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RF光源发现高温超导体存在声学等离子体》

  • 来源专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知识集成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魏韧
  • 发布时间:2019-06-27
  • 声学等离子体是一种集体电子激发,一些理论假设声学等离子体在调节高温超导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11月5日,研究团队利用欧洲同步辐射光源(ESRF)证实在层状氧化铜超导体中存在声学等离子体。

    当电流通过导电材料传导时,由于导体电阻的存在,能量会发生消散。然而,在超导体中,如果材料被冷却到极低温度时,电阻就可以完全消失。这种无损耗的超级电流对于众多电子和技术应用而言是非常需要的,催生了数十年来对在高温下具有超导特性的材料的密集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所有被报道的超导材料都必须被冷却到30K以下,但随着1986年第一个基于氧化铜材料的超导体被发现,情况也发生了变化。有一些超导体在100K以上表现出了零电阻的特征,这些高温超导体由堆叠的铜-氧平面层组成。通过对铜氧化物消除超导性的机制的理解,科学界希望设计出即使在室温下也能显示零电阻的新材料。但是,对这些机制的全面了解仍然难以捉摸。尽管如此,超导体如今已经应用于一些技术应用中,例如医学领域中的磁共振成像设备。室温超导体的未来应用可以彻底改变电力存储和传输领域,并通过磁悬浮列车实现快速公共交通。

    来自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宾厄姆顿大学(美国)、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和ESRF的研究团队利用欧洲同步辐射光源ID32光束线站,对电子型掺杂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开展了一系列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RIXS)实验,通过ID32偏振分析仪分离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光谱中的磁和电荷,首次探索到声学等离子体谱带。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只是在理论假设上将声学等离子体与增强的超导转变温度相联系,此次的实验表明存储在铜—氧平面之间的库仑能量在高温超导体相变中发挥着特定作用,层状结构本身会以非常微妙的方式影响电子的行为,这是不容忽视的。

  • 原文来源:http://www.esrf.eu/home/news/general/content-news/general/new-insight-into-high-temperature-superconductors.html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发现产生高温超导体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知识集成服务平台
    • 编译者:魏韧
    • 发布时间:2019-06-27
    • 20世纪80年代,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发现推翻了一种广为流行的理论,即超导体材料仅在约30开尔文(或零下406华氏度)的极低温度下无电阻。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关注100开尔文(零下280华氏度)以上的铜酸盐超导体研究。现在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科学家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电子自旋。相关成果将发表在12月13日的《科学》杂志上。 1、在旋转方式中添加电子自旋 每一个电子都像一个指向某个方向的微小磁铁。大多数超导体材料中的电子似乎都遵循着自己的旋转方向。它们的电子不是指向同一个方向,而是不规则地向某一个方向旋转——有的向上,有的向下,有的向左或向右。 当开发新的材料时,科学家们会观察材料的电子自旋。但是,当制造超导体时,凝聚态物理学家传统上并不关注自旋,因为传统观点认为这些材料的独特性是通过两个电子相互作用的方式,即“电子关联”形成的。但该研究用一种称为SARPES(s)的技术,发现一些超导体材料中存在电子自旋的特殊模式。 2、高温超导体的新图谱 材料在高于预期的温度下,或远低于零华氏度的极冷温度下出现超导,是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在没有任何阻碍地输送电子,此时电子能够同步运动,而不会被摇摆的原子撞击,进而产生电阻。在这类特殊的高温超导体材料中,铜酸盐的表现最好,一些研究人员相信,铜酸盐有可能成为制作新型超高效电线的材料。 凝聚态物理学家在研究的超导材料中发现了电子关联。其实还存在另一种电子相互作用方式,“自旋-轨道耦合”,即电子的磁矩与材料中的原子相互作用。许多人认为,与“电子关联相比”,铜酸盐超导体中的“自旋-轨道耦合”很弱,所以常常被忽略。 3、用SARPES发现电子自旋 SARPES探测器由Lanzara、Zahid Hussain和Chris Zzwiak共同开发。科学家用其探测电子的关键特性,如价带结构。科学家使用SARPES与ALS的10.0.1光束,探测到电子的自旋速度,发现bi-2212独特的自旋模式,即“非零自旋”。
  • 《复旦大学报道发现新型高温超导体》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4-11
    • 7月17日,复旦大学在《Nature》上发表题为“Superconductivity in pressurized trilayer La4Ni3O10-δ single crystals”,报道发现新型高温超导体La4Ni3O10-δ。 超导体指的是在特定转变温度之下电阻为零且呈现完全抗磁性的材料,能广泛应用于电力传输和储能、医学成像、磁悬浮列车、量子计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价值。多年来,世界各国科学家围绕高温超导现象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深入研究,但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其形成机理仍是未解之谜。 研究高温超导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寻找新型高温超导体。一方面,人们希望从新的角度寻找理解高温超导机理的线索,另一方面,新的材料体系也可能提供新的应用前景。 在Nature此次发布的研究成果中,赵俊团队成功合成了高质量的三层镍氧化物La4Ni3O10单晶样品,样品在低于超导临界温度下表现出了零电阻和完全抗磁的迈斯纳效应,超导体积分数达到86%,有力证明了镍氧化物的体超导性质。 镍氧化物单晶样品的生长条件十分苛刻,需要在特定的高氧压的环境中,保持高温和尖锐的温度梯度,才能实现单晶样品的稳定生长。由于成相的氧压窗口很小,因此容易出现多种成分的镍氧化物层状共生的现象,且生长过程中极易出现大量顶点氧位置的缺陷,这可能是镍氧化物超导含量低的原因。 团队利用高压光学浮区技术生长了大批样品,不断寻找总结规律,中间历经多次失败,最终成功合成了纯相三层La4Ni3O10镍氧化物单晶样品。进一步,团队开展了一系列中子衍射和X射线衍射测量,精确测定了材料的晶格结构和氧原子坐标及含量,发现其中几乎没有顶点氧缺陷。 以高质量单晶样品为基础,团队与合作者利用金刚石对顶砧技术,发现了La4Ni3O10压力诱导的超导零电阻现象,在69 GPa压力下,超导临界温度达到30K。根据抗磁性数据估算,该单晶样品的超导体积分数高达86%,证实了镍氧化物的体超导性质。 这项研究结果还精细刻画了La4Ni3O10体系在压力下的超导相图,阐明了电荷密度波/自旋密度波、超导、奇异金属行为和晶体结构相变在相图中的关系。结果表明镍氧化物超导可能与铜氧化物超导有着不同的层间耦合机制,为镍氧化物超导电性机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见解,并为探索自旋序-电荷序、平带结构、层间关联、奇异金属行为和高温超导电性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