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融合发电新进展:能抵受氦的反应炉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1-27
  • 核融合发电被认为是下一代的能源希望。其原料取得容易,且放射性污染程度低,安全性较当前的核分裂发电高。但氘-氚融合的副产物:氦虽然不会对环境造成伤害,但却会破坏反应炉的构造,为核融合发电的难度增加了一道难题。

    但最近,美国德州农工大学( Texas A&M University )的一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可以承受此破坏的材料,为核融合技术的研发带来了新的进展。

    核融合

    氘( Deuterium )-氚( Tritium )核融合反应,因为其反应难度低,被认为是未来核融合发电的主要方式之一。当核融合反应发生后,会释放出氦( Helium )、中子( Neutron )与能量。氦- 4 为稳定同位素,无放射性,而中子可用来撞击锂来产生氚,让反应持续发生。除此之外,目前开发中的核融合反应,包括第三代的氢-硼反应,都会制造出氦。

    在一般的金属材料中,氦会渐渐扩散至其原子间隙累积,形成「泡泡」。而因为在一般的金属结构中,这些泡泡会被困住。最后当其累积至一定程度,就会破坏了金属的结构。

    而研究团队以铜制成薄的金属片,借此观察氦在奈米结构金属中的破坏机制。他们发现,与一般的情况不同。氦在这种材料中并不会形成「泡泡」,而是形成管状的通道。当氦在此种材料中累积下来时,会渐渐着连通起来,而氦便在其中移动,不会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氦的管状通道(图:engineering )

    我们推荐: MIT核融合能源实验打破世界纪录

    未来应用

    这项研究结果,让核融合发电的拼图又完成了一块。但丹克维克博士( Dr. Demkowicz )也提到了:「将这种材料应用在核融合反应炉中,只是其冰山一角。这种类似血管系统的材料,也许可以运输一些其他的东西,借此让材料自我修复」。有这种特性的材料,也许会有更多其他领域上的应用。

相关报告
  • 《塑料发电最新进展!中国科学家研制热电新材料研发成果发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26
    • 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提出并构建了聚合物多周期异质结(PMHJ)的热电材料,此举有望大幅提升材料的热电性能,从而可能实现利用塑料高效温差发电。北京时间7月24日,相关成果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上线发表。 据了解,1969年,日本科学家研究出一个神奇的现象:把聚氟乙烯塑料薄膜拉一下,再给它周期性地施加压力,没想到薄膜的两面竟然能产生电压!如果在这塑料薄膜上贴上金属电极,再接上导线,就能得到一个和加压频率相同的交变电流,这塑料薄膜简直变成了一台迷你“发电机”!这或许就是利用塑料发电最早的应用方式。 咱们来说说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事儿。那时候,一股潮流是用塑料薄膜来实现电声转换的装置。你知道吗,声音其实就是压力变化。在这些装置里,声音成了发电的“发动机”,塑料薄膜就是那个“发电机”。这些装置简单、小巧、轻便,灵敏度比传统的静电发电机高几百倍,还不怕潮湿。 但这次科学家研究的和之前的塑料发电原理并不一样。根据研发团队介绍,导电聚合物具柔性、易加工、低成本,能携带电荷导电。部分导电聚合物可作为热电材料,通过温度差产生电动势(塞贝克效应),或施加电压产生温度差(帕尔贴效应)。利用这些特性,可发展贴附式和可穿戴的绿色能源。PMHJ热电材料也将推动塑料基热电材料进入新时代,实现“体温充电”等美好愿景。
  • 《圆偏振发光材料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04-25
    •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教授马骧团队与物理学院激光物理与量子调控团队合作,在圆偏振发光(CPL)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物质圆偏振发光信号的尺寸效应》为题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上。 来自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