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利用珊瑚地球化学指标记录1788年以来黑潮长期变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8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课题组胡石建研究员团队成功利用珊瑚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百年时间尺度的黑潮流量变化,并基于此揭示了黑潮流量的年际-年代际及长期趋势变化及影响因素。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领域一区Top期刊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黑潮是西北太平洋上一支强大的大洋西边界流,是北赤道流的北向分支,对我国、东亚乃至全球气候影响显著。前人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黑潮和其他西边界流区的升温速率比全球平均快2~3倍,显著降低海洋吸碳能力,进一步促进大气二氧化碳增加。因此,了解工业革命前后黑潮及其他洋流的变化,对于理解海洋环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和反馈至关重要。但是,由于缺少长期连续观测资料,对黑潮百年时间尺度的变化了解较少。

    由于黑潮对西北太平洋温度有重要影响,黑潮与其路径上的海水温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而珊瑚的Sr/Ca指标可用于定量重建海表温度变化,且珊瑚具有时间尺度广、生长速度快、分辨率高、地球化学指标丰富、定年精确等特点,可以通过珊瑚Sr/Ca指标重建的海表温度变化来重建黑潮流量,以弥补器测资料的不足。为此,研究团队利用我国台湾岛南部采集的滨珊瑚样品月分辨率的Sr/Ca数据,并结合前期已发表的滨珊瑚月分辨率的δ18O数据(Li et al., 2017)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增强的黑潮通过产生强烈的上升流,引起表层海水温度改变,导致珊瑚Sr/Ca增加。研究团队进而利用珊瑚Sr/Ca重建了1788-2013年的台湾东南部年际尺度黑潮流量变化,发现长期以来黑潮流量具有减弱的趋势,特别是1950s后受海洋变暖影响减弱趋势加快。此外,北赤道流分岔位置的南移对黑潮流量的减弱也有一定贡献。ENSO和PDO相位的转变,特别是在1950s前,对黑潮流量的长期变化也具有一定影响。本研究为今后利用珊瑚地球化学指标记录洋流变化提供了参考,可以利用化石珊瑚示踪古洋流的变化。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小花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石建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崂山实验室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1)Li, X. H., Guo, X., Jiang, H., Lu, X., Zhang, Z., Ma, J. and Hu, S. J.* (2024). Long-term variability of the Kuroshio since 1788 based on coral records.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104611.

    (2)Li, X. H., Liu, Y., Hsin, Y.-C., Liu, W., Shi, Z., Chiang, H.-W. and Shen, C.-C. (2017). Coral record of variability in the upstream Kuroshio Current during 1953–2004.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2, 6936-6946.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410/t20241022_7405658.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利用珊瑚碳氧同位素指标揭示吕宋海峡黑潮变化规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0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团队与孙卫东研究员团队、天津大学、台湾大学等合作,利用珊瑚地球化学指标成功重建吕宋海峡黑潮流量,并揭示了吕宋海峡黑潮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为研究历史时期洋流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Top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论文通讯作者为胡石建研究员与刘羿教授,第一作者为李小花博士。 黑潮是西北太平洋上一支强大的西边界流,途径吕宋海峡时由于失去陆坡支持而入侵南海,对南海的海洋环流和水团特性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缺少连续观测资料,对入侵吕宋海峡黑潮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了解较少。由于吕宋海峡黑潮流量的变化对吕宋海峡的水文和温盐属性有很大的影响,而珊瑚的δ13C和δ18O分别可以记录海水溶解无机碳δ13C和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变化,因此,珊瑚的碳氧同位素指标是记录吕宋海峡黑潮流量变化的独特载体,为研究吕宋海峡黑潮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研究团队利用在黑潮入侵路径上、位于我国台湾西南部小琉球采集的滨珊瑚样品,开展了月分辨率的δ13C和δ18O分析,得到了近30年的时间序列。研究发现,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增强的吕宋海峡黑潮流量会产生强烈的上升流,携带冷的、盐度高的、13C减少的次表层海水到达表层,引起表层海水理化性质改变,从而被生长在此的珊瑚记录下来,导致珊瑚δ13C降低及δ18O增加。研究团队进而利用珊瑚δ18O重建了1977-2003年的吕宋海峡黑潮流量变化,发现1970s以来吕宋海峡黑潮流量具有减弱的趋势,并且与北赤道洋流分支纬度的南北移动有关。北赤道洋流分支纬度北(南)移,会导致上游黑潮流量减弱(增强),吕宋海峡黑潮流量增加(减弱)。本研究为今后利用珊瑚地球化学指标记录洋流变化提供了参考,可以利用化石珊瑚示踪古洋流的变化。 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论文详情:Li, X., J. Ma, Y. Liu*, S. Hu*, W. Sun, F. Nan, and C.-C. Shen (2023), A monthly resolved coral δ13C and δ18O record of changes in the Kuroshio Current into the South China Sea via the Luzon Strait,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615, 111468, doi: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3.111468.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101822300086X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日本海对马暖流的长期演化历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29
    •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Nature Index)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团队在晚新生代对马暖流演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和美国罗德岛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海南大学等单位开展合作,基于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346航次在日本海中部和南部钻探获取的沉积物岩芯的硅藻化石记录,重建了过去约1500万年以来对马暖流的演化历史,发现明显的对马暖流活动最早出现于约1200万年前,揭示了印尼海道的变窄和全球气候变化驱动了西太平洋暖池-黑潮流系-对马暖流的协同演化。 西太平洋暖池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热量和水汽源区,在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形成演化对理解地球气候的历史至为重要。但目前西太平洋暖池的研究仍主要局限于晚中新世以来,其早期演化及与西边界流系的联系并不清楚。黑潮作为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系统中的西边界流,是全球海洋中仅次于墨西哥湾流的第二大暖流。黑潮将西太平洋暖池的热量和水汽源源不断输送到北半球中纬度区域,不仅孕育了丰富的渔业资源,还塑造了东亚沿海地区温暖湿润的宜居气候环境。对马暖流是黑潮在东海东北部的主要分支,经对马海峡流入日本海。因此,地质时期对马暖流的活动可用于指示黑潮的演化乃至西太平洋暖池的发展,并进而揭示西边界流系与西太平洋暖池演化背后的驱动机制。 日本海处于北温带,对马暖流是现今流入日本海的唯一暖流,为该区域提供了重要的低纬热量及营养盐。硅藻是一种重要的浮游植物(少数种属固着底栖),其种属演化可以反映表层洋流的活动及海表温度的变化。日本海IODP U1430和U1425站位位于对马暖流活动路径上,其岩芯沉积物提供了重建对马暖流长期演化的重要材料。研究团队通过硅藻化石种属的统计分析及表层水古温度的指示,在古生物地层和磁性地层年代约束的基础上,重建了中中新世以来对马暖流活动的长期历史,进而综合已发表的放射虫、有孔虫等数据,揭示了中中新世以来对马暖流、黑潮流系及西太平洋暖池之间的相互联系。 结果显示,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暖水硅藻种属丰度及硅藻古温度指标Td′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变化,指示了不同时期对马暖流活动强度的变化。15?12 Ma,虽然一度存在较高的巨大辐环藻丰度(温带种),但由于缺乏热带-亚热带的暖水硅藻化石组合,暗示此阶段可能缺乏对马暖流的活动。12?11 Ma,此时热带-亚热带暖水硅藻化石组合开始出现,指示了早期的对马暖流活动,这和印尼海道变窄、西太平洋暖池开始形成及黑潮发生强化的时间相一致。大约10.7?10 Ma时,由于全球海平面下降和对马海峡的关闭,导致了对马暖流的短暂中断与日本海南部硅藻丰度的显著下降。10?7 Ma的热带-亚热带暖水硅藻记录表明,该阶段仍存在相对明显的对马暖流活动。7?4 Ma,由于缺乏暖水硅藻化石,冷水种硅藻占据主导,表明对马暖流的活动可能一度中断,也对应了该时期黑潮强度的减弱及其路径的南移。直到4?3 Ma,典型热带-亚热带暖水硅藻化石记录的再次出现显示出对马暖流的再次活动,该阶段正对应于印尼海道的进一步变窄及巴拿马海道的最终关闭,其促使了现代西太平洋暖池及和现代黑潮的形成。而后3?2 Ma,由于北半球大冰期的加剧,对马暖流活动明显减弱。自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以来,全球气候及海平面调控着黑潮的强度及对马海峡的开放程度,最终导致了日本海对马暖流的周期性强弱波动。 本研究基于日本海过去约1500万年以来的硅藻化石记录,重建了迄今最长的对马暖流活动历史,并探究了在西太平洋构造和全球气候变化共同驱动下,对马暖流、黑潮流系和西太平洋暖池之间的协同演变,为西太平洋古海洋和古气候演化提供了新的认识。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程宇龙,通讯作者为万世明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和泰山学者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 Yulong Cheng,Shiming Wan*,Rebecca S. Robinson,Kenji M. Matsuzaki,Debo Zhao,Xingyan Shen,Lina Zhai,Yi Tang,Huiling Liu,Anchun Li,2025. The history of the Tsushima Warm Current since the middle Miocene: Co-evolution with the Kuroshio Current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661: 119385,DOI: 10.1016/j.epsl.2025.11938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2821X2500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