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制定出利用CRISPR/Cas9高效编辑基因组规则》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2-04
  • CRISPR/Cas9系统是目前发现存在于大多数细菌与所有古生菌中的一种免疫系统,被用来识别和摧毁入侵的噬菌体和其他的病原体。在这种系统中,CRISPR是规律间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的简称。在过去5年里,CRISPR/Cas9作为一种有效切割DNA的工具在科学界广受欢迎。它经改造后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本质上,这种工具是一套精简的分子“剪刀”。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细胞通过随机地插入一组核苷酸来修复CRISPR/Cas9系统诱导的DNA断裂。这通常会破坏任何位于发生断裂的DNA位点处的基因。

    科学家们已知细胞有时利用供者DNA来修复细胞基因组中的断裂。然而,这种供者DNA序列本身不会自我插入到细胞基因组中的空白位点上。相反,这种供者DNA的每个末端都存在着一种同源臂(homology arm)以便封闭这种切割造成的空隙。

    这些同源臂由与遗传密码匹配的DNA的完整部分重叠的核苷酸组成。这有助这种供者DNA“粘附到”完整的DNA上。

    然而,鉴于供者DNA需要比较长的同源臂(特别是当插入较长的DNA序列、单链DNA或环状DNA时,而且也很难制备出较长的单链DNA和环状DNA),科学家们认为利用供者DNA修复DNA断裂是一种低效的方法。随着科学家们在CRISPR方面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关于供者DNA的最佳设计规则和供者DNA的同源臂长度的问题就出现了。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将不同的供者DNA组合插入到人胚胎肾细胞中,这些细胞以其生长良好的能力和经常用于癌症研究中而为人所知。他们使用携带着编码一种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的供者DNA,当这种基因成功地插入到细胞基因组中时,这种绿色荧光蛋白就会在细胞的核膜上发出绿色荧光。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1月27日在线发表在PNA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ecision genome editing using synthesis-dependent repair of Cas9-induced DNA breaks”。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助理研究员Alexandre Paix发现线性DNA片段非常适合作为供者DNA,而且它们在人细胞中编辑DNA的效率比环状DNA(这里指质粒)高2~5倍。Paix说,“线性DNA在实验室中很容易通过PCR扩增法加以制备。”

    Paix也测试了不同长度的同源臂。他发现最佳的同源臂长度大约为35个核苷酸(35nt),比科学家们通常使用的要短得多。

    具体而言,这些研究人员发现长度为33~38nt的同源臂与长度为518nt的同源臂具有相同的编辑成功率,在最佳条件下产生10%~20%的编辑成功率。相反之下,当他们利用长度为15~16nt的同源臂进行测试时,这种基因插入成功率下降了一半。他们在人基因组的三个不同的位点上重复了这些结果。他们还发现新插入的DNA序列能够长达1000nt(不包括同源臂)。

    这些研究人员利用长度为57~993nt的供者DNA序列取得的编辑成功率在10%~50%。更短的供者DNA要比更长的供者DNA取得更高的编辑成功率。比如,长57nt的供者DNA、长714nt的供者DNA和长993nt的供者DNA插入到细胞基因组靶位点上的成功率分别为45.5%、23.5%和17.9%。当长度超过1000nt时,长1122nt的供者DNA和长2229nt的供者DNA具有非常低的插入成功率---大约为0.5%。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基础研究副主任Geraldine Seydoux博士说,“在序列长度比较大时,导入编辑所需的供者DNA数量是非常困难的。细胞往往会因具有这么多的DNA而窒息。”

    最后,这些研究人员还发现当供者DNA距离CRISPR/Cas9切割位点不到30nt时,编辑成功率达到最高。Seydoux说,“当这种距离超过30nt时,这种插入是不可行的。”

    Seydoux补充道,“这些参数应当能够适用于科学家们试图编辑的大多数基因。事实上,大多数实验涉及对距离CRISPR切割位点仅两到三个核苷酸的位置进行编辑。”

    这些研究人员也测试了这种方法是否能够在小鼠胚胎中发挥作用。通过使用具有长36nt的同源臂的PCR扩增片段,他们在87种小鼠胚胎中,成功地将一种长739nt的DNA序列(编码一种绿色荧光蛋白)插入到27种小鼠胚胎中。

    这些研究人员已正在利用这些修复规则来研究秀丽隐杆线虫中的DNA,而且他们正在研究这些修复规则是否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人细胞。

    Seydoux说,在这些修复规则被广泛采用之前,它们应当在更多的人细胞类型和其他的有机体中接受测试。

  • 原文来源: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7/11/27/1711979114
相关报告
  • 《制定出利用CRISPR/Cas9高效编辑基因组规则》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1-08
    •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细胞通过随机地插入一组核苷酸来修复CRISPR/Cas9系统诱导的DNA断裂。这通常会破坏任何位于发生断裂的DNA位点处的基因。科学家们已知细胞有时利用供者DNA来修复细胞基因组中的断裂。然而,这种供者DNA序列本身不会自我插入到细胞基因组中的空白位点上。相反,这种供者DNA的每个末端都存在着一种同源臂(homology arm)以便封闭这种切割造成的空隙。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将不同的供者DNA组合插入到人胚胎肾细胞中,这些细胞以其生长良好的能力和经常用于癌症研究中而为人所知。他们使用携带着编码一种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的供者DNA,当这种基因成功地插入到细胞基因组中时,这种绿色荧光蛋白就会在细胞的核膜上发出绿色荧光。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1月27日在线发表在PNA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ecision genome editing using synthesis-dependent repair of Cas9-induced DNA breaks”。 具体而言,这些研究人员发现长度为33~38nt的同源臂与长度为518nt的同源臂具有相同的编辑成功率,在最佳条件下产生10%~20%的编辑成功率。相反之下,当他们利用长度为15~16nt的同源臂进行测试时,这种基因插入成功率下降了一半。他们在人基因组的三个不同的位点上重复了这些结果。他们还发现新插入的DNA序列能够长达1000nt(不包括同源臂)。 这些研究人员利用长度为57~993nt的供者DNA序列取得的编辑成功率在10%~50%。更短的供者DNA要比更长的供者DNA取得更高的编辑成功率。比如,长57nt的供者DNA、长714nt的供者DNA和长993nt的供者DNA插入到细胞基因组靶位点上的成功率分别为45.5%、23.5%和17.9%。当长度超过1000nt时,长1122nt的供者DNA和长2229nt的供者DNA具有非常低的插入成功率---大约为0.5%。
  •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非转基因高油酸棉花新种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1-11
    • 11月1日,山东棉花研究中心遗传育种团队研究员柳展基和华中农业大学棉花遗传改良团队教授金双侠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在线发表论文,首次报道了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非转基因高油酸棉花新种质的研究结果,为改良棉籽油品质和高油酸棉花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以棉花GhFAD2-1A/D基因为靶标,分别在其DUF3474和Fatty acid desaturase结构域设计了2个靶点,利用pRGEB32-GhU6.9-NPT II载体构建了GhFAD2-1A/D基因的双靶点编辑载体,通过农杆菌转化棉花品系Jin668,获得了35株独立的T0代再生植株,经PCR检测,发现25株(71.43%)含有编辑载体上的NPTII和Cas9基因。 利用Sanger测序检测产生的突变,发现2个靶点均有突变发生。在25株阳性独立植株中,有19株(有效率76%)在目标位点检测到突变。突变类型以单碱基插入缺失为主,同时也检测到了长片段碱基缺失,为2个sgRNA共同作用的结果。 利用PCR和Sanger测序检测T1植株,发现所有T0突变均稳定遗传到T1代,同时也在T1代中发现了新的突变。尤其重要的是,在T1代中检测到了4个无载体筛选标记基因的突变单株,被称为非转基因突变株。 棉花基因组中含有21个GhFAD成员,作者利用Sanger测序详细分析了19个潜在的脱靶位点,结果未检测到脱靶效应。 利用GC-MS分析了4个非转基因突变单株种子的脂肪酸组分,与对照Jin668相比,突变体种子中的油酸含量显着升高,亚油酸含量显着降低。以m20-2为例,油酸含量由13.94%(对照)提高到77.72%,亚油酸含量由58.62%(对照)降低到6.85%,同时棕榈酸含量也显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