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先进光源预研关键技术获突破》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 李丹
  • 发布时间:2023-06-28
  • 作者:陈菲   来源:中国化工报

    中化新网讯 6月1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完成了我国首台高品质因数1.3GHz超导加速模组的研制、总装和整体调试。这标志着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研制工作攻克了一项关键核心技术。

      大连先进光源是在辽宁大连布局建设的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有望推动能源化学、原子分子物理、先进材料等学科领域,以及相关高技术产业精密加工和尖端制造的发展。其中,1.3GHz超导加速模组是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超导直线加速器中的关键核心部件,集成了超导高频技术、超导磁体技术、超流氦低温技术、超高真空技术和精密机械工程于一体。其内部涉及近1万个零部件,装配精度高、难度大。

      经过3年时间的不懈努力,联合研发团队共进行了多轮组装和测试,反复摸索并攻克了在腔串洁净组装、模组总装集成、降温和老练测试中遇到的诸多技术难题,并进行了多项模组结构优化改进和工艺创新。

      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召开的“高品质因数1.3GHz超导加速模组”成果鉴定会上,由詹文龙院士、邓建军院士等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组在高品质因数1.3GHz超导加速模组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果,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中温退火高品质因数超导腔模组技术路线,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模组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为我国建设国际领先的连续波电子加速器完成了高品质因数超导腔及模组关键技术和样机验证,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介绍,该成果得到了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高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预研、北京市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高性能连续波1.3GHz超导腔研究测试平台等项目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ccin.com.cn/detail/eaa19435b46f165cc48483f9002fc60d/news
相关报告
  • 《大电网调控平台关键技术获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19
    • 11月15日,记者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院”)获悉,由该院牵头完成的“‘物理分布、逻辑统一’的大电网调控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将为保障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大电网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随着我国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大电网加快建设,电网规模不断扩大,一体化运行特性突出,电力平衡和安全保障难度不断加大。原有调控系统由各级调度独立建设,难以满足一体化发展需求,电网调控支撑能力面临挑战。 中国电科院电力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杨胜春说,电网规模的扩大,要求电网必须提高全局态势同步感知能力,源荷新特征要求提升大电网全局平衡能力。同时,局部故障将对大电网安全产生连锁影响,迫切要求加强跨区一体化安全防控能力。 为此,中国电科院联合南瑞集团、浙江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组成专项团队,攻克大电网调控多项关键技术,成功构建起“物理分布、逻辑统一”的大电网调控平台,使各项关键技术指标得到数量级提升。通过信息立体感知、资源全网优化、风险全局防控三大功能,平台有效提升了新能源消纳能力,降低了负荷峰谷差。尤其在风险防控方面,平台基于全网信息实现了超前评估和预控策略制定,大幅提升了电网安全保障水平。 据介绍,这一平台整合了分散于各调控中心的分析和决策功能,通过一体化系统架构提升了电网的监控、优化调度和风险防控能力。这就好比给大电网装上了“高清监控”,电网运行得怎么样、哪里有问题,一看便知。 杨胜春进一步解释,这一平台还能让电网自己“思考”和“调整”。以前,如果电网出了问题,需要人工查找并修复,但现在电网不仅可以自己发现问题,还能采取措施防止问题变得更严重。 据悉,该成果目前已在国家电网实际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推动新一代调度自动化系统升级。
  • 《全球首套!我国零碳内燃机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7-24
    • 7月18日,园区南岳电控(衡阳)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了全球首套氨氢融合复合动力燃料供给系统。此前。6月28日,装载该系统的一汽解放液氨直喷零碳内燃机实现成功点火。这标志着我国在商用车氨氢融合内燃机研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技术达到世界领先。 据了解,氨氢融合零碳燃料技术,是一种可克服单一氢能在运输、储存、车载、安全及成本等方面应用缺陷的新型零碳技术,被视为全球动力和能源领域重大技术变革。 2021年,一汽解放、佛山仙湖实验室联合南岳电控等多家单位,共同开展了氨氢融合零碳燃料技术研究。其中,南岳电控承担其中的核心关键零部件——氨氢融合复合动力燃料供给系统的研发。 南岳电控氨氢动力项目负责人邓飞介绍,2019年,南岳电控启动并实施了“低碳、零碳”平台发展战略,着力开展低碳燃料喷射系统、后处理喷射系统、零碳燃料喷射系统等三板块核心技术攻关及关键零部件制造。 内燃机是汽车动力源。氨氢融合复合动力燃料供给系统,是氨氢直喷零碳内燃机的“心脏”。攻关中,团队攻克了高压共轨液氨直喷系统、预燃室氢气点火系统、氨气气道喷射系统等难题,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套液氨直喷零碳内燃机电控高压双共轨氨燃料供给系统,突破了零碳内燃机核心关键零部件技术,助力氨氢直喷零碳内燃机的“心脏”实现了第一次跳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骏表示,基于氢氨融合零碳动力的商用车碳中和技术是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技术发展方向。我国在液氨内燃机设计、研制、燃烧系统构建,包括国产电控高压共轨氨燃料供给系统核心关键部件上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重大技术创新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有望解决新能源商用车一千公里以上长续航、重载、安全可靠等关键难题,提供更具TCO(总拥有成本)优势的碳中和商用车解决方案。 南岳电控董事长龙美彪表示,下一步,研发团队还将在零碳燃料电控喷射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方向上持续发力。 氢内燃机(hydrog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也叫氢燃料发动机,以传统内燃机为基础,通过改变燃料供应系统、喷射系统以及燃料等,燃烧氢气产生动力,从而驱动车辆的行驶。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烧氢气的发动机,其基本原理与普通的汽油或者柴油内燃机的原理一样,是基本的汽缸—活塞式的内燃机,同样是按照吸气——压缩——做功——排气4个冲程来完成化学能对机械能的转化,只是氢内燃机里的燃料是氢气。 氢内燃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07年,当时瑞士人伊萨克·代·李瓦茨研发了第一款单缸氢气内燃机。我国氢发动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对内燃机燃氢和燃氢双燃料内燃机等进行了实验研究。 2007年6月1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高效低排放氢内燃机在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成功地实现点火。高效低排放氢内燃机是国家“863”计划唯一立项的氢燃料重点项目,它的成功点火标志着我国氢内燃机研究技术已经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氢内燃机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国家利好政策的助力下,氢能产业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作为减碳技术路线的有效补充,被“冷落”多年的氢内燃机也开始受到行业的关注。 2022年8月,工信部明确表示要将氢气内燃机纳入氢能发展战略中予以支持,并根据氢气发动机技术进步和应用推广情况,提前布局相关标准预研。 截止当前,一汽、广汽、潍柴、玉柴、东风、北汽等企业均布局氢内燃机,持续在这方面储备技术并取得突破,部分企业亦开发相应的车型,整个氢内燃机的技术越发成熟。 当前,在全球能源绿色化的大背景下,不同的动力路线擅长的领域和场景不尽相同,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市场格局。氢内燃机作为能够实现传统化石能源替代的可行性技术路线,已经引起了众多的关注。不过,目前业界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未来前景如何还有待观察,氢内燃机的商业化道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