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非转基因高油酸棉花新种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11-11
  • 11月1日,山东棉花研究中心遗传育种团队研究员柳展基和华中农业大学棉花遗传改良团队教授金双侠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在线发表论文,首次报道了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非转基因高油酸棉花新种质的研究结果,为改良棉籽油品质和高油酸棉花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以棉花GhFAD2-1A/D基因为靶标,分别在其DUF3474和Fatty acid desaturase结构域设计了2个靶点,利用pRGEB32-GhU6.9-NPT II载体构建了GhFAD2-1A/D基因的双靶点编辑载体,通过农杆菌转化棉花品系Jin668,获得了35株独立的T0代再生植株,经PCR检测,发现25株(71.43%)含有编辑载体上的NPTII和Cas9基因。

    利用Sanger测序检测产生的突变,发现2个靶点均有突变发生。在25株阳性独立植株中,有19株(有效率76%)在目标位点检测到突变。突变类型以单碱基插入缺失为主,同时也检测到了长片段碱基缺失,为2个sgRNA共同作用的结果。

    利用PCR和Sanger测序检测T1植株,发现所有T0突变均稳定遗传到T1代,同时也在T1代中发现了新的突变。尤其重要的是,在T1代中检测到了4个无载体筛选标记基因的突变单株,被称为非转基因突变株。

    棉花基因组中含有21个GhFAD成员,作者利用Sanger测序详细分析了19个潜在的脱靶位点,结果未检测到脱靶效应。

    利用GC-MS分析了4个非转基因突变单株种子的脂肪酸组分,与对照Jin668相比,突变体种子中的油酸含量显着升高,亚油酸含量显着降低。以m20-2为例,油酸含量由13.94%(对照)提高到77.72%,亚油酸含量由58.62%(对照)降低到6.85%,同时棕榈酸含量也显着降低。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80738.html
相关报告
  • 《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以非转基因方式递送Cas9蛋白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赵若春
    • 发布时间:2020-05-22
    • 5月14日,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科学家创建了一种新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可在不引入外源Cas9 DNA的情况下编辑农作物。研究人员借助“脂质转染”方法,通过带正电荷的脂质在CRISPR系统(Cas9和向导RNA)周围建立一种气泡。当注入生物体内时,该气泡与细胞膜结合并融合,从而将CRISPR系统推入细胞本身。该方法使用了Cas9蛋白本身,而不是通常的Cas9 DNA序列,可减少脱靶编辑,且由此产生的农作物在技术上不被视为转基因生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植物•细胞报告》期刊。
  • 《农科院作科所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创制大豆晚花突变体》

    • 来源专题:转基因技术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5-31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定点敲除大豆开花调控关键基因GmFT2a,成功创制出无外源基因、可稳定遗传的大豆晚花突变体材料。该研究是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实现大豆重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良的首例报道,为进一步阐明大豆光周期开花途径的分子机制和大豆基因组编辑技术的育种应用提供了成功范例。成果已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开花是植物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向生殖生长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植物发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GmFT2a是大豆开花调控途径中非常关键的整合因子,能够促进开花和成花相关基因的表达。该研究组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定点敲除GmFT2a,获得的纯合突变体在北京夏季自然条件和长日照(16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短日照(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条件下均表现出明显的晚花表型。研究发现CRISPR/Cas9在GmFT2a的三个靶点处均可进行基因组编辑,介导的移码突变产生了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PTC),提前终止密码子介导的mRNA降解(nonsense-mediated decay,NMD)机制使GmFT2a的转录水平大幅降低,并终止了相关蛋白的翻译。研究中筛选获得了“无外源基因”的GmFT2a定点敲除晚花突变体,这类突变体不含有转基因元件、遗传稳定、表型显著。   该研究得到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资助。博士生蔡宇鹏、陈莉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侯文胜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论文全文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bi.12758/f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