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金属中发现数十亿量子纠缠电子》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20-01-21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和奥地利的物理学家观察到,在一种量子临界材料中,“数十亿”的流动电子之间存在量子纠缠。

    这项研究发表在本周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研究了一种由镱、铑和硅组成的“奇怪金属”化合物的电子和磁性行为。

    莱斯大学和维也纳理工大学(TU Wien)的这项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直接证据,证明了量子纠缠在导致量子临界方面的作用,该研究的合著者、莱斯大学的斯齐麦奥(Qimiao Si)说。

    “当我们想到量子纠缠时,我们想到的是小事,”Si说。“我们不会把它和宏观物体联系起来。但在量子临界点,物质是如此的聚集,我们有机会看到纠缠态的影响,即使是在一个包含数十亿个量子力学物体的金属薄膜中。”

    作为理论物理学家和莱斯量子材料中心(RCQM)的主任,Si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来研究奇异金属和高温超导体等材料改变量子相时会发生什么。更好地理解这些材料可以为计算机、通信等领域的新技术打开大门。

    国际代表队克服了几个挑战才取得了这个结果。德国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高度复杂的材料合成技术,以每两份铑和硅(YbRh2Si2)合成一份镱(ytterbium)的超纯薄膜。在绝对零度时,材料经历了从一个形成磁序的量子相到另一个不形成磁序的量子相的转变。

    在莱斯大学,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李新伟,当时是该研究的合作者和RCQM成员Junichiro Kono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在低至1.4开尔文的温度下对这些薄膜进行了太赫兹光谱实验。太赫兹测量揭示了YbRh2Si2薄膜的光电导率,因为它们被冷却到一个量子临界点,标志着从一个量子相到另一个量子相的转变。

    “对于奇怪的金属,电阻和温度之间有一种不寻常的联系,”德国维也纳大学固态物理研究所的通讯作者西尔克·布尔-帕森说。“与铜或金等简单金属相比,这似乎不是由于原子的热运动,而是由于绝对零度温度下的量子涨落。”

    为了测量光导率,李在薄膜的顶部照射了太赫兹频率范围内的相干电磁辐射,并分析了通过的太赫兹射线的数量作为频率和温度的函数。作者们说,实验揭示了“频率超过温度标度”,这是量子临界的一个明显迹象。

    科诺是莱斯布朗工程学院的工程师和物理学家。他说,对李来说,这些测量工作很辛苦。例如,照射在样品上的太赫兹辐射只有一小部分通过检测器,重要的测量是在不同的温度下这部分辐射上升或下降了多少。

    河野说:“传输的太赫兹辐射总量不到0.1%,而传导率随频率变化的信号只占其中的几个百分点。”“在不同温度下获取可靠的数据,进行多次测量,平均需要花费很多小时。为了证明积垢的存在,需要获取很多温度下的数据。”

    河野说:“昕薇非常非常有耐心,而且坚持不懈。“此外,他还对自己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了仔细的处理,以揭示尺度定律,这对我来说真的很有吸引力。”

    制作这些电影更具挑战性。为了让它们长得足够薄,能够通过太赫兹射线,德国维也纳大学的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独特的分子束外延系统和一个复杂的生长过程。镱、铑和硅同时从不同来源以精确的1-2-3比例蒸发。由于蒸发铑和硅需要很高的能量,该系统需要一个带有两个电子束蒸发器的特制超高真空室。

    “我们的不确定因素是找到了最理想的底物:锗,”德国工业大学研究生卢卡斯·普罗查斯卡(Lukas Prochaska)说。锗对太赫兹是透明的,并且“在某些原子距离上与YbRh2Si2中的镱原子几乎相同,这就解释了这些薄膜的优良品质,”他说。

    Si回忆起15年前与Buhler-Paschen讨论的实验,当时他们正在探索测试一类新的量子临界点的方法。他们与同事提出的量子临界点的特征是自旋和电荷之间的量子纠缠是关键的。

    他说:“在磁性量子临界点上,传统观点认为只有自旋部分才是关键的。”“但如果电荷和自旋部分纠缠于量子,电荷部分最终也会成为关键。”

    当时,这项技术还无法验证这一假设,但到了2016年,情况发生了变化。TU Wien可以种植这些薄膜,Rice最近安装了一个强大的显微镜来扫描它们的缺陷,Kono有太赫兹光谱仪来测量光导率。在那一年Buhler-Paschen对Rice的休假访问期间,她、Si、Kono和水稻显微镜专家Emilie Ringe获得了Rice新成立的Creative Ventures项目的跨学科优等奖,以支持开展该项目。

    “从概念上讲,这确实是一个梦幻实验,”司说。“探测磁量子临界点的电荷区,看看它是否临界,它是否具有动态标度。如果你没有看到任何集合,那就是缩放,临界点必须属于某种教科书类型的描述。但是,如果你看到一些奇异的东西,事实上我们确实看到了,那么它就是量子临界的量子纠缠性质的非常直接和新的证据。”

    Si说,这项研究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因为这些发现意义深远。

    “量子纠缠是存储和处理量子信息的基础,”Si说。“与此同时,量子临界被认为可以驱动高温超导性。因此,我们的发现表明,同样的基础物理——量子临界——可以为量子信息和高温超导提供一个平台。当一个人思考这种可能性时,他不禁会对大自然的奇迹感到惊奇。”

    Si是莱斯大学物理与天文系的Harry C.和Olga K. Wiess教授。河野是莱斯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物理与天文、材料科学与纳米工程等系的教授,也是莱斯大学应用物理研究生项目的主任。Ringe现在在剑桥大学工作。

    其他合著者还包括马克斯韦尔·安德鲁斯、马克西米利安·邦塔、维尔纳·施伦克、安德烈亚斯·林贝克和戈特弗里德·斯特拉瑟,他们都是维也纳大学的学生;Hermann Detz,曾就职于维也纳大学,现就职于布尔诺大学;伊丽莎白·比安科(Elisabeth Bianco),前莱斯大学教授,目前在康奈尔大学;Sadegh Yazdi,前莱斯大学学生,目前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唐纳德·麦克法兰德(Donald MacFarland)曾就职于维也纳大学,目前就职于布法罗大学。

    这项研究是支持的欧洲研究委员会(erc - 227378),陆军研究办公室(w911nf w911nf - 14 - 1 - 0496 - 17 - 1 - 0259, w911nf - 14 - 1 - 0525),奥地利科学基金(FWF-W1243, P29279-N27 P29296-N27),欧盟的地平线2020项目(824109 - emp),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dmr dmr - 1720595——1920740, phy - 1607611),罗伯特·韦尔奇基金会(c - 1411),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莱斯大学。

相关报告
  • 《人工量子系统中量子纠缠新途径被发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23
    • 记者从浙江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系和量子信息交叉研究中心王大伟研究员同王浩华教授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首次在人工量子系统中合成了反对称自旋交换作用,演示出利用手征自旋态制备量子纠缠的新方法。这项研究成果于22日发表在《自然·物理》杂志上。 “手征性是指物体和它的镜像不能重叠。好比左右手,互为镜面对称,上下叠放时却不重合。”王大伟解释道。德国理论物理学家洪特曾提出,由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打破“左右对称”的形态,分子的定态应该是左手性和右手性分子的量子叠加态。然而实际情况是,左手性分子与右手性分子的量子叠加态极其不稳定。 此项研究中,王大伟提出在超导量子比特系统中合成反对称自旋交换作用来研究手征自旋态的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通过周期性调制量子比特频率并对不同比特采用不同的调制相位,可以在通过腔连接在一起的比特之间合成出反对称交换相互作用。这样不同手征态具有了不同的能量,自旋态的动力学演化体现出了左手性与右手性。 反对称自旋交换作用又是如何产生量子纠缠的?这需要同时利用量子叠加和自旋的手征性演化。浙大物理学系博士生宋超分别将三个比特制备在1态,0和1的叠加态和0态。整体而言,三个比特处于100和110的叠加态这一非纠缠态。这两个状态手征性演化方向相反,会变为010和101的叠加态。随即翻转第二个比特,就得到了000和111的叠加态,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纠缠态。这种状态下,研究人员测量其中一个比特的能量值,另外两个即可确定为同一数值。 该成果将对研究量子磁性、提高多粒子纠缠态制备速度、利用手征自旋态进行量子计算等具有积极意义。
  • 《探索 | MIT设计出新的量子纠缠原子钟 推动计时精度的极限》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2-18
    • 原子钟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最准确的计时工具,最精准的原子钟150亿年的误差不超过一秒。但总是有改进的空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现在已经用一种新的量子纠缠原子钟证明了这一点。 原子以如此精确可靠的模式振动,以至于你可以根据它们来设置手表--这正是原子钟的作用。这些时计使用激光来测量这些振荡,得出的时间精确到足以制定国家和国际标准。例如,铯133的共振频率为9,192,631,770Hz,而且非常稳定,自1968年以来,这种模式已正式定义了秒。 现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物理学家团队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原子钟,它可以进一步推动精度的极限。理想情况下,跟踪单个原子的振动应该能最精确地保持时间,但不幸的是,随机的量子波动会使测量结果混乱。这就是所谓的标准量子极限。 因此,量子钟通常会追踪一种由数千个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气体--传统上是铯,尽管近年来镱正在成为新的领跑者。这些原子几乎被冷却到绝对零度,然后用激光器固定在原地,同时另一个激光器测量它们的振荡。通过取许多原子的平均值,可以得出更准确的答案。 不幸的是,标准量子极限的影响可能会减少,但不能完全消除。麻省理工学院团队的新原子钟进一步降低了影响,这要归功于量子纠缠。这听起来不可能,但在某些情况下,原子可以变得如此纠缠,以至于测量其中一个原子的状态可以瞬间改变其伴侣的状态--无论它们相隔多远。这就是所谓的量子纠缠,新的时钟利用这种现象实现了更高精度的计时。 研究人员从大约350个镱-171原子开始,这种原子的振荡速度甚至比铯还要快。这些原子被困在两个镜子之间的光腔中,然后用激光照射到光腔中,使原子发生量子纠缠。 “这就像光作为原子之间的沟通纽带,”该研究的共同作者Chi Shu说。“第一个原子看到这道光,会稍微修改一下光,这道光也会修改第二个原子,第三个原子,通过许多循环,原子们共同认识对方,并开始表现得相似。” 一旦原子被纠缠在一起,第二道激光就会照射到云层中,测量它们的平均频率。研究小组发现,这种方法创建的时钟可以达到特定的精度,比使用非纠缠原子的类似时钟快四倍。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方法可以使原子钟变得如此精确,以至于在整个宇宙时代之后,它们仍然会有不到100毫秒的不同步。另外,它们还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一些物理学中最大的未解问题,比如暗物质、引力波,以及物理学规则是否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随着宇宙的老化,光速是否会发生变化?”该研究的共同作者Vladan Vuletic说。"电子的电荷是否会发生变化?这是你可以用更精确的原子钟来探究的。" 信息来源:cnBeta 推荐阅读 战略 | 发改委等四部门:加快在光刻胶、高纯靶材等领域实现突破 突破 | 黑硅光电探测器创纪录:外部量子效率高达132% 新品 | 小米量产全球首款透明电视 突破 | 中芯国际14nm芯片已量产,良率正在稳步爬升 探索 | 新西兰将试验世界上第一个长距离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重磅 | 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初评结果出炉!(光电相关部分) 前瞻 | 传华为要自研光刻机? 突破 | 我国科学家成功开发新型5nm高精度激光光刻加工方法,实现1/55衍射极限突破 洞见 | 清华大学魏少军:摩尔定律驱动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全球半导体时隔7年首次出现衰退 重磅 | 大族激光:研发光刻机 新品 | 1.2万亿晶体管40万颗核心:巨无霸芯片成功卖出 前沿 | 首个纯国产dToF SPAD激光雷达传感器芯片 突破 | 华为发布突破性5G天线技术 突破 | 国产ArF光刻胶取得重大突破:可用于7nm工艺 探索 | 我学者制成金属钠薄膜,将助推等离激元器件研发 突发 | 33家中企被美列入“实体清单”,国产替代刻不容缓! 战略 | 2家中国半导体初创企业获英特尔投资 突破 | 安芯半导体再出货一台近千万光刻机,国产化之路为时不远 前沿 | 基于量子中继的量子通信网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新品 | 一种新型的无焦平面镜头相机 干货 | 国内光电领域相关学会协会基础信息整理 新品 | 欧洲研究组开发了一种1kW点矩阵超快激光器 新品 | 激光物理学:光波的脉冲 探索 | NIST提出了光功率的新定义 前沿 | 全球首款100寸8K GOA显示面板在成都点亮 干货 | 光电机构知多少?中国科学院光电相关科研机构汇总整理(下) 干货 | 光电机构知多少?中国科学院光电相关科研机构汇总整理(上) ○ 关注我们从扫码开始 ○ 光电咨询合作:027-87199007 商业报告服务:027-87199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