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为研发抗旱作物作出新贡献》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 吴蕾
  • 发布时间:2017-11-28
  • 干旱是影响农作物正常发育,进而导致减产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2012年以来,由于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和部分地区高压及降雨减少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全球100多个国家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干旱威胁,造成粮食减产并引发全球粮食安全隐忧。早在2015年的气候大会就有报道指出,2002年和2003年澳大利亚国内生产总值由于干旱和农产品产量减少均下降了一个百分点。因此,发现更耐旱的农作物对于全球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也能够减少干旱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2016年7月19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在其网站发表新闻报道称,其生物学院的陈凯勋(Kai Xun Chan)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水稻、小麦等植物中发现了一种能够感知干旱和不利光照条件的酶,并且已经掌握了这种酶从原子到植物整体的运行机制 。这一重大发现有利于培育下一代抗旱作物。

    研究人员称,植物叶片中的传感器能够通过改变自身形状和活性来持续监测它所处的水分条件和光照环境,以便感知恶劣环境,例如极端干旱。这样就如同在植物内部设置了一个“警报”装置,提醒植物需要采取行动应对干旱,比如合成某些有益的化学物质。但是这种警报通常出现得非常滞后,此时植物已经受到灾害影响。如果能够在干旱的第一时间接收警报,就能够尽早采取足够措施,帮助植物在重度干旱下存活。例如,小麦在开花期和播种期最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同时这个时期也决定着农作物的收成。如果在旱季能够更快地触发传感警报器,小麦就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水分损失以确保能够支撑到下一次降水。

    这项研究的潜在应用价值很高,它可以通过基因改造、植物培育手段使传感器释放警报,也可以使用化学喷剂直接作用于传感器使其报警。这样可以救活庄稼,提高作物产量。使用化学喷剂是一种新颖的缓解干旱压力的方式。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化学学院的彼得·麦比特(Peter Mabbitt)博士和科林·杰克逊(Colin Jackson)副教授利用澳大利亚同步加速器的X光设备,构建了酶传感器的3D模型。陈(Chan)博士称他们将借助该模型和计算机软件来识别与酶结构相匹配的化学物质,并有望在两年内研发出可用于制造化学喷剂的化学物质,以提高作物抗旱能力。

    (编译 吴蕾)

相关报告
  •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抗绦虫感染癫痫的新疫苗》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梁晓贺
    • 发布时间:2017-11-28
    • 绦虫和癫痫有何相通之处?如果说二者都与猪有关系的话,你会相信吗?不过,这千真万确。尤其是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它是引发南美、非洲和东南亚等地爆发癫痫病的主要原因。猪是猪带绦虫的携带体,并有可能将其传染给人体。猪在吃东西时会食入猪带绦虫幼虫,幼虫孵化之后会游走到猪体内的各个部位,生长成囊尾蚴。如果人食用了未经充分烹饪的、寄生有囊尾蚴的猪肉就会感染这种绦虫,绦虫会寄生在人的肠内并进行繁殖,人就得了绦虫病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不会出现任何感染的症状。但是绦虫成虫的节片会通过粪便脱落,每个节片包含约30,000–50,000个虫卵。人一旦摄入感染了这些虫卵的食物就会引起脑囊虫病,虫卵不断孵化,幼虫就会进入大脑,导致癫痫发作。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认为猪带绦虫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并将绦虫病列为17种易被忽视的热带疾病之一 。猪带绦虫感染也是引起后天获得性(可预防性)癫痫最常见的原因,但这种癫痫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不发达国家由于卫生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差、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等原因都会让当地人群容易感染上猪带绦虫。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University of Melbourne)马歇尔·莱特托勒(Marshall Lightowlers)博士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能有效抵抗猪带绦虫的疫苗——重组基因工程疫苗:TSOL18 ,并于2010年在喀麦隆进行了一次现场接种试验,试验表明:向猪注射抗猪带绦虫疫苗可以保护猪不受感染,反过来这也适用于人,实验证实了TSOL18疫苗的可靠性。随即莱特托勒博士与印度制药巨头——印度免疫制剂有限公司(Indian Immunological Limited)合作研究,发布了预防猪囊虫病的疫苗Cysvax 。目前,Cysvax正在猪带绦虫相关疾病肆虐的尼泊尔和非洲等一些地区开展现场试验工作。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澳大利亚兽医杂志》(Australian Veterinary Journal)2017年第1-2期。 (编译 梁晓贺)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与苏黎世大学联合研究发现,大麦、水稻和玉米的CEPR1基因在单子叶植物中具有保守的根系发育调控功能,为作物根系构型改良提供新靶点》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7-18
    • 在植物应对环境挑战的调控网络中,C-末端编码肽(CEP)家族及其受体CEPR1扮演关键角色。已知在拟南芥和蒺藜苜蓿中,CEP-CEPR1通路整合氮素信号与根系发育,但在禾本科作物中的功能尚不明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与苏黎世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跨物种实验证实,大麦、水稻和玉米的CEPR1同源基因导入拟南芥cepr1突变体后,恢复了其对AtCEP3肽的敏感性,并挽回了根系构型、营养生长和繁殖力的缺陷。 大麦cepr1突变体表现出与拟南芥突变体相似的发育缺陷,证实CEPR1在禾本科作物中具有保守的发育调控功能。研究采用了四项关键技术,包括进化树分析、Gateway克隆构建载体、数字微滴PCR验证转基因拷贝数、以及三维根系构型参数量化。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大麦HvCEPR1、水稻OsCEPR1和玉米ZmCEPR1与拟南芥AtCEPR1聚为独立分支。实验表明,AtCEPR1严格偏好AtCEP3,而HvCEPR1能响应所有测试CEP。关键位点置换实验显示,第2位苯丙氨酸和第4位羟脯氨酸是AtCEPR1特异性识别的决定因素。 该研究不仅证实了CEPR1通路在单双子叶植物间的深层保守性,还揭示了大麦CEPR1的广泛配体识别谱。这为设计"陡直根系"作物品种提供了分子靶点,通过精准编辑CEPR1或其下游组分,有望优化根系构型以适应不同土壤环境。研究还提出完全敲除CEPR1可能导致严重产量损失,未来需探索组织特异性调控策略以平衡根系构型改良与生殖发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