或者供暖)从高排放→低排放→零排放→负排放(CO2、NxOy、SO2固定在生物质炭中)。这对我国节能减排、能源结构调整将产生重要国际影响。 “生物质气化发电多联产技术”的实施和推广,将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食品更安全,是实现国家肥料和农药的减量并助推国家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世界开启利用植物生物质能源这一巨大的能源仓库,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从此绿色清洁能源的获得可以实现循环再生、高效稳定,在生物质能源利用这个领域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 《山东院连中7个生物质发电项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2-27
    • 近日,山东院收到广东长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来的河南延津、江苏阜宁等7个生物质发电项目的中标通知书,吹响了『生物质』开疆拓土的嘹亮号角。 据了解,山东院是国内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已完成第五代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研究,投产生物质电站20多个,总容量超过700MW。 同时,山东院是经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开行联合认定的国家生物质发电技术援外承包商;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开展醇-电联产技术合作,开展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致力于研究酒精废液综合利用、生物质气化发电等前沿技术。 除生物质能源外,山东院新能源业务遍布风能、光伏、垃圾、分布式能源、海流能等领域,服务范围为涵盖生物质综合利用、风光互补、光热发电、海上风电等提供资源评价、咨询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等全过程解决方案。 多年以来,山东院清洁能源工程中心坚持行业深耕,秉承大客户服务战略。本批中标彰显了山东院在国内生物质发电行业的优势,对于保持品牌影响、持续发挥技术引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