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工环境下江豚繁育保护技术的新突破——第二代长江江豚宝宝100天啦!》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10-22
  • 9月21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一头新生雌性小江豚F9C满百天——这是人工环境中出生并成活的第四头长江江豚,也是全人工环境中首次成功繁育的第二代长江江豚,标志着水生所长江江豚繁育保护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

      全人工环境下的二代江豚繁育

      “这头小江豚目前身体健康、发育正常、行为丰富。”水生所研究员、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秘书长王克雄介绍,F9C的妈妈福久(F9),今年11岁,2011年由鄱阳湖引进至水生所白鱀豚馆。爸爸淘淘,今年14岁,2005年7月在水生所白鱀豚馆出生,是世界上第一头在全人工环境中成功繁育的长江江豚。淘淘出生后一直生活在白鱀豚馆,水生所科技人员通过多年努力和探索,建立了多项繁殖辅助技术,并对这些技术进行应用,以保障淘淘繁殖行为正常进行。

      第二代江豚F9C出生后,科研人员通过亲子鉴定,进一步证实了淘淘与F9C的父女关系,同时也证明了全人工环境中繁育的长江江豚能够成功参与繁殖。

      2018年夏季,水生所科技人员通过采取主动行为激发和主动群体组合等技术手段促成淘淘与福久成功交配。技术人员通过B超检查和激素检测确认福久怀孕后,为了给福久提供充足的营养,确保胎儿正常发育,采用饵料营养辅助技术为福久精心准备每一餐,并针对其喜欢单独活动的特殊个性进行行为训练和饲喂。妊娠期间,科技人员还特意进行群体调整,让福久有机会跟随其他母豚学习抚幼行为,以充分激发并培养她的母性。因为福久个性谨慎,为确保其顺利分娩,并在有效时间内正常哺乳和抚幼,科技人员特意在福久分娩期间和抚幼初期为其营造了轻松自然的环境。

      激发建立良好的母幼关系

      2019年6月11日,科技人员观察确认胎儿尾叶末梢露出,随即启动江豚分娩和母幼行为建立技术预案。得益于科技人员为福久分娩营造的轻松自然环境,整个分娩过程非常顺利,分娩时长约150分钟。

      母幼关系能否成功建立是小江豚出生后面临的第一关。如果分娩后的一段时间内,良好的母幼关系不能及时正常建立,会导致母豚不哺乳或幼豚不摄乳,严重时极可能导致新生幼豚因体力不支而夭折。同样得益于有效的环境营造和妊娠期间的母性激发训练,个性谨慎的福久和新生小豚F9C的母幼关系建立总体上非常顺利,F9C平安度过了生命中最为关键的时期。福久生产后,营养需求越来越大,科技人员继续采用饵料营养辅助技术确保其每天有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摄入以及充沛的奶水供应。

      满月后的小江豚F9C行为越来越丰富,开始表现出含鱼、吐水、追逐活鱼等嬉戏行为。

      “长江江豚后援团”公益项目启动

      9月21日,水生所和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为这头小江豚举办了简单而温馨的庆祝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来到现场,送上祝福。

      作为当前长江干流生活的极可能是唯一的水生哺乳动物和食物链的顶端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状况,指示并反映着其繁衍栖息地——长江的生态健康状态。人工环境中的长江江豚繁育技术研究和成功实践,其最重要的价值是籍此深入了解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行为学、生物声学、营养学等特征,助力长江江豚的自然保护,同时建立综合性、开放性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平台,推进珍稀水生物种保护多学科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

      活动现场,基金会发布并启动了“长江江豚后援团”公益项目。社会公众、爱心家庭、爱心企业可以在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微信平台留言,选择后援白鱀豚馆饲养的7头长江江豚中的一头,并通过爱心捐赠等形式成为该江豚守护后援团的成员,和众多热心人士一起为长江江豚的自然保护助力。(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孙慧 王以豪)

    来源: 湖北日报 转自:新华网

相关报告
  • 《时隔13年, 人工繁育江豚再获成功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9-25
    •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我国第二头人工饲养环境下自然繁殖的小江豚,昨天迎来出生百日。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为这头雄性小江豚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庆祝活动,祝愿它健康成长。 长江江豚是“长江女神”白?D豚的表亲。作为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极危物种,长江江豚目前仅剩千头。2005年,水生所实现了全球首例人工饲养长江江豚的成功繁殖。13年间,他们不断摸索经验,终于迎来了第二头健壮的小江豚。 长江江豚人工繁育项目负责人、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表示,这头小江豚的顺利繁殖与存活,将为今后的江豚人工繁育积累更多经验,繁育成功率有望提升。 科研人员悉心呵护下,江豚母子健康 今年6月2日,水生所白?D豚馆一头雄性小江豚顺利降生。目前这头小江豚身体健康、发育正常、行为丰富,开始出现频繁的捕鱼行为。从母子关系、哺乳行为等多方面的监测情况判断,该江豚成活的概率极大。 小江豚的母亲是一头2011年从鄱阳湖引进的雌性江豚,名叫“福七”(F7),今年 9岁。去年 8月,水生所科研人员通过B超检查发现福七疑似怀孕。 当“福七”被确认怀孕后,待遇立刻全面升级。科研人员为她准备了她最喜欢吃的小鲤鱼搭配精挑细选的?鲦鱼,还为她专门装修了位于繁殖厅的“产房”,每天观察记录她的怀孕状况,定期给胎儿做B超检查。 今年6月2日1时 01分,已减少进食、漂浮水面近一天的“福七”开始分娩。6时许,当小江豚娩出时,意外发生了――脐带没能自动断开,幼豚无法自动出水呼吸。此时,两位训练员马上跃入水中,用手将小江豚轻轻托起。这时,脐带才最终断开,新生幼豚得以出水呼吸到第一口新鲜空气。 新生小江豚体长约为75厘米,体重约为6.5千克。小家伙刚一出生,就“闯劲”十足,像一个小炮弹一样到处横冲直撞。训练员则通过增加饲喂餐数,调整活饵比例来保证江豚妈妈的营养。一个月后,小江豚越来越活泼,在水池里吐水、捕鱼、跳跃、追逐,很是欢乐。满两个月后,小江豚开始进食小鱼,进入混合营养期,不仅经常主动向训练员讨鱼吃,甚至还抢妈妈的鱼吃。 模拟“母乳喂养”难关有待攻克 水生所白?D豚馆于1996年开始尝试长江江豚的人工饲养,并成功建立了我国唯一一个小型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繁殖群体,为该物种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创建了一个重要的技术支撑平台。郝玉江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摸索,已对江豚在人工环境下的生长、交配、妊娠、生产,以及产后护理技术有了相当了解,为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现在的最大难点在于幼豚的人工喂养。”郝玉江说,江豚的哺乳好似飞机的空中加油,而且频率特别高:幼豚每小时要哺乳四到六次,每次只有几秒钟,相当于约十分钟吃上一口奶。这是传统人工喂养方式难以做到的。 “如果母豚身体健康,可以喂养照看幼豚,那么幼豚的成活率就高。反之,幼豚成活几率会大大降低,人工喂养介入十分困难。”他说,除了哺乳方式外,江豚的人工乳配方也有待摸索,这也是人工介入喂养小江豚难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当前长江中生活的唯一的哺乳动物和食物链的顶端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维护指示并反映着其繁衍栖息地――长江的生态健康状态。这也是数十年来长江江豚深受关注的重要原因。 世界首头人工繁育的江豚“淘淘”今年已经13岁,正值壮年。郝玉江透露,它是目前长江江豚人工繁育群体中最重要的雄性繁殖个体之一,“我们还将继续努力,让更多小江豚在人工环境下繁衍成功。
  • 《长江江豚繁育取得重要突破种群数量大幅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5
    •   新民晚报·新民网 农业农村部今天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专门介绍长江江豚种群现状及长江珍稀物种拯救行动实施情况。农村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介绍,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种群趋于向受人为扰动较少的江段集中,种群分布呈碎片化特征。洞庭湖约为110头,鄱阳湖约为457头,两湖中丰水期分布较为广泛,枯水期主要分布在河槽和大型沙坑中。考察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其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于康震介绍,“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历时52天,覆盖了宜昌至上海1669公里的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采用目视考察和被动声学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分布特征及变动趋势进行了全面调查评估。   考察发现,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内以湖北鄂州至安徽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湖北宜昌至鄂州江段分布密度居中,安徽安庆至上海江段江豚分布密度最低。干流内长江江豚喜好分布在坡度平缓的自然岸带或洲滩,种群呈现围绕沙洲分布的特征。鄱阳湖是野外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洞庭湖次之,两湖是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   于康震表示,长江干流的种群数量应该说不是太乐观,2006年考察的时候,估算是有1225头,到了2012年降到了505头。所以,种群年下降速率大概是13.7%,可以说是急剧下降。到2017年,种群数量大概是445头,这5年从505头降为445头,可以说快速下降的趋势得到了初步的遏制,没有下降那么快,这5年才下降了10%。前面的一个时段是每年下降13.7%,所以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趋势得到了缓解。   于康震指出,尽管长江江豚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但其种群极度濒危的现状并未改变,特别是长江干流,只是说它的急剧下降的趋势得到了缓解,但还是在下降,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原因主要是人类的活动的干扰,这个因素依然是威胁长江江豚生存状况的主要因素,像水域污染、工程建设、航运发展、过度捕捞,还有非法采砂等等这些人类活动,会直接或者间接的伤害长江江豚,压缩江豚的栖息地,栖息地质量下降,种群分布碎片化严重,干扰江豚的通讯交流,最终导致长江江豚意外死亡的现象频发,记得今年上半年发现了20几头长江江豚死亡。   人工驯养环境下长江江豚繁育取得重要突破   于康震表示,为遏制长江江豚种群急剧下降的态势,农业农村部分别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先后在干流及两湖建立了8处长江江豚就地自然保护区,在长江故道建立了4处迁地保护区,在人工环境中建立了3个繁育保护群体,以及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离体细胞培养和保存等研究工作。目前天鹅洲保护区的迁地种群已从1990年投放的5头增长至接近80头,何王庙及安庆西江两处迁地保护区种群数量也分别达到14头、22头,当前整个迁地保护的江豚群体数量超过100头,每年有10头左右的幼豚出生,说明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已初见成效。同时在人工环境中建立了3个保种群体,其中,1999年从湖北天鹅洲保护区引入武汉白鱀豚馆的雌豚于2005年成功诞下幼豚“淘淘”,“淘淘”也创造了人工繁殖淡水豚类生存时间最长的科学记录,之后人工环境中的长江江豚保种群体多次成功繁育,标志着我国在人工驯养环境下长江江豚的繁育取得重要突破。(新民晚报 潘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