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以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一直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来确定濒危物种的灭绝风险,将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物种列为濒危物种。超过26000种红色濒危物种包括全球标志性物种,如熊猫、加利福尼亚秃鹫和老虎,以及一些不太知名的物种,如海鹦、穿山甲。但是在2012年,IUCN通过了一项决议,声明仅仅致力于避免和扭转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努力是不够的。现在,一个新的绿色名单框架已经提出,其组成部分在2018年的一份保护生物学论文中有所概述,这篇论文的作者说,这是“第一次尝试对一个已恢复的物种进行一个普遍的、实用的定义”。
“灭绝……只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定义,”牛津大学合作者、保护生物学家莫莉·格雷斯说。描述恢复情况更为困难。研究人员如何定义一个恢复的种群是什么样子的,并量化保护行动是否帮助了一个物种?这些都是长期存在且备受争议的问题。绿色列表使用三个标准来量化恢复。首先是物种生存能力:一个物种内的种群是否“庞大、稳定、健康、基因健壮,在人口统计学上是可持续的、有弹性的、有适应能力的”。其次是生态功能,一个物种在多大程度上履行其惯常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功能和其他生态角色。第三是物种分布的历史范围。
《绿色名单框架》还用四个指标对恢复进展进行了量化:迄今为止的保护工作、物种对这些工作的依赖程度、预期的中期效益以及优化长期恢复的要求。新绿色名单的作者们希望,红色名单中更乐观的同类将提供恢复激励,量化一个物种朝着标准化、基于证据的目标所取得的进展。新框架是第一步,它的作者邀请大家进行扩展测试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