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滨螺基因组组装及其适应性进化和核型演化研究中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进贤课题组发布了西北太平洋岩相潮间带两种常见滨螺科生物——短滨螺和中华滨螺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参考序列,并基于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探究了滨螺科生物适应多变岩相潮间带环境的分子机制,推演了由两侧对称动物祖先到滨螺的核型演变历程,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期刊GigaScience。

    滨螺栖息于岩相潮间带,受到海洋和陆地环境的双重影响,需要根据潮水涨落的节律适应水生和陆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境,其广布性、高丰度和对于环境因子胁迫多样且高变动的潮间带环境良好的适应性,使其成为研究环境适应、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潜在模式生物,也是探究生物对于环境压力变化快速响应机制的优良范本,相关的生物学、分类学、系统发育学和生态学研究已经大量开展。此外,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滨螺具有17条染色体,与两侧对称动物的祖先染色体(ALG)数目一致,因此推演二者之间的核型演化历程具有重要的进化生物学意义。然而由于基因组测序和组装技术的限制,目前滨螺科基因组资源十分匮乏,极大地阻碍了相关研究的顺利开展。

    本研究基于三代长读长测序、二代测序和Hi-C测序数据,构建了短滨螺和中华滨螺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参考序列,并完成了基因结构和功能注释。组装得到两种滨螺基因组大小在900Mb左右,contig N50为3.43Mb和2.31Mb,并成功挂载到17条染色体上,BUSCO评估得分均在93%以上。两个滨螺高质量基因组参考序列作为重要的基因组资源,对于滨螺科及软体动物门系统发育、进化基因组学和生态学等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构建了包括两种滨螺在内的11个物种的系统发育树,并估算两种滨螺的分化时间大约在128.22Mya前。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刺激反应、代谢过程、先天免疫和抗氧化反应相关的基因或基因家族可能在滨螺应对潮间带多种环境因子胁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损核酸和蛋白的修复或降解可能是滨螺在多重压力下抵抗细胞凋亡、维持细胞内稳态的主要方式。相关研究结果为潮间带无脊椎动物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宏观共线性分析结果表明滨螺17条染色体可能由17条ALG经过4次染色体分裂和4次染色体融合演化而来,并推演了由ALG演化到双壳-腹足共同祖先再到滨螺和扇贝的最简约演化历程,表明两侧对称动物祖先的基因连锁群在经过上亿年的演化之后在现存物种中仍然得以保留,为未来双壳-腹足共同祖先核型的构建和核型进化速率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博士研究生王妍舒、李梦雨以及李玉龙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刘进贤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Yan-Shu Wang, Meng-Yu Li, Yu-Long Li, Yu-Qiang Li, Dong-Xiu Xue, Jin-Xian Liu, 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ies of two littorinid marine snails indicate genetic basis of intertidal adaptation and ancient karyotype evolved from bilaterian ancestors, GigaScience, Volume 13, 2024, giae072.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gigascience/giae072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409/t20240929_738955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贝类基因组演化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1-26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杨红生课题组主导,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罗格斯大学、杜克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The hard clam genome reveals massive expans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inhibitors of apoptosis in Bivalvia”在生物学权威期刊《BMC Biology》在线发表。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全基因组精细参考图谱的绘制,揭示了双壳纲贝类凋亡抑制因子IAP基因大规模扩张与分化现象。 硬壳蛤,又称美洲帘蛤,自然栖息地位于北美大西洋沿岸,具有肉质鲜美、生长快、抗逆性强等特点。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福绥院士等人于1997年首次将硬壳蛤从美国引入我国,率先系统研究了硬壳蛤基础生物学和生理生态学特征,建立了一套以“基础研究-高效育苗-池塘养殖”为主线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硬壳蛤规模化苗种繁育和池塘养殖技术工艺,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和产业链。经过20余年的研究和推广,硬壳蛤已成为福建、江苏、山东、河北和辽宁等沿海池塘生态混养的重要经济贝类,养殖面积近百万亩,年产值数十亿元,已出口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我国新的贝类养殖产业。该研究利用Pacbio测序技术结合Hi-C技术成功绘制了首个硬壳蛤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精细图谱,基因组大小为1.79 Gb,contig N50达到1.77 Mb,scaffold N50达到91.38 M,共编码34,283个基因。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硬壳蛤基因组拥有极为显著的IAP基因家族大规模扩张现象,拥有159个拷贝,远超人类、模式动物的拷贝数(< 10 拷贝)。硬壳蛤IAP通过谱系特异性的串联重复和逆转录的方式发生扩张,并利用结构域的改组迅速发生结构和功能分化。通过重建IAP的进化历程,本研究发现IAP扩张是双壳纲贝类的一种共有现象,是双壳纲贝类独特的一种进化策略,其通过IAP扩张和分化实现对细胞凋亡更精密的调控,进而调节贝类的免疫和应激反应。 该研究成果为理解硬壳蛤的环境适应机制和适应性进化过程提供了新见解,为硬壳蛤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宋浩助理研究员、美国罗格斯大学郭希明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孙丽娜副研究员和北京诺禾致源公司王强辉技术员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涛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STS等项目联合资助。 文章链接:https://bmcbio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15-020-00943-9.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太平洋潜泥蛤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和解析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07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在太平洋潜泥蛤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和解析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of the Pacific geoduck Panopea generosa reveals major inter- and intra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and substantial expansion of the copine gene family”为题发表在学术期刊GigaScience。 太平洋潜泥蛤Panopea generosa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海螂目潜泥蛤属,是世界上最大的埋栖型贝类,也是一种适温、适盐范围广、生长速度快、成体耐干露时间长、经济价值高的大型海产双壳贝类。同时,因其滤食性和通过向沉积物表面喷射未消化的粘液结合粪便和伪粪便来耦合浮游和底栖过程,潜泥蛤在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潜泥蛤依赖方解石和文石来分泌贝壳而作为海洋钙化物,由于其钙化性质和生物地理分布,被认为特别容易受到海洋酸化的影响成为海洋酸化研究的重要对象。然而,潜泥蛤属尚且没有染色体水平的参考基因组,将阻碍对其遗传育种、海洋生态和酸化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以一例加拿大采集的太平洋潜泥蛤(P. generosa)雌性个体为样本,联合PacBio测序和Hi-C辅助基因组组装技术成功构建了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其基因组为1.47 Gb,挂载到19条染色体,contig N50为1.6 Mb,BUSCO评估基因组完整性达到93%。相比于其近缘物种缢蛏(S. constricta),二者基因组之间不仅有较明确的一对一的共线性对应关系,也存在染色体基因重排,包括染色体间和染色体内的重排。 在该基因组中预测到35,034个蛋白编码基因,其中87.6%在公共数据库中被功能注释。以7个软体动物、Homo sapiens、Xenopus tropicalis、Danio rerio以及Caenorhabditis elegans基因组为参考,发现507个P. generosa基因家族显著扩张,其中与神经发育与免疫反应相关的copine基因在P. generosa基因组中的数目是近缘物种缢蛏的2倍。该例高质量、染色体水平的P. generosa基因组的组装、注释和比较分析为后续P. generosa育种和环境适应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静为论文第一作者,海洋研究所陈楠生研究员、青岛农业大学王春德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Jing Wang, Qing Xu, Min Chen, Yang Chen, Chunde Wang and Nansheng Chen. 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of the Pacific geoduck Panopea generosa reveals major inter- and intra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and substantial expansion of the copine gene family. GigaScience. https://doi.org/10.1093/gigascience/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