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基因工程肾细胞在体内经咖啡因诱导后产生胰岛素》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6-27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瑞士巴塞尔大学和法国普瓦捷-夏多落-尼奥尔工学院(IUT)的研究人员发现当接触咖啡因时,经过基因改造产生胰岛素的胚胎肾细胞能够降低糖尿病小鼠模型中的葡萄糖水平。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6月19日在线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affeine-inducible gene switches controlling experimental diabetes”。

    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能够导致许多健康问题。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让细胞对胰岛素更敏感的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以便让需要它的细胞获得更多的胰岛素。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方法来让身体在最需要胰岛素的时候获得更多的胰岛素。

    这些研究人员并没有添加外源的胰岛素,而是对胚胎肾细胞进行基因改造来产生它---但是仅当它们接触咖啡因时才会产生它。他们选择咖啡因是因为它已经被广泛研究,并且大多数人摄入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和软饮料。他们指出咖啡因也是一种很少出现在其他食物中的物质,从而使得对它的摄入易于调节。这些经过基因改造的胚胎肾细胞被一种材料覆盖着,这可保护它们免受免疫系统的破坏,然后将它们放入到一种设备中。这种设备被植入到经设计后患有糖尿病的小鼠腹部中。

    他们指出,在人体(和小鼠)摄入糖或在体内可转化为蔗糖的食品之后,葡萄糖水平往往会上升。因此,让小鼠摄入咖啡因的最佳时间是在吃完糖或食品之后。

    这些研究人员报道他们能够通过改变小鼠进食后摄入咖啡因的数量来让它们获得相对稳定的血糖水平。他们承认,将这样的设备植入到受试患者中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他们注意到他们的方法也可能适用于治疗其他的疾病。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4744-1
相关报告
  • 《胰岛素的产生的减少缓解内质网应激和诱导β细胞增殖》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内分泌代谢
    • 编译者:李永洁2
    • 发布时间:2015-12-01
    • 胰腺β细胞大多数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但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情况会锁定它们这种状态。不受控制的高血糖症可以驱动β细胞进入一种更为静息的状态进而减少细胞的胰岛素水平,但是胰岛素本身是否也有这样一个干扰作用不得而知。在Ins1−/−:Ins2f/f:Pdx1CreERT:mTmG小鼠(有高血糖症)身上,其胰岛素水平会较正常降低50%。转录组、蛋白质和网络分析显示减轻慢性内质网(ER)应激,通过减少DDIT3,TRIB3和ATF4表达指示的;减少,并减少磷酸化eIF2α。值得注意的是,胰岛素减少后β细胞增殖增加2倍这中效果是独立于高血糖。最终,在高血糖状态下,重组细胞误表达胰高血糖素。本研究结论是,胰岛素的高产生率会抑制β细胞增殖。
  • 《Nat Commun:早年间调节特殊基因的表达或能改善成年后饮食诱导的肥胖症》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3-13
    •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东京医科牙科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基因Fgf21一旦在个体早年间建立DNA的甲基化状态,其就会影响个体成年期的肥胖。 几十年以来,科学家们认识到了良好的营养对于儿童早期发育的重要性,但早年间的营养经历或许会对个体后期生活中的机体体重产生深远和长期的效应,比如,因孕期或泌乳期营养不良导致的个体早年间营养状况不佳或许会被作为表观遗传记忆被储存到后代的基因组中,同时这种效应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期,从而就会增加个体后期生活中患多种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比如肥胖症等;如今表观遗传学研究领域已经成为生物科学中发展最快且最复杂的研究领域之一。 此前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从产后开始哺乳,乳汁或许会充当一种配体来激活细胞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其是肝脏脂质代谢的关键转录调节子,同时研究人员还表示,围产期期间给予小鼠合成性的PPARα配体就能够激活后代机体肝脏中脂肪酸β氧化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下降,DNA甲基化是细胞用来控制基因表达的特殊表观遗传学机制。 相关研究结果就能促进研究人员深入阐明是否PPARα的DNA甲基化状态能够靶向作用基因的表达,在早年生活中其能够以一种PPARα依赖性的方式被调节并建立,同时还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期。研究者Koshi Hashimoto表示,当前研究中,利用对DNA甲基化的全基因组分析,我们鉴别除了一系列PPARα靶向基因,在围产期期间,这些基因会经历配体激活的PPARα依赖性DNA去甲基化阶段,同时其DNA甲基化状态还会持续到成年期。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提出证据表明,PPARα依赖性的基因Fgf21的去甲基化作用会在出生后小鼠机体的肝脏中发生,而且一旦这种状态被建立的话其就会持续到个体成年期,并且对基因表达的水平施加长期效应以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部分原因可能是饮食诱导的肥胖效应发生了减弱。文章中研究人员首次详细分析了特殊基因在个体一生中的DNA甲基化状态。 最后研究者Yoshihiro Ogawa表示,考虑到PPARα在哺乳期或许能作为乳汁的感测器,似乎哺乳期能为PPARα依赖性Fgf21的去甲基化作用提供一个关键的时间窗口来响应母体环境,Fgf21的甲基化作用能够代表一种表观遗传记忆的形式,一直持续到成年期,同时其在个体肥胖症的发育程序化(developmental programming)过程中似乎扮演着关键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