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在建最大煤化工项目加速推进》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 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9-28
  • 近日,陕煤集团榆林化学公司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二期一阶段工程建设现场一派繁忙。作为当前全球在建规模最大的煤化工项目,该项目正以“快建设、高产出、绿发展”的态势,推动煤炭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为国家能源结构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规模与速度双突破:千亿级项目建设蹄疾步稳 据了解,该项目分两期推进,目前一期系列项目已全面完工投产,二期工程自2024年9月26日开工以来,建设进度超预期:基础设计交付率突破96%,27个基础设计已完成26个;长周期设备采购基本落地,全厂土方强夯、主要装置土建工程已全面铺开。 作为生态环境部成立以来一次性批复的最大单体化工项目,二期工程总投资达1760亿元,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千亿级煤化工产业集群。而已投产的一期项目更是创下多项行业纪录:18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不仅是全球规模最大,更以“开工到满负荷仅29个月”的速度刷新行业纪录,连续稳定运行超1060天,以全国1/5的产能贡献1/3的产量;120万吨/年粉煤热解项目作为世界首套单系列百万吨级装置,焦油收率领先行业2倍,斩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50万吨/年DMC项目作为国内最大电池电解液溶剂项目,提前62天投产,实现“当年投料、当年超产、连续盈利”的亮眼成绩。 绿色与创新为核:锚定煤炭低碳高效转化 项目落地榆林,既是依托当地能源优势,更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榆林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2024年原煤产量达6.24亿吨,且自2019年起开启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考察时强调“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要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效能,推动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为项目发展指明方向。 在绿色低碳路径上,项目以煤炭分质利用技术为核心,构建“源头减碳、中间降碳、末端固碳”的全链条体系:先将煤炭转化为热解煤气、馏分油等初级产品,再加工生产乙二醇、烯烃等大宗平台产品,最终延伸打造电池电解液溶剂、可降解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煤炭资源“吃干榨净”。据测算,二期工程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减少碳排放931万吨,同时将形成现代煤化工、石油化工、高分子材料一体化产业链,覆盖45种产品,推动煤化工产业向绿色高端转型。 产业链与战略价值凸显:赋能区域发展与能源安全 该项目的价值不仅限于自身产能,更在于对产业链、区域经济及国家能源战略的深远带动。在产业链层面,项目紧邻小保当、曹家滩煤矿,原料与燃料煤成本优势显著;生产的三烯、三苯等基础化工原料,可大幅降低下游企业投资强度,吸引高端材料产业集聚,形成完整的煤化工产业生态。 在经济社会层面,项目为陕西打造现代能源万亿级产业集群提供核心支撑,全部建成后将进一步拉动榆林乃至陕西的经济增长,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在国家能源战略层面,项目产出的化工产品可替代部分石油化工产品,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供重要支撑;同时通过持续科研攻关,不断提升煤炭转化经济效益,为全国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榆林样板”。
  • 原文来源:http://www.chemall.cn/show-226678.html
相关报告
  • 《又一煤化工新建项目报批》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2-12
    • 2月8日,《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宁夏)有限公司6万吨/年PTMEG新材料化学品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前公示。 项目名称: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宁夏)有限公司6万吨/年PTMEG新材料化学品项目;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单位: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宁夏)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宁东能源化工基地C区; 建设规模:年产6万吨PTMEG; 建设内容:主要建设6万吨/年PTMEG装置(含THF生产单元),配套建设配电所、抗爆机柜间、冷冻站、循环水站、焚烧装置、事故水池、火炬等公辅设施。 年操作时间:8000小时; 项目总投资:93800万元。 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EG)是生产高性能聚氨酯弹性体、氨纶(Spandex)的核心原料,主要分为标准分子量(如PTMEG-1000、PTMEG-2000)及特种改性产品(如耐高温型、生物基PTMEG)。其下游应用涵盖纺织、汽车、医疗、3D打印等领域。 截至2024年,中国PTMEG总产能达150万吨/年,拟在建产能超200万吨,占全球规划产能的60%以上。近年来,国内企业已突破PTMEG生产技术壁垒,实现规模化生产。生物基PTMEG(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进入中试阶段,部分企业计划2025年前实现量产。
  • 《全球最大在建燃油电站高效推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5-27
    •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建”)全资子公司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SEPCOIII)“半路接手”的沙特延布三期项目,不仅为中沙两国深化能源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奠定了基础,也为中资企业逐鹿中东市场铺平了道路。 沙特延布三期项目是全球在建规模最大的燃油电站项目,也是中资企业迄今在沙特承建的最大能源类项目,承载着向伊斯兰圣城之一的麦地那供水供电的重任,是沙特重要的民生工程。该项目实现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沙特“2030愿景”的有机融合与高效对接,对促进中沙经贸往来与能源合作也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 “半路接手”力挽狂澜 坐落于沙特延布市红海沿岸的延布三期项目,占地3.15平方公里,项目包括新建一座总装机容量3300兆瓦的燃油电站和配套55万立方米/日的海水淡化厂。项目业主是沙特海水淡化公司(SWCC),总承包商是SEPCOIII,燃油电站主机设备供应商为美国通用电气(GE)。项目工程范围包括卸油码头、8台重油罐、5台超临界燃油锅炉、5台超临界蒸汽轮机及发电机、两座200米烟囱、BOP公用系统及其相关附属设备管道。 沙特方面最初选定的总承包商并非SEPCOIII,由于与原承包商在项目建设上无法达成统一,才转而寻求SEPCOIII的支持。2017年5月,SEPCOIII与项目业主SWCC签订总承包合同,并于当月正式启动建设。 SEPCOIII总经理助理、中东区域副总裁、沙特延布三期项目经理陈云鹏介绍称,公司进驻现场时原承包商已停工近一年,且带走了大量台账资料,虽然主要设备都已经采购,但到货状态不得而知,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清点物资。现场库存设备和已经安装的设备缺乏有效防护,锈蚀严重,设计方、设备厂家、材料厂家、现场分包商与原承包商均有合同纠纷。“中途接手使得我们必须一边梳理材料一边动员施工,项目运作难度可想而知。”他坦言。 路透社此前报道称,韩国三星是延布三期最初的总承包商,但由于SWCC改变了涡轮机规格,二者无法在定价上达成一致,SWCC最终于2017年初取消了与三星签订的合同,选择了SEPCOIII。就在三星方面就该项目与沙特打官司的时候,这家中资企业已悄然施工,并且在大部分资料和设备缺乏的情况下,提前完成了合同要求的“1号机组一年内实现发电送汽”的目标,沙特环境、水利、农业部部长阿卜杜拉赫曼·法杜里还亲临现场见证供汽投产,并予以了极高赞誉。 法杜里实际上3次亲临项目现场视察,对项目执行持高度关注和认可。“延布三期项目从签订合同开始已经实施近两年,按计划将于2020年6月进行商业移交,还剩下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目前项目设计工作全部完成,设备材料采购完成了98.6%,现场施工完成了66.5%。”陈云鹏透露,“1、2号机组已经开始并网发电,3号机组预计5月并网发电,4号机组预计8月并网发电,5号机组按计划推进。” 谈到中企面对海外市场的竞争,陈云鹏强调,中国政府的鼎力支持是中企“走出去”的强大后盾和保障,但前提是保证自身实力,中国企业无论是项目管理还是行业技术都不处于劣势,发力海外市场要有信心和恒心,同时坚决履行契约精神。 “中国方案”获得认可 2008年之前,欧美日韩企业牢牢把控着中东总承包工程市场的话语权,在以沙特为首的中东国家全面采用“欧美标准”的情况下,SEPCOIII成功为“中国方案”在中东的推行打开了窗口,实现了世界电站总承包工程领域的领跑。 作为首个走向中东电力市场的中国企业,SEPCOIII不仅打破了欧美日韩在约旦、沙特、阿曼、科威特等市场的垄断,并且成为中东市场唯一一家能够与欧美日韩电站总承包商进行充分市场竞争的中国企业,即没有承担过任何政府援助工程,完全以市场主体身份,通过竞标取得项目。 SEPCOIII拒绝照搬欧美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结合中国企业特点,向GE、西门子等西方企业看齐、向日韩企业对标,持续总结改进,建立一套科学化、国际化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总承包工程全业务链管理体系,为世界电力建设行业贡献中国智慧,提供被国际市场广为接受的“中国方案”。 在这一点上,延布三期项目质量保证和控制部门经理WaelSaadBedair深有体会,而SEPCOIII强大的执行履约能力、高效的管理模式也让这位埃及人印象深刻。“中途接手比从头开始要难很多,而且业主给的工期非常紧张,只给了3年,通常情况下要5年。这并非我首次与SEPCOIII合作,此前我还在GE、西门子工作过,但中国企业的精神和实力更加吸引我。”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我看来,中国企业有原则、有操守且目标明确,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对外沟通能力均非常出色。” 截至目前,SEPCOIII已成功进入印度、沙特、阿曼、约旦、埃及、摩洛哥、巴基斯坦、孟加拉、科威特及东南亚等23个国家和地区,仅在中东市场就承建了16座大型火力电站和两座光热电站,机组总装机容量超过1.82万兆瓦,并广泛涉足海水淡化、变电站等工程领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和电力建设行业走向海外的中坚力量。 “竞技中东”实力说话 延布三期项目可谓中资企业真正扎根中东的基石,不仅预示着日韩企业特别是韩国电力企业在中东的终结,更是中国电力企业在中东崛起的标志。在中国电建中东北非区域总经理吴文豪看来,这个项目征服了沙特、征服了市场、征服了主要设备供应商,征服了曾经看衰中企“走出去”的所有人。 “我们将中东定位为‘准高端’市场,一方面该地区蕴藏着庞大油气资源储备,另一方面地缘政治风险频发,进入该地区需要实力和勇气并存。”吴文豪对本报记者表示,“中东地区相当于一个大型‘竞技场’,全球最强的‘选手’都来此竞争,没有真正的实力只能被淘汰。我们在这个市场能够待多久?如何待得更久?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主题,如何适应市场并稳住自己的地位,是我们的下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已在中东市场稳住脚跟的良好局面,SEPCOIII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鲁军依然有很强的危机感:“国际工程总承包工程领域竞争激烈,必须持续加强设计、采购、施工、调运全产业链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全产业链‘动车组’效应,聚焦发展质量,严控发展风险,巩固领跑地位。” “我们提出6个字的要求,就是主动、担当、执着。中东地区国家政府和业主注重契约精神,项目履约是市场最好的敲门砖,按照业主要求按时甚至提前完成履约,是最好的共赢。”王鲁军表示,“我们在中东的项目前期都曾遇到过很大的困难,但是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说到做到,最终赢得了业主认可,也展示了央企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