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繁育取得重要突破种群数量大幅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5
  •   新民晚报·新民网 农业农村部今天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专门介绍长江江豚种群现状及长江珍稀物种拯救行动实施情况。农村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介绍,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种群趋于向受人为扰动较少的江段集中,种群分布呈碎片化特征。洞庭湖约为110头,鄱阳湖约为457头,两湖中丰水期分布较为广泛,枯水期主要分布在河槽和大型沙坑中。考察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其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于康震介绍,“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历时52天,覆盖了宜昌至上海1669公里的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采用目视考察和被动声学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分布特征及变动趋势进行了全面调查评估。

      考察发现,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内以湖北鄂州至安徽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湖北宜昌至鄂州江段分布密度居中,安徽安庆至上海江段江豚分布密度最低。干流内长江江豚喜好分布在坡度平缓的自然岸带或洲滩,种群呈现围绕沙洲分布的特征。鄱阳湖是野外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洞庭湖次之,两湖是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

      于康震表示,长江干流的种群数量应该说不是太乐观,2006年考察的时候,估算是有1225头,到了2012年降到了505头。所以,种群年下降速率大概是13.7%,可以说是急剧下降。到2017年,种群数量大概是445头,这5年从505头降为445头,可以说快速下降的趋势得到了初步的遏制,没有下降那么快,这5年才下降了10%。前面的一个时段是每年下降13.7%,所以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趋势得到了缓解。

      于康震指出,尽管长江江豚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但其种群极度濒危的现状并未改变,特别是长江干流,只是说它的急剧下降的趋势得到了缓解,但还是在下降,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原因主要是人类的活动的干扰,这个因素依然是威胁长江江豚生存状况的主要因素,像水域污染、工程建设、航运发展、过度捕捞,还有非法采砂等等这些人类活动,会直接或者间接的伤害长江江豚,压缩江豚的栖息地,栖息地质量下降,种群分布碎片化严重,干扰江豚的通讯交流,最终导致长江江豚意外死亡的现象频发,记得今年上半年发现了20几头长江江豚死亡。

      人工驯养环境下长江江豚繁育取得重要突破

      于康震表示,为遏制长江江豚种群急剧下降的态势,农业农村部分别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先后在干流及两湖建立了8处长江江豚就地自然保护区,在长江故道建立了4处迁地保护区,在人工环境中建立了3个繁育保护群体,以及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离体细胞培养和保存等研究工作。目前天鹅洲保护区的迁地种群已从1990年投放的5头增长至接近80头,何王庙及安庆西江两处迁地保护区种群数量也分别达到14头、22头,当前整个迁地保护的江豚群体数量超过100头,每年有10头左右的幼豚出生,说明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已初见成效。同时在人工环境中建立了3个保种群体,其中,1999年从湖北天鹅洲保护区引入武汉白鱀豚馆的雌豚于2005年成功诞下幼豚“淘淘”,“淘淘”也创造了人工繁殖淡水豚类生存时间最长的科学记录,之后人工环境中的长江江豚保种群体多次成功繁育,标志着我国在人工驯养环境下长江江豚的繁育取得重要突破。(新民晚报 潘子璇)

相关报告
  • 《长江江豚数量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30
    • 原标题:长江江豚数量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本报北京7月24日讯 记者刘瑾报道:今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及长江珍稀物种拯救行动实施情况。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其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依然严峻。 于康震介绍说,“本次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种群趋于向受人为扰动较少的江段集中,过半数水域种群持续下降或没有发现,种群分布呈碎片化特征。洞庭湖约为110头,鄱阳湖约为457头”。 于康震表示,农业农村部分别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如在人工环境中建立了3个繁育保护群体;定期跟踪评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特征,做好长江江豚自然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稳步推进长江江豚人工繁育研究,开展长江江豚遗传物质保存,实现多层次、多途径长江江豚保护策略等。 关键字 : 长江江豚种群农村部
  • 《从长江江豚看长江生态系统的修复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8-22
    •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   “我家世代都是渔民,我就出生在湖北黄冈的渔船上,打记事起就在长江上讨生活了。”今年51岁的舒银安捕了40年的鱼,也见证了长江江豚由多变少。   2017年6月,舒银安收起了渔网,报名成为鄱阳湖湖口江豚协助巡护队队员。“在我小时候,长江上哪都能看到江豚,现在不仅很难发现江豚,就连鲥鱼、河鲀这些鱼种都快绝迹了。”   1990年,3600头;2006年,1800头;2012年,1045头;2018年,1012头……近30年来,正如舒银安感受的那样,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正在不断衰减。在这背后发酵的更大问题,是长江生态系统正面临着的沉重压力。   “长江江豚种群极度濒危是多种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江湖阻隔和酷渔滥捕导致鱼类数量大幅衰减、江豚食物缺乏,快速发展的航运业干扰江豚的声呐通讯,水域污染降低其繁殖力,渔具和船只误伤江豚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旭东说,“长江江豚是处于长江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的哺乳动物,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它们数量的多寡,是反映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一面镜子。”   在许多水生生物专家看来,“没得吃”是制约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首要原因。   长江流域是许多淡水鱼类的天然产卵场,渔业资源曾经极为丰富。但在今天,长江渔业资源已经全面衰退:鲥鱼从1974年的年产1570吨到现在已基本绝迹,刀鲚从20世纪年产4000吨至近年来已无法形成鱼汛,“四大家鱼”种苗发生量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下降了90%以上,产卵量曾经从最高300亿尾降至最低1亿尾……以鱼类为食的江豚也受到了“粮食危机”的冲击。   “长江中的许多鱼类都是江湖洄游的,不洄游就不能完成它的生活史。”徐旭东向记者举例,人们熟知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会在食物丰富的湖泊中肥育,待性成熟后从湖泊洄游到长江。当水温达到18度以上、江水暴涨,它们才能在刺激下发情并繁殖,随后在长江中孵出的鱼苗又会游回湖泊。   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的绝大部分通江湖泊被人为阻断,多种鱼类随着洄游路线的消失而衰退甚至消亡,导致长江江豚失去了重要的食物来源。“由于渔业资源衰减,很多渔民为了维持生计大量使用电捕鱼、大围网、迷魂阵、滚钩等非法捕鱼手段,这一方面进一步造成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同时也造成很多江豚被误捕而伤亡。”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介绍。   据最新数据,生活在鄱阳湖中的长江江豚约为457头,约占长江江豚现有种群数量的一半,而且在长江干流的鄂州至安庆段,即鄱阳湖湖口上下游的水域,也正是长江江豚在干流中分布密度最高的水域。   “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流域仅存的3处通江湖泊之一,自然的水文变化和畅通的洄游通道,孕育了相对丰富的渔业资源,这也成为长江江豚赖以生存的绝佳生境。”郝玉江说。在他看来,要想恢复长江渔业资源,一是应从国家层面根本解决渔民问题,帮助渔民转产就业,让长江鱼类资源得到2到3个世代的休养生息,以促进渔业资源的快速恢复;二是积极推动长江自然生态保护,恢复长江自然岸线和沙洲植被,在有条件的地方恢复江湖连通,营造适合水生生物繁衍的自然生境,使长江恢复其自然的生命特征。   “渔业资源是典型的开放性公共资源,极易造成过度使用的‘公地悲剧’。”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介绍,长江每年的捕捞量已不足10万吨,仅占全国淡水捕捞产量的0.15%,已基本丧失渔业生产价值。当前的长江禁渔期制度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长江渔业资源急剧衰退的大趋势。“为了保护长江江豚,保护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加快推进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是当务之急。”马毅说。   数量比大熊猫都要稀少的长江江豚,自1989年被定为二级保护动物后,保护等级尚未作出调整,法律地位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限制长江江豚保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马毅告诉记者,2014年,原农业部就要求各地按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标准,对长江江豚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但想要更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长江江豚正式确定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涉及主管野生动物保护的多个部门的协调统一,农业农村部目前正在积极推进。   “保护长江江豚,就是要恢复长江的渔业资源,守护长江的生态系统。‘1012头’长江江豚的最新考察结果,说明长江生态系统的恶化趋势得到了遏制。”对于长江江豚的未来,长江的未来,郝玉江认为“很有希望”。(本报记者 周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