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研究所在黄海铜藻金潮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4-23
  • 近日,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期刊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峰特聘研究员(第一/通讯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Insights on the Sargassum horneri golden tides in the Yellow Sea inferred from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data”。研究聚焦近两年在我国黄海出现的大规模马尾藻金潮,首次揭示了黄海漂浮铜藻的核酸型结构组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对深入认识铜藻金潮的成因和生物生态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马尾藻金潮在中南美洲、非洲、日本等都有报道。同绿潮一样,大规模的马尾藻生物量会对生态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破坏性影响,成为世界上广泛关注的生态现象。在我国黄海,浒苔绿潮和水母灾害连续多年频繁发生,但大规模的马尾藻金潮灾害较为少见。2016年冬季至2017年春季,出现在我国黄海的铜藻金潮给江苏紫菜产业造成重创,大规模的漂浮铜藻袭击了苏北紫菜养殖区,造成紫菜养殖设施的大规模损毁及紫菜养殖区的大面积绝收,盐城、南通二市紫菜行业的经济损失高达5亿元;此外,几十万吨的铜藻生物量沉到黄海海底,也给黄海生态系统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本研究在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资助下,通过2016年、2017年多个航次的实地以及沿岸调查,对黄海海域及沿岸出现的漂浮铜藻进行了大范围时空取样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2017年春季在苏北海区出现的大规模漂浮铜藻,其成熟期在种群内部存在显著差异,且成熟的藻体更易沉到海底,难以完成生殖过程。通过新开发的多个分子分型标记,首次发现2016-2017年不同季节出现在我国黄海不同地域的巨大铜藻生物量仅有2个优势核酸型构成,遗传多样性极低,来自多个分子标记的数据表明在江苏紫菜养殖区的铜藻与在荣成地区海带养殖筏架上的铜藻遗传多样性一致。研究结果为追踪漂浮铜藻的来源和认识成灾铜藻种群的分布提供了关键的遗传学信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有助于铜藻金潮的防控和治理。

      铜藻(Sargassum horneri)隶属马尾藻属,是西北太平洋特有的一种大型褐藻,在我国南北方沿海较为常见,藻体由固着器、主干、侧枝、叶片、气囊和生殖托构成;幼苗阶段固着生长在岩石上或低潮带石沼中,成体阶段通过发达的气囊可以实现漂浮生长和远距离迁移,目前已经入侵到了美国和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   

      论文引用:

      Liu Feng*, Liu XF, Wang Y, Jin Z, Moejes FW, Sun S (2018a) Insights on the Sargassum horneri golden tides in the Yellow Sea inferred from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data. Limnol Oceanogr. Doi:10.1002/lno.10806.   

      论文链接:

      https://aslo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pdf/10.1002/lno.10806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xwzx/kydt/201804/t20180420_5000296.html
相关报告
  • 《海洋研究所在 "黄、东海漂浮铜藻的来源研究" 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7-11-02
    • 近日,“应用藻类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刊出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种质库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多态性微卫星(SSR)标记手段,针对黄、东海大量漂浮铜藻开展了多年的样品收集和微卫星开发及分析工作,在漂浮铜藻来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铜藻(Sargassum horneri)是一种常见的潮下带大型褐藻,定生于海底岩礁上,单棵铜藻长度可达10m、重量可达5kg以上,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沿海岛屿周围。从2010年开始,在我国黄、东海发现有大量漂浮铜藻,以2016年最多。这些漂浮铜藻交缠在江苏滩涂的条斑紫菜养殖伐架上,给紫菜养殖产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长久以来尚没有足够的生物学证据来解答“漂浮铜藻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国家藻类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种质库科研团队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了多年的样品收集和微卫星开发及分析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团队利用多态性微卫星(SSR)标记对黄、东海13个代表性漂浮种群和3个代表性定生种群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相同年份漂浮铜藻的亲缘关系相近,而不同年份差异显著;同一漂浮种群内部也存在遗传分化。因此推测不同年份漂浮铜藻起源于不同的地点,同一漂浮种群的个体也可能源自不同地点。总体而言,黄、东海漂浮铜藻呈现多点起源、长期存在的特点;(2)向北漂浮的铜藻能够完成生殖过程并在漂移的路径上形成定生的种群。  论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811-017-1296-y。
  • 《海洋所在黄、东海漂浮铜藻的来源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1-02
    • 近日,《应用藻类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刊出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种质库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多态性微卫星(SSR)标记手段,针对黄、东海大量漂浮铜藻开展了多年的样品收集和微卫星开发及分析工作,在漂浮铜藻来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铜藻(Sargassum horneri)是一种常见的潮下带大型褐藻,定生于海底岩礁上,单棵铜藻长度可达10m、重量可达5kg以上,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沿海岛屿周围。从2010年开始,在我国黄、东海发现有大量漂浮铜藻,以2016年最多。这些漂浮铜藻交缠在江苏滩涂的条斑紫菜养殖伐架上,给紫菜养殖产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长久以来,没有足够的生物学证据来解答“漂浮铜藻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国家藻类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海藻种质库科研团队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了多年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团队利用多态性微卫星(SSR)标记,对黄、东海13个代表性漂浮种群和3个代表性定生种群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相同年份漂浮铜藻的亲缘关系相近,而不同年份差异显著;同一漂浮种群内部也存在遗传分化。因此,研究人员推测不同年份漂浮铜藻起源于不同的地点,同一漂浮种群的个体也可能源自不同地点。总体而言,黄、东海漂浮铜藻呈现多点起源、长期存在的特点;(2)向北漂浮的铜藻能够完成生殖过程并在漂移的路径上形成定生的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