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MIT设计出新的量子纠缠原子钟 推动计时精度的极限》

相关报告
  • 《探索 | 利用光学晶格中的超冷原子实现可扩展多原子纠缠》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9-2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的研究人员与清华大学的Ma Xiongfeng和复旦大学的Zhou You团队合作在可扩展的多粒子纠缠态的制备和测量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研究团队利用捕获在光学晶格中的超冷原子,通过制备二维原子阵列、生成原子比特纠缠对并依次连接这些纠缠对,成功制备了多原子纠缠态。该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美国物理学会也在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光晶格量子计算机的里程碑”的专题文章来报道这项研究成果。 实验装置和纠缠生成的示意图。图片来源:《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23) 量子纠缠是量子计算的基本现象,而量子计算的能力随着纠缠量子比特数量的增加呈指数级增长。因此,大规模纠缠态的制备、测量和相干操纵是量子研究领域的核心挑战。在用于实现量子比特(qubit)的物理系统中,光晶格中的超冷原子量子比特表现出优异的相干性、可扩展性和高精度的量子操控性,这使其成为进行量子信息处理的理想选择之一。自2010年以来,中国科大的研究团队系统地研究了光学晶格中的多体相变、原子相互作用和熵分布动力学等。到 2020 年,该团队实现了纠缠保真度为 99.3% 的1000 多对原子纠缠态。这些研究为增强原子纠缠的保真度和原子并行操控能力铺平了道路,为更大的多原子纠缠态和进一步的量子计算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操控单个原子比特的能力有限、光学晶格中的显着相移以及缺乏检测和操控多原子纠缠态的有效方法,进一步连接纠缠对和操控多原子纠缠态面临了瓶颈。 为了克服这些技术挑战,Pan Jianwei和Yuan Zhensheng领导的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等臂、交叉束干涉和自旋依赖的超晶格系统。他们集成了自主开发的单格点分辨、宽波段消色差的量子气体显微镜和多组用于光斑形状编辑的数字微镜,同时该装置允许多原子全局并行和局部单格点测量和操控。由此,他们实现了填充率为99.2%二维原子阵列,并制备了平均保真度为95.6%、寿命为2.2秒的纠缠贝尔态。此外,他们将相邻的纠缠对连接起来,制备了10个原子的一维纠缠链和8个原子的二维纠缠块。这项研究工作标志着使用光学晶格向大规模量子计算和模拟迈出了重要一步。
  • 《探索 | 基于光学轨道角动量模式的量子纠缠网络》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6-06
    • 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的重要资源。前期,基于光与原子系综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荆杰泰教授课题组已经在连续变量体系里产生了一系列光学轨道角动量模式复用的量子纠缠,然而这些模式在空间上重合在一起,要想实际使用这些模式组建量子纠缠网络,就必须发展光学轨道角动量模式分离器,把这些光学轨道角动量模式在空间上分别提取出来。 基于这一研究思路,近期,荆杰泰教授课题组提出并实验实现了一种基于光学轨道角动量模式分离器的多用户量子路由和纠缠网络的方案。在该方案中,四波混频过程产生的两个纠缠光束进入多个光学轨道角动量模式分离器,将不同轨道角动量模式按不同拓扑荷数间隔分离,从而构建了一个由不同光学轨道角动量模式组成的量子网路,该网络中的用户数量直接取决于级联的模式分离器数量。 在实验中,如图1(a)所示,基于原子系综的四波混频过程产生了连续变量两光束量子纠缠:探针光和共轭光。而后在此系统中集成了Sagnac干涉仪和道威棱镜,构建了光学轨道角动量模式分离器,实现了不同光学轨道角动量模式从不同通道分离的效果。实验上先后采用了对称的两个和四个模式分离器,分别构建了四个和六个用户的量子纠缠网络。而后,采用部分转置正定判据判断了量子网络的纠缠特性,其中四用户网络产生了七对纠缠,六用户网络产生了五对纠缠,纠缠双方不与其他用户重叠,具有唯一对应的关系,结果如图1(b)所示。 在此基础上,该课题组将分离出的高斯模式探针光经过一根一公里光纤传到了远方,并加入相位锁定技术来测量接收者的正交振幅和正交相位分量的量子特性,经过对共轭光量子特性数据的延迟处理,测得二者纠缠大小为0.816±0.012,小于非纠缠边界1,从而有效维持了该量子纠缠网络中的远距离接收者的量子纠缠特性。该实验构建的基于光学轨道角动量复用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以及光学轨道角动量的模式分离器的多用户量子网络,将量子纠缠用户数目大幅增加,用户的距离也扩展到了公里光纤级别。该结果将为构建多用户全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奠定重要基础。 图1: (a)模式分离纠缠网络实验装置示意图 。(b)模式分离纠缠网络的部分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