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偏振发光材料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 李丹
  • 发布时间:2023-04-25
  •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教授马骧团队与物理学院激光物理与量子调控团队合作,在圆偏振发光(CPL)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物质圆偏振发光信号的尺寸效应》为题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上。


    来自科学网

  • 原文来源:https://doi.org/10.1093/nsr/nwad072
相关报告
  • 《段鹏飞课题组在实现高效圆偏振发光方面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7-01
    •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段鹏飞课题组在构筑高效圆偏振发光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Angew. Chem.Int. Ed. 2019, 58, 4978;Angew. Chem.Int. Ed. 2019, 58, 7013-7019)。   圆偏振发光(CPL)是指手性发光物质受激发射出左旋或右旋圆偏振光的现象。具有圆偏振发光性质的材料由于在3D显示、光学存储、光学防伪以及不对称合成等方面的重要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其中发光不对称因子(glum)和发光量子效率(ΦPL)是表征材料圆偏振发光性质的两个重要参数。一般而言,glum是由电偶极跃迁距和磁偶极跃迁距决定的。在有机CPL材料中,一般电偶极跃迁距远大于磁偶极跃迁距。因此,具有较大电偶极的有机小分子往往发光效率高但是发光不对称因子很小。基于此,如何增大有机体系圆偏振发光的不对称因子,更进一步如何构筑兼具高发光不对称因子和高发光量子效率的有机材料依然是该研究领域的关键性问题。   在传统提升有机小分子圆偏振发光不对称性的方法中,分子自组装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是对于一些聚集发光猝灭性质的分子来说,该方法会同时限制材料的发光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选择了结晶性质优异、结构规整的沸石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IF-8为模板,通过配体交换的方式将具有圆偏振发光性质的小分子重组在ZIF-8的表面骨架上。研究结果显示,配体交换后手性ZIF的圆偏振发光glum相比初始的小分子溶液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同时发光量子效率也得到了提升(Angew. Chem.Int. Ed. 2019, 58, 4978; 图1)。进一步的材料表征揭示了手性分子在ZIF-8表面的高度有序组装性质,这是发光不对称因子提高的根源。而与锌离子配位后的手性分子构象得到锁定,抑制了其非辐射跃迁速率,从而同时提高了发光效率。该研究成果还被Angew. Chem. Int. Ed. 的高级副主编推荐到学术网站平台 (ChemistryViews.org)进行了报道。   在最近的研究中,段鹏飞研究员课题组和刘鸣华研究员团队合作制备了具有发光性质的手性电荷转移(charge transfer, CT)复合物材料,该报道首次实现了分子间电荷转移复合物的圆偏振发光。并且利用电荷转移复合物具有顺磁性的性质,得到了较大的圆偏振发光不对称因子(Angew. Chem.Int. Ed. 2019, 58, 7013; 图2)。在电荷转移复合物的形成中,由于电子受体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能级较深,很多形成的复合物并不发光。在这个工作中,他们合成了含有芘的手性发光分子作为电子供体并且选择了具有合适能级的四氰基苯(TCNB)作为电子受体。手性电子给体与TCNB不仅可以形成手性CT复合物,而且还具有CT态圆偏振发光性能,得到的发光不对称因子glum高达 ±0.017。同时他们利用多种方法得到了手性CT复合物,包括共结晶、共研磨、旋涂等。更有趣的是电子给受体溶液混合之后在超声的作用下可以形成CT复合物的超分子凝胶。在缺少像氢键等较强分子间非共价相互作用的情况下,通过CT作用形成超分子凝胶还是比较少见的,并且超分子凝胶也表现出非常强的圆偏振发光。   这些工作为提升有机体系发光不对称因子,以及构筑兼具高发光不对称因子和发光量子效率的有机材料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研究员在《物理化学学报》上对这些工作以“highlight”形式作了总结点评(Acta Phys. -Chim. Sin. 2019, DOI: 10.3866/PKU.WHXB201904088)。该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分子组装体系上转换圆偏振发光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13
    • 近日,Angew. Chem. Int. Ed.刊发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段鹏飞研究员团队和刘鸣华研究员团队合作完成的工作(“Dual upconverted and downconverted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in donor-acceptor assemblies”)。该工作首次报道在同一个体系中实现了手性和激发态能量转移调控的双重圆偏振发光,为设计新型手性发光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具有圆偏振发光(CPL)特性的材料在显示、信息加密、存储、光电器件以及不对称光催化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如何能够构筑发射方向可控兼具高发光不对称因子(glum)一直是CPL研究领域中的前沿挑战。分子通过自组装在超分子层次上形成有序的组装结构往往表现出相对单分子状态放大的功能和性质,因此分子组装体系在构筑具有CPL发射特性材料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自从2016年以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团队在手性超分子组装体系中构筑圆偏振发光材料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系统性研究工作。例如,他们利用自组装手性纳米管为主体基质,将非手性的有机染料分子、半导体量子点和钙钛矿纳米晶等,分别与手性凝胶共组装,实现了超分子手性向非手性的发光纳米材料的传递,并且实现了全光谱范围的圆偏振光发射,为CPL发光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思路和途径(Adv. Mater. 2017, 29, 1606503;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2174;Adv. Mater. 2018, 30, 1705011)。   在传统的CPL研究领域中,大部分工作都集中在从单一手性通道来研究体系的CPL性质,即用激发光直接激发手性发光物质,其从激发态返回到基态的过程中发射出CPL,但却很少有报道将手性和其它信息通道结合起来研究体系的性质,期望能够赋予体系一些新的性质和功能。他们设计合成了一种含有手性谷氨酰胺衍生物的凝胶因子,发现该凝胶因子可以自组装形成手性螺旋纳米纤维结构,并且表现出超分子手性和CPL特性。当将非手性的染料掺杂到凝胶体系中,染料和凝胶因子可以共组装形成纳米螺旋结构。并且在共组装的过程中,凝胶因子的手性和激发态能量可以再超分子层次上传递到原本非手性的染料分子聚集体上,非手性的染料分子聚集体能够同时捕获手性凝胶因子的手性和激发态能量,并且表现出能量转移放大的圆偏振发光特性。这一研究成果开辟了自组装体系中手性和能量传递的新思路,为设计新的增强CPL材料发光不对称因子(glum)提供了全新的启示(Nat. Commun., 2017, 8, 15727)。    图1 基于三重态-三重态湮灭机制的上转换圆偏振发光   更进一步,他们将手性和基于三重态-三重态湮灭机制的光子频率上转换(TTA-UC)集成在同一个体系中,在这个工作中,轴手性的联二萘胺衍生物作为三重态能量的电子受体,非手性的敏化剂为三重态能量的电子给体。研究发现,联二萘胺受体分子通过TTA-UC机制被激发而发射出CPL的发光不对称因子的glum值比直接激发下的glum值增强了将近20倍,从而表现出上转换增强的圆偏振发射(J. Am. Chem. Soc. 2017, 139, 9783;图1)。这个工作开拓了上转换圆偏振发光这个新领域,为增强CPL材料发光不对称因子(glum)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2 超分子组装体系中手性和能量转移导致的双重上转换和下转换圆偏振发光   在最新的研究工作中,他们进一步将上转换圆偏振发光的概念拓展到超分子组装体系中(Angew. Chem. Int. Ed., DOI:10.1002/anie.201804402;图2)。他们设计合成了手性凝胶因子和非手性的敏化剂。在两者形成的共组装体中,手性从凝胶因子传递到非手性敏化剂,而在532 nm 激光激发下,三重态能量从非手性敏化剂传递到手性凝胶因子,从而实现了手性和能量在给体和受体分子之间的双向传递过程。手性和能量的双向传递导致体系能够发射双重的上转换和下转换圆偏振光。这是首次报道在同一个体系中实现了手性和激发态能量转移调控的双重圆偏振光发光,为设计新型手性发光材料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该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相关人才计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纳米重点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