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网调控平台关键技术获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19
  • 11月15日,记者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院”)获悉,由该院牵头完成的“‘物理分布、逻辑统一’的大电网调控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将为保障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大电网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随着我国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大电网加快建设,电网规模不断扩大,一体化运行特性突出,电力平衡和安全保障难度不断加大。原有调控系统由各级调度独立建设,难以满足一体化发展需求,电网调控支撑能力面临挑战。 中国电科院电力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杨胜春说,电网规模的扩大,要求电网必须提高全局态势同步感知能力,源荷新特征要求提升大电网全局平衡能力。同时,局部故障将对大电网安全产生连锁影响,迫切要求加强跨区一体化安全防控能力。 为此,中国电科院联合南瑞集团、浙江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组成专项团队,攻克大电网调控多项关键技术,成功构建起“物理分布、逻辑统一”的大电网调控平台,使各项关键技术指标得到数量级提升。通过信息立体感知、资源全网优化、风险全局防控三大功能,平台有效提升了新能源消纳能力,降低了负荷峰谷差。尤其在风险防控方面,平台基于全网信息实现了超前评估和预控策略制定,大幅提升了电网安全保障水平。 据介绍,这一平台整合了分散于各调控中心的分析和决策功能,通过一体化系统架构提升了电网的监控、优化调度和风险防控能力。这就好比给大电网装上了“高清监控”,电网运行得怎么样、哪里有问题,一看便知。 杨胜春进一步解释,这一平台还能让电网自己“思考”和“调整”。以前,如果电网出了问题,需要人工查找并修复,但现在电网不仅可以自己发现问题,还能采取措施防止问题变得更严重。 据悉,该成果目前已在国家电网实际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推动新一代调度自动化系统升级。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80645-1.html
相关报告
  • 《大连先进光源预研关键技术获突破》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06-28
    • 作者:陈菲   来源:中国化工报 中化新网讯 6月1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完成了我国首台高品质因数1.3GHz超导加速模组的研制、总装和整体调试。这标志着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研制工作攻克了一项关键核心技术。   大连先进光源是在辽宁大连布局建设的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有望推动能源化学、原子分子物理、先进材料等学科领域,以及相关高技术产业精密加工和尖端制造的发展。其中,1.3GHz超导加速模组是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超导直线加速器中的关键核心部件,集成了超导高频技术、超导磁体技术、超流氦低温技术、超高真空技术和精密机械工程于一体。其内部涉及近1万个零部件,装配精度高、难度大。   经过3年时间的不懈努力,联合研发团队共进行了多轮组装和测试,反复摸索并攻克了在腔串洁净组装、模组总装集成、降温和老练测试中遇到的诸多技术难题,并进行了多项模组结构优化改进和工艺创新。   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召开的“高品质因数1.3GHz超导加速模组”成果鉴定会上,由詹文龙院士、邓建军院士等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组在高品质因数1.3GHz超导加速模组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果,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中温退火高品质因数超导腔模组技术路线,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模组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为我国建设国际领先的连续波电子加速器完成了高品质因数超导腔及模组关键技术和样机验证,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介绍,该成果得到了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高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预研、北京市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高性能连续波1.3GHz超导腔研究测试平台等项目的支持。
  • 《青海省新能源消纳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3-14
    • 近日,青海省光伏发电并网技术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杨立滨,在华能格尔木光伏电站开展新能源电力系统协同自律调控一体化平台电站级改造工作。改造完成后,该电站的新能源电力系统调控运行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将显着提升。   这是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新能源电力系统协同自律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在新能源场站的实际应用。目前,这一技术已应用于青海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并在我省150余座新能源电站及宁夏、新疆、山西等多个省区得到产业化推广应用,累计应用电站装机容量超过540万千瓦,近3年消纳新能源发电约300亿千瓦时,新增产值约3.5亿元。   2018年,青海省新能源发电量达125.69亿千瓦时,新能源的迅猛发展和大规模接入给青海电网的运行和控制带来新的挑战。为应对挑战,由国网青海电力公司牵头,清华大学、青海大学、国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科东电力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单位共同承担实施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协同自律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于2011年立项并实施。   该项目围绕新能源发电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突破了青海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存在的可控性弱、调度困难和新能源场站自律控制等关键技术瓶颈,破解了新能源发电高效消纳关键技术难题,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协同自律调控一体化平台,提高了新能源发电机组对电网的主动支撑能力,为我国新能源发电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日前,该项目获得了2018年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按照计划,科研人员将进一步完善这一平台功能,实现青海省新能源电站全覆盖,不断提升能源电力系统网源协调和自律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