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与苏黎世大学联合研究发现,大麦、水稻和玉米的CEPR1基因在单子叶植物中具有保守的根系发育调控功能,为作物根系构型改良提供新靶点》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7-18
  • 在植物应对环境挑战的调控网络中,C-末端编码肽(CEP)家族及其受体CEPR1扮演关键角色。已知在拟南芥和蒺藜苜蓿中,CEP-CEPR1通路整合氮素信号与根系发育,但在禾本科作物中的功能尚不明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与苏黎世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跨物种实验证实,大麦、水稻和玉米的CEPR1同源基因导入拟南芥cepr1突变体后,恢复了其对AtCEP3肽的敏感性,并挽回了根系构型、营养生长和繁殖力的缺陷。 大麦cepr1突变体表现出与拟南芥突变体相似的发育缺陷,证实CEPR1在禾本科作物中具有保守的发育调控功能。研究采用了四项关键技术,包括进化树分析、Gateway克隆构建载体、数字微滴PCR验证转基因拷贝数、以及三维根系构型参数量化。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大麦HvCEPR1、水稻OsCEPR1和玉米ZmCEPR1与拟南芥AtCEPR1聚为独立分支。实验表明,AtCEPR1严格偏好AtCEP3,而HvCEPR1能响应所有测试CEP。关键位点置换实验显示,第2位苯丙氨酸和第4位羟脯氨酸是AtCEPR1特异性识别的决定因素。 该研究不仅证实了CEPR1通路在单双子叶植物间的深层保守性,还揭示了大麦CEPR1的广泛配体识别谱。这为设计"陡直根系"作物品种提供了分子靶点,通过精准编辑CEPR1或其下游组分,有望优化根系构型以适应不同土壤环境。研究还提出完全敲除CEPR1可能导致严重产量损失,未来需探索组织特异性调控策略以平衡根系构型改良与生殖发育的关系。
相关报告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为研发抗旱作物作出新贡献》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吴蕾
    • 发布时间:2017-11-28
    • 干旱是影响农作物正常发育,进而导致减产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2012年以来,由于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和部分地区高压及降雨减少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全球100多个国家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干旱威胁,造成粮食减产并引发全球粮食安全隐忧。早在2015年的气候大会就有报道指出,2002年和2003年澳大利亚国内生产总值由于干旱和农产品产量减少均下降了一个百分点。因此,发现更耐旱的农作物对于全球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也能够减少干旱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2016年7月19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在其网站发表新闻报道称,其生物学院的陈凯勋(Kai Xun Chan)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水稻、小麦等植物中发现了一种能够感知干旱和不利光照条件的酶,并且已经掌握了这种酶从原子到植物整体的运行机制 。这一重大发现有利于培育下一代抗旱作物。 研究人员称,植物叶片中的传感器能够通过改变自身形状和活性来持续监测它所处的水分条件和光照环境,以便感知恶劣环境,例如极端干旱。这样就如同在植物内部设置了一个“警报”装置,提醒植物需要采取行动应对干旱,比如合成某些有益的化学物质。但是这种警报通常出现得非常滞后,此时植物已经受到灾害影响。如果能够在干旱的第一时间接收警报,就能够尽早采取足够措施,帮助植物在重度干旱下存活。例如,小麦在开花期和播种期最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同时这个时期也决定着农作物的收成。如果在旱季能够更快地触发传感警报器,小麦就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水分损失以确保能够支撑到下一次降水。 这项研究的潜在应用价值很高,它可以通过基因改造、植物培育手段使传感器释放警报,也可以使用化学喷剂直接作用于传感器使其报警。这样可以救活庄稼,提高作物产量。使用化学喷剂是一种新颖的缓解干旱压力的方式。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化学学院的彼得·麦比特(Peter Mabbitt)博士和科林·杰克逊(Colin Jackson)副教授利用澳大利亚同步加速器的X光设备,构建了酶传感器的3D模型。陈(Chan)博士称他们将借助该模型和计算机软件来识别与酶结构相匹配的化学物质,并有望在两年内研发出可用于制造化学喷剂的化学物质,以提高作物抗旱能力。 (编译 吴蕾)
  • 《MSMIR156基因在苜蓿类植物中对根系发育和氮固定活动的促进作用》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9-27
    • MicroRNA156(miR156)基因调控着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因网络。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有过在紫苜蓿植株中超量表达同源性基因miR156或MsmiR156OE,植株表现出营养产量的增加,花期延迟以及根系变长等性状。由Banyar Aung带领的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科研团队致力于研究解释miR156基因对根系的影响,包括对植株根系结瘤和固氮的影响。 该研究团队研究发现MsmiR156基因的过表达会提高苜蓿植株的根系再生能力,但是这一作用在根系发育早期对根系的生物量没有太大影响。同时,Msmir156也能够促进根系的氮固定活动,MsmiR156基因还可以通过上调根部与固氮酶相关基因的表达,如苜蓿根瘤菌中的FixK,NifA和RpoH来促进固氮活动。 同时,该研究团队针对MsmiR156OE苜蓿根的进一步分析,验证了不同功能类别的,包括植株细胞壁组织以及对水分胁迫反应等差异表达基因。而且,研究同时揭示了miR156在结瘤、根系发育以及植物激素生物合成方面的基因上的影响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显示,miR156基因对植株根系发育和固氮活动具有调控作用,因此这对改善苜蓿等作物品系性状至关重要。 如要了解更多研究信息,请阅读“转基因研究”期刊中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