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油包头煤化工公司安全运行超过2800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08
  • 截至6月3日,煤制油包头煤化工公司实现安全生产运行2810天。
    长期以来,该公司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严守“泄漏、着火就是事故,责任非停就是事故”的安全管理理念,以“实现零死亡、力争零伤害”为目标,加强风险预控,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管控力度,不断提升安全管控水平,实现了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
    落实业务保安,编织安全管控立体网。该公司着力推行“谁主管谁负责”、“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安全管理理念,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形成齐抓共管的立体式安全管控局面。推行业务保安后,各专业把安全管理的主动性融入管理中,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推进风险预控体系落地运行。为降低现场直接作业带来的风险,从作业审批入手狠抓现场直接作业管理,要求各作业单位提前一天向安全健康环保部申报作业项目,安全健康环保部根据作业项目的轻重缓急和作业准备情况进行预许可,经过作业项目预许可后才能进入第二天的直接作业审批程序,从而有效降低现场直接作业安全风险。进一步管控动火作业和受限空间作业的数量及作业时间,认真执行“可动可不动的火坚决不动、可进可不进的受限空间坚决不进”的作业原则,从根本上降低事故发生几率。
    开展安全培训,提升员工安全素养。该公司积极组织开展员工安全培训,将安全培训细化到每个作业环节,使培训工作在一线落地,实现了包括直接作业安全知识以及消防、个人防护器材使用为主要内容的全员三级安全再教育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安全意识,逐渐形成公司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每季度对班组长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安全管理水平,每月进行一次专项安全培训,强化岗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的同时,认真编制完成全年应急演练方案,并结合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防雷击、防洪、防火、防风、防寒等应急演练活动,为装置安全稳定生产做好充分准备。
    加强隐患排查,筑牢安全生产根基。该公司在“泄漏就是事故”的管理理念基础上,抓设备、工艺和防冻防凝基础工作,落实全面隐患排查机制,使现场“跑、冒、滴、漏”得到有效治理,进一步完善并推广隐患排查和治理奖惩机制,有效激发了员工发现整改隐患的积极性,降低了事故风险。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方面,各装置严格执行国家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设置专用储存室,建立了严格的药剂使用制度,规定每天药剂使用浓度和用量,并加强对特种作业的安全监控,严格作业前的安全条件确认,落实防范措施,为实现公司长周期安全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报告
  • 《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煤制油项目达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31
    •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公司消息,截止12月19日9时17分,该公司煤制油分公司已产出油化品405万吨,这个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煤制油项目,建成投产以来首次达到设计产能。 据了解,该项目于2013年9月28日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工建设,这是世界石油化工及煤制油化工行业一次性投资建设规模最大的化工项目;2016年12月28日,项目A线建成投产并产出合格油品,标志着国家能源集团继直接液化百万吨级煤制油后实现了间接液化百万吨级煤制油的工业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直接、间接两种工艺大型煤制油技术的国家;2017年底,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两条线全部投产;2018年项目转入商业化运营;2019年整体负荷达90%,工艺指标合格率达99%以上;2020年开展装置建成后首次全深度大检修,消除影响装置运行的一系列瓶颈问题,一次性实现双线满负荷运行,日产、月产连续刷新纪录;2021年油化品日产最高达到1.21万吨,月产最高达37.2万吨。 5年来,国家能源集团宁煤公司累计开展4轮次559项关键技改,持续攻克、解决影响安全稳定清洁运行“卡脖子”重大核心技术;先后对气化的关键路径和环节进行了5000多次革新,攻克了工艺设计不合理、联锁控制繁冗、粗煤气灰含量高等诸多问题;项目环保累计投资70亿元,有效解决大气、污水和固废排放难题。 2021年11月3日,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成套技术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目前,宁东基地新能源装机量603万千瓦,重点耗能产品能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 《全球在建最大煤化工项目加速推进》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9-28
    • 近日,陕煤集团榆林化学公司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二期一阶段工程建设现场一派繁忙。作为当前全球在建规模最大的煤化工项目,该项目正以“快建设、高产出、绿发展”的态势,推动煤炭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为国家能源结构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规模与速度双突破:千亿级项目建设蹄疾步稳 据了解,该项目分两期推进,目前一期系列项目已全面完工投产,二期工程自2024年9月26日开工以来,建设进度超预期:基础设计交付率突破96%,27个基础设计已完成26个;长周期设备采购基本落地,全厂土方强夯、主要装置土建工程已全面铺开。 作为生态环境部成立以来一次性批复的最大单体化工项目,二期工程总投资达1760亿元,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千亿级煤化工产业集群。而已投产的一期项目更是创下多项行业纪录:18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不仅是全球规模最大,更以“开工到满负荷仅29个月”的速度刷新行业纪录,连续稳定运行超1060天,以全国1/5的产能贡献1/3的产量;120万吨/年粉煤热解项目作为世界首套单系列百万吨级装置,焦油收率领先行业2倍,斩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50万吨/年DMC项目作为国内最大电池电解液溶剂项目,提前62天投产,实现“当年投料、当年超产、连续盈利”的亮眼成绩。 绿色与创新为核:锚定煤炭低碳高效转化 项目落地榆林,既是依托当地能源优势,更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榆林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2024年原煤产量达6.24亿吨,且自2019年起开启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考察时强调“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要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效能,推动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为项目发展指明方向。 在绿色低碳路径上,项目以煤炭分质利用技术为核心,构建“源头减碳、中间降碳、末端固碳”的全链条体系:先将煤炭转化为热解煤气、馏分油等初级产品,再加工生产乙二醇、烯烃等大宗平台产品,最终延伸打造电池电解液溶剂、可降解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煤炭资源“吃干榨净”。据测算,二期工程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减少碳排放931万吨,同时将形成现代煤化工、石油化工、高分子材料一体化产业链,覆盖45种产品,推动煤化工产业向绿色高端转型。 产业链与战略价值凸显:赋能区域发展与能源安全 该项目的价值不仅限于自身产能,更在于对产业链、区域经济及国家能源战略的深远带动。在产业链层面,项目紧邻小保当、曹家滩煤矿,原料与燃料煤成本优势显著;生产的三烯、三苯等基础化工原料,可大幅降低下游企业投资强度,吸引高端材料产业集聚,形成完整的煤化工产业生态。 在经济社会层面,项目为陕西打造现代能源万亿级产业集群提供核心支撑,全部建成后将进一步拉动榆林乃至陕西的经济增长,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在国家能源战略层面,项目产出的化工产品可替代部分石油化工产品,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供重要支撑;同时通过持续科研攻关,不断提升煤炭转化经济效益,为全国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榆林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