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藻场碳汇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8-3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胡超群研究员团队在大型海藻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形成机制及其碳封存能力精确测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Accurate Accounting and Molecular Composition Analysis Reveal Sargassum Beds as a Major Marine Carbon Sequestration”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环境科学与技术》),并被选为封面文章。硕士研究生余宿中及其导师研究员任春华、广西科学院研究员姜发军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胡超群和研究员陈廷为共同通讯作者。

    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海洋碳汇因其巨大的碳封存潜力,被视为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负碳排放途径。长期以来,大型海藻生态系统因其碳汇机制研究有限和碳汇贡献量化困难而未被纳入海洋碳汇的评估范畴。研究团队以涠洲岛马尾藻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监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马尾藻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生物量变化,首次开展了南海马尾藻场RDOC形成机制及其碳封存能力研究。结果表明:RDOC是海洋长期碳封存的重要载体,马尾藻通过自身代谢及微生物作用可向海域输送RDOC,其中马尾藻的代谢活动在RDOC形成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马尾藻通过代谢活动向水体释放的溶解有机碳(DOC)约占藻体碳储量的17.95%,其中高达64.29%的DOC最终转化为RDOC。同时,研究建立了精准的马尾藻RDOC碳封存量的估算方法,估算出涠洲岛马尾藻场RDOC的碳封存量约为 9.17 g C·m?2·yr?1,并借助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FT-ICR MS)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EEMs)在分子层面上进一步揭示了马尾藻释放的DOC成分及其稳定性。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大型海藻在碳封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为大型海藻碳封存的定量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2YFD2401301)和广西科学院创新团队启动资助项目(CQ-C-202301)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Yu SZ#,Ren CH#,Jiang FJ#,Jiang X,Zhuang JL,Pan WJ,Qin Z,Huo D,Tu YK,Liu Y,Wang X,Liang JX,Chen T*,Hu CQ*. Accurate accounting and molecular composition analysis reveal Sargassum beds as a major marine carbon sequestration. Environ Sci Technol 2025 59: 16985-96.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5c02913

  • 原文来源:http://scsio.cas.cn/news/kydt/202508/t20250822_7908938.html
相关报告
  • 《海洋研究所在黄海铜藻金潮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4-23
    • 近日,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期刊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峰特聘研究员(第一/通讯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Insights on the Sargassum horneri golden tides in the Yellow Sea inferred from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data”。研究聚焦近两年在我国黄海出现的大规模马尾藻金潮,首次揭示了黄海漂浮铜藻的核酸型结构组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对深入认识铜藻金潮的成因和生物生态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马尾藻金潮在中南美洲、非洲、日本等都有报道。同绿潮一样,大规模的马尾藻生物量会对生态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破坏性影响,成为世界上广泛关注的生态现象。在我国黄海,浒苔绿潮和水母灾害连续多年频繁发生,但大规模的马尾藻金潮灾害较为少见。2016年冬季至2017年春季,出现在我国黄海的铜藻金潮给江苏紫菜产业造成重创,大规模的漂浮铜藻袭击了苏北紫菜养殖区,造成紫菜养殖设施的大规模损毁及紫菜养殖区的大面积绝收,盐城、南通二市紫菜行业的经济损失高达5亿元;此外,几十万吨的铜藻生物量沉到黄海海底,也给黄海生态系统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本研究在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资助下,通过2016年、2017年多个航次的实地以及沿岸调查,对黄海海域及沿岸出现的漂浮铜藻进行了大范围时空取样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2017年春季在苏北海区出现的大规模漂浮铜藻,其成熟期在种群内部存在显著差异,且成熟的藻体更易沉到海底,难以完成生殖过程。通过新开发的多个分子分型标记,首次发现2016-2017年不同季节出现在我国黄海不同地域的巨大铜藻生物量仅有2个优势核酸型构成,遗传多样性极低,来自多个分子标记的数据表明在江苏紫菜养殖区的铜藻与在荣成地区海带养殖筏架上的铜藻遗传多样性一致。研究结果为追踪漂浮铜藻的来源和认识成灾铜藻种群的分布提供了关键的遗传学信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有助于铜藻金潮的防控和治理。   铜藻(Sargassum horneri)隶属马尾藻属,是西北太平洋特有的一种大型褐藻,在我国南北方沿海较为常见,藻体由固着器、主干、侧枝、叶片、气囊和生殖托构成;幼苗阶段固着生长在岩石上或低潮带石沼中,成体阶段通过发达的气囊可以实现漂浮生长和远距离迁移,目前已经入侵到了美国和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      论文引用:   Liu Feng*, Liu XF, Wang Y, Jin Z, Moejes FW, Sun S (2018a) Insights on the Sargassum horneri golden tides in the Yellow Sea inferred from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data. Limnol Oceanogr. Doi:10.1002/lno.10806.      论文链接:   https://aslo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pdf/10.1002/lno.10806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盐田藻类生物碳汇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2-21
    • 近日,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旗下国际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刊登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藻类生理过程与精准分子育种团队盐田藻类碳沉积相关研究成果。该研究聚焦嗜盐藻类与嗜盐菌协同促进高盐生态环境中碳酸盐的沉积现象,揭示了其背后的碳汇生物学过程和机制,为发展近海盐田、内陆盐湖等水生环境中的碳汇提供了新的理论认知。 藻类通过光合作用贡献了海洋中接近95%的初级生产力,同时固定了全球约50%的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估算,除海洋外,全球的含盐水体占据内陆总水量的44%,这其中包括大量高盐碱湖泊和沿海盐池。然而,由于含盐较高(从海水盐度至饱和盐度),导致这种环境中生物组成相对简单,它们的固碳能力和潜能也因此极少被关注,甚至被忽略。 该研究以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为例,通过对富含盐藻及嗜盐菌的天然盐池环境进行沉积物采集,发现其中存在大量碳酸盐形式的沉积物。对这些沉积物进行宏基因组分析,发现这些碳酸盐沉积物上富集了光合作用与尿素降解相关的基因,且这些基因的富集与分布表现出层化现象,与碳酸盐沉积程度密切相关。 为解析盐田光合藻类与细菌对碳酸盐沉积的作用机制,研究团队分离了盐生环境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光合自养微藻——杜氏盐藻的共生菌涅斯捷连科氏菌(Nesterenkonia sp. HG001),并以二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索了盐藻和涅斯捷连科氏菌在碳固定和移除上的作用与效果。结果表明,盐藻与嗜盐菌混合培养时嗜盐菌可显著促进盐藻的生长,并且这种共培养可促进碳酸酐酶与脲酶等碳酸盐沉积过程相关基因的表达。此外,碳酸盐的沉积和溶解与藻类光合作用过程直接相关。 同位素定量示踪分析表明,共培养过程对外部CO2的吸收率提高了49.63%,并通过藻类光合作用等过程促进了沉积物中的碳同位素分馏,使CaCO3沉淀量增加了54.54%。为从生物学机制上解释这些现象,本研究从藻类细胞生理、电化学、细胞生理等多层次对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的菌藻共培养体系开展研究。 结果表明,在高盐液体环境中对菌藻进行共培养,共生菌吸附在藻细胞表面,且引起培养微环境pH上升。原位离子微型探针定量分析表明Ca2+与H+在菌藻共存的条件下表现出了反向流动。此外,通过创新的菌藻隔离培养实验,监测到菌、藻之间在高盐环境中可形成微环境pH差值并引起电势差,均为解释碳酸盐沉积背后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撑。 该研究通过野外和实验室模拟数据表明,高盐条件下菌藻协同的生物学作用对大气CO2去除起到重要作用。据评估,我国近海盐田和盐湖环境每年可提供约1.36万吨碳酸盐形式的碳汇量,约占世界盐水环境碳汇量的2.3%。该研究首次详细记录并表征了盐藻以可封存碳形式促进碳汇,为高盐水生环境开展生物碳汇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及其生物学机制的解释,对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高盐生态环境的碳汇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研究团队将立足盐田生物资源及其产业化开发,深入开展相关研究,为进一步发掘盐田生态系统碳汇潜能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顾文辉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王广策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天津长芦汉沽盐场参与了碳沉积调查等相关工作。研究得到了藻类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Wenhui Gu, Songcui Wu, Xuehua Liu, Lijun Wang, Xulei Wang, Qi Qiu, Guangce Wang*, Algal-bacterial consortium promotes carbon sink formation in saline environment,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2023, https://doi.org/10.1016/j.jare.2023.08.00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0123223002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