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打造更多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2-11-29
  • 十年来,我国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制造取得长足进步。应用规模和水平全球领先,遴选110家国际先进的示范工厂,建成近2000家引领行业发展的数字化 车间和智能工厂。核心产业快速壮大,智能制造装备规模接近3万亿元,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6000家。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加速变革,培育出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智能在线检测、人机协同作业等一批典型场景。保障体系初步构建,国家、细分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发布近340项国家标准,区域协同、行业联动、企业主导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立足中国制造业实际情况,夯实基础、完善标准、培育生态、强化应用,加快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
           着力构建高效能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引领智能制造演进升级。
           着力建设高水平产业体系,推进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创新发展,加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形成高标准应用体系,持续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打造更多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鼓励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
           着力打造高层次保障体系,聚焦标志性产品、骨干企业、人才和产业集群,优化智能制造推进体系,实施智能制造合作伙伴计划,开展多层次、跨领域交流合作。.
  • 原文来源:https://gongkong.ofweek.com/2022-11/ART-310081-8120-30580608.html
相关报告
  • 《工信部: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2-12-15
    • 中国航空报讯:近日,2022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江苏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指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立足中国制造业实际情况,夯实基础、完善标准、培育生态、强化应用,加快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     他提出了四个着力:一是着力构建高效能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引领智能制造演进升级。二是着力建设高水平产业体系,推进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创新发展,加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着力形成高标准应用体系,持续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打造更多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四是着力打造高层次保障体系,聚焦标志性产品、骨干企业、人才和产业集群,优化智能制造推进体系,实施智能制造合作伙伴计划,开展多层次、跨领域交流合作。这四个着力,分别涉及智能制造技术、产业、应用、生态。     智能制造也可以理解为工业4.0,一般定义为人机一体化的智能系统。     中国对智能制造的常见定义为: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智能制造是中国工业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主要抓手之一。     2021年12月发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推进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该《规划》还部署了智能制造技术攻关行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行动、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行动、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行动、工业软件突破提升行动、智能制造标准领航行动6个专项行动。     智能制造涉及装备、通信、软件、工艺、管理等,大多需要有专业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而这些提供商很多是通过试点示范项目培养起来的。     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教授董景辰指出,智能制造是个很复杂的系统,由于每个企业都有自己已经建成的系统,比如设计制造系统、生产规划系统、服务系统等,不同的系统有自己的标准。智能制造,需要把这些系统集成起来,实现纵向集成、横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因此还需要一个标准,把这些自定义的标准统一起来。     航空工业信息技术中心原首席顾问、中国船舶独立董事宁振波在专著《智能制造的本质》中提出,把制造相关的各种知识转变成工业软件和数字化的产品模型,这些软件和模型在计算机上的执行,实现对数字产品和物理产品更好的控制,对制造资源更优化的配置,形成了全新的产业形态,这就是智能制造的本质。 .
  • 《【工信部】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标准研制》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4-16
    • 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 整车与关键部件: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部件(如电池、电机)、系统集成及智能网联技术(V2X、自动驾驶)的标准研制。 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定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回收全生命周期管理标准,覆盖碳足迹核算、电池回收利用等环节。 绿色低碳与碳足迹 碳管理标准:制定汽车行业碳足迹核算规则,覆盖原材料生产、制造、使用到回收阶段。 清洁能源应用:推动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能在汽车燃料电池中的应用标准。 强制性安全标准:加快新能源汽车(如电池安全、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 有害物质管控:强化汽车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如铅、镉)限量标准。 关键技术与基础设施 智能化技术:推进车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芯片)、5G轻量化/毫米波通信、车路协同基础设施标准。 电池与储能:完善高性能锂电池、新型储能(如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制定电池回收利用技术规范。 参与国际制定:支持企业参与联合国WP.29车辆法规协调论坛,推动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标准与国际接轨。 国际标准转化:提升汽车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至88%,重点转化ISO、IEC等机构标准。 产业链协同 供应链协作:鼓励车企与专精特新企业联合攻关关键技术标准(如高端材料、智能传感器),构建紧密供应链体系。 与产业规划联动:将汽车标准纳入“十五五”制造业规划,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等领域。 数字化转型:制定汽车制造数字化工厂、智慧供应链标准,推动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贯标。 【典型应用场景】 智能网联汽车:加快5G-A车联网、低空信息基础设施(无人机-汽车协同)标准研制。 电池循环经济:建立锂电池分级分类、回收利用标准,推动“电池护照”等追溯体系。 【目标与成效】 2025年量化目标:制定汽车相关行业标准超200项,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标准化技术组织。 成本与安全:通过标准化降低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推动动力电池成本降至$70/kWh以下,强化电池热失控防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