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集成电路高质量发展 无锡高新区加码再布局》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3-11
  • 近日,无锡高新区召开现代产业发展规划及专项政策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无锡高新区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政策》”),为区域范围内从事集成电路相关业务的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项目提供支持。

    无锡高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起步最早的区域之一,近年来积极落实国家产业规划和省市部署,陆续出台多项产业支持政策,不断加快完善产业布局,健全产业发展生态。目前已形成涵盖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全产业链格局,2020年产业规模达989亿元,仅次于上海张江,位列全国第二。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无锡高新区加码再布局,立足先发优势,更多体现主动担当作为,明确以构筑完整产业结构、支持项目优先布局、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产业生态建设为四大突破口,“精细”设计、“瞄准”关键、“加力”扶持,以期助力突破发展瓶颈。

    精细设计支持环节,增强企业获得感

    围绕四大突破口,《政策》明确支持企业集聚、优质项目布局、关键领域企业规模化发展、产业链互动、企业兼并重组、新产品研发、企业资质备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服务、关键人才引进和扎根、企业参加展会等10条具体措施。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政策》更注重“精细”,强调对产业发展全流程支持的精细设计和对企支持的精细服务。

    主要表现在,支持范围不仅包括对流片等关键步骤,还明确将对IP购买、掩模版制作、公共服务购买、资质备案等其他环节进行补贴或奖励。

    如针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购买IP(硅知识产权)开展芯片研发,给予IP购买费用50%补贴。对从事集成电路EDA开发、IP核研发的企业,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部分的50%奖励。

    “我们在确定《政策》支持环节时,结合国内外发展形势与我区产业发展方向,充分考虑了区内企业发展现状和痛点,希望政策确实可行、行之有效,企业有获得感,产业有大进步。”无锡高新区工信局局长韩建中说。

    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为例,《政策》明确,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进行MPW(多项目晶圆)流片发生的费用,根据企业设立年限,最高给予70%的支持。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工程批流片,最高按照该款产品首轮掩模版制作费用的40%和流片费用的50%给予支持;对通过本地企业进行掩模制版、流片的,最高按照该款产品首轮掩模版制作费用的50%和流片费用的60%给予支持。

    瞄准突破与创新,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产业结构不均衡、产业链存在短板是当前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政策》在起草编制时,明确将集成电路设计、装备及核心零部件产业作为重点支持方向,并为该领域企业引入、成长、研发及首台设备验证等多维度给予倾斜支持,推动实现产业突破。

    梳理发现,在发布的10条支持措施中,每条均涉及对设计和装备产业的支持,充分彰显方向性。

    如,对于新引进投资300万元以上的设计、装备企业给予5年房租全额补贴;对于集成电路关键专用装备企业自主研发的装备首次在集成电路企业验证或出售的,给予单台装备销售额的25%支持,一次性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资助。

    与此同时,《政策》也兼顾了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全面性,鼓励区内产业链互动。如对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进行封装和测试的企业(不含关联企业),按照封测费用5%的比例给予支持;对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开放产能为区内企业代工流片的,按照每片(折合8寸片)100元标准给予资金支持。

    扶持力度下“狠手”,首增人才支持条款

    项目与人才是产业创新的关键。此次发布的《政策》围绕这两大关键,部署“两个1亿元补贴”,对集成电路重大制造、封装、测试和材料等项目给予4亿元支持。

    《政策》明确,对新引入的集成电路领域人才项目,参照《关于实施“飞凤人才计划”升级版的若干措施》进行支持,比例提升50%,三年内给予项目资金不超过1亿元;对企业新招聘的关键骨干、研发人才给予安家费,对在集成电路企业工作的副总经理以上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给予薪酬补贴。

    “人才支持条款是首次增加的内容,支持幅度全国第一。其他地方的人才政策都是针对个人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予以补贴,比如30万年薪,个税地方贡献一般在5千元以内,我们补贴3万元,远大于个税地方贡献。对50万年薪,我们补贴6万元。对80万年薪,我们补贴10万元。年薪百万以上的我们的补贴额度则更大。”韩建中介绍。

    关于项目优先布局,《政策》从三个层次提供支持,对设计及设计服务企业,以类似落地费的形式按企业3年内实缴资本的20%予以补贴;对集成电路核心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企业,除给予固定投资最高10%补贴以外,按照地方经济贡献,给予五免五减半奖励,相比国家新出台的两免三减半大幅提升支持年限;对制造、封装、测试和材料等投资超过5亿元的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给予不超过8%、最高4亿元补贴。

相关报告
  • 《集成电路高质量发展需疏“堵点”补“断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25
    • 钱锋 ■钱锋 集成电路产业是连接软件与应用的桥梁,“无芯片,不AI”已成为业界共识。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自2010年起,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作为“新基建”不可或缺的底层支撑,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正快速发展,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有力推动了国家信息化建设,但发展任务依然紧迫。 目前,集成电路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产业链、供应链存在部分梗阻、“断链”风险,如包括高端硅晶片、高端光刻胶、抛光液、溅射靶材在内的高端半导体材料等严重依赖进口。一旦断供,产业部分高端芯片将面临危机。二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如EDA软件、光刻机、涂胶机等芯片设计、制造环节中的关键设备、软件、技术等尚未实现国产化。 可以说,除产业链上下游封装测试外,集成电路设计、材料、设备、制造等其他环节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这也迫使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急需疏“堵点”、补“断点”。 被“卡”多年,究其原因,源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国外技术和产品的依赖,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创新生态体系尚不完善。 如今,在我国大力发展“新基建”的形势下,集成电路发展的任务愈加迫切、艰巨。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亟须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打通创新链、应用链、价值链,依托新基建,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的现代化、产业链的高端化和价值链的最大化。 如何实现?对策一,建立适合中国、又能并跑/领跑世界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四链”协同新模式和新机制。 首先,在安全、可靠基本准则的要求下,打造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其次,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着力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之间协同创新,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再次,在工业互联网架构下,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工艺、制造装备以及原材料制备深度融合,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高端化、供应链现代化、价值链最大化。 对策二,建立需求驱动的创新链,实现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与产业化创新的无缝衔接。布局一条线、创新一条链,先做基础研究,接着做技术研发,再做工程应用,最后做产业化。 首先,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进集成电路产业“从0到1”的原始技术创新。其次,实行新型举国体制,聚力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近期突破集成电路产业高端芯片、装备和工艺技术、关键材料、设计工具等“卡脖子”难题;在中长期攻关未来国际竞争中最为关键的战略必争核心技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占领国际制高点。最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通创新链与应用链,推动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推进创新的良好氛围。 对策三,健全体制机制,集聚优势创新资源,构建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平台,激发科研单位及从业人员的创新活力。 首先,推动关键企业主导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以研发为主和以平台为主的新型研发机构,汇聚科技资源。其次,创新新型研发机构运作模式,建立市场导向的企业家、科学家联合研发、共同转化的合作机制,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企业孵化。此外,还应创新科研投入与收益分配分享机制:提倡多方通过土地、设备、资金等参与投资,引入VC、PE等社会资本一起投入创新;建立合理的共享机制,促成相关方面形成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产业共同体。 对策四,夯实人才根基,打造既有很强创新能力又懂市场运作的集成电路产业领军人才团队。 实施层面,首先要探索多元化的集成电路产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微电子、集成电路学科多元化培养模式和双学位培养制度,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高水平人才;并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提升和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水平,强化工程实训,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其次,要集聚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高端人才,合理布局新兴产业,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吸纳高端人才集聚集成电路创新平台。此外,依托国家各部委一流人才团队项目/基地,以重大需求为引导,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打造集成电路产业一流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团队。 作为新基建不可或缺的底层支撑,集成电路产业要想不被“断链”和“卡脖子”,不仅仅在于单纯破解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更要针对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短板与缺失环节进行协同创新,去痛点、补断点,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本报记者黄辛、卜叶根据其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报告整理)
  • 《集成电路封装领域的国家创新中心“花落”无锡高新区》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4-29
    • 4月22日,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通过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标志着全国首个在集成电路封装领域获批的国家创新中心“花落”无锡高新区。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工信部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的重要部署。此次通过论证的无锡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是在省级创新中心基础上,由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牵头创建,聚焦共性技术的攻关和应用技术的研发,做好技术扩散和转移,突破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测领域内关键卡脖子技术,在部分领域能够引领国际产业技术发展,不断提升行业服务与成果转化能力。 近年来,无锡高新区围绕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着力推动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建设,区级财政专项支持超5000万元,并努力在企业服务上当好“店小二”角色,高新区专项对接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排污增量问题,协助企业加强对上争取。 接下来,无锡高新区将全力支持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建设,推动高端封装技术的量产应用与产业化推广,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