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医药产业发展趋势:随着药价改革不断深入 中成药整体呈量价齐跌态势》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服务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2-16
  • 今日在“第二届中医药产业生态论坛”上,中康科技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首席专家贾海彬作《多元化时代的创新与发展——2024年中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主题报告,深度剖析当前中医药产业的现状、挑战与原因,并展望行业未来趋势。

    健康中国战略振兴中医药产业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的产业定位。据国家统计局预测,2023年至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长期维持在4%-6%,增速呈放缓趋势。与此同时,人均医疗支出持续增长,未来十年健康产业增速将超过经济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剧、慢病高发且向低龄化蔓延,个人健康的意识和养护逐渐成为关键环节,中医药将发挥更重要的角色。

    当前,政策推动了医疗资源可及化,基础中医药服务得到良好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中药全程质量追溯、中成药研发与中医循证医学等多方面发展,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产业发展面临跨越周期挑战

    从服务体系上看,我国目前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内新增中医馆及中医诊所1.2万家,增幅创历史新高。在防治协同方面,后疫情时代,中医药二元消费结构分化明显。院内聚焦于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和辅助治疗,而院外则更注重轻微疾病的自我诊疗和健康养生需求。

    在2024年,“中医出圈”、“中医生活化”不断抢占热搜,反映出当前民众健康素养不断提高,中医药应用场景丰富多样。

    然而,中医药发展仍面临着成果转化难度大、市场转化能力弱的问题。随着药价改革不断深入,中成药整体呈量价齐跌态势。互联网等新渠道的发展也对传统中药销售渠道形成冲击。中药工业仍面临着跨越周期的挑战:产品和渠道存量空间收窄。据统计,2023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24.08%,距离《纲要》设定的2030年核心指标尚有5%左右空间,差距较大。2024前三季度72家上市企业总营收较2023年同期下滑2.76%;净利润总和同比减少9.64%。

    2024年上半年,中药饮片版块营收增长6.1%,表现亮眼,这得益于中医资源下沉和原料涨价。数据也反映出,中药原料价格波动大,中药材保障供应体系面临挑战。这源于薄弱的生产流通无法支撑大规模工业化的生产需求,更无法保证民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道地药材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中医药发展矛盾归因于多元时代的来临

    中医药发展矛盾的根源在于多元时代的来临。后工业化时代,人们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方向、消费特征、消费结构、消费渠道等均出现了显著的转变。消费从统一标准化转向多元化、个性化,人们对中医药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治疗功能,而是更加注重身、心、灵三个维度的综合调理,其中情绪价值与心身疗愈更是成为了中医生活化的重要优势场景。

    然而,中医药传统的认知体系在多元化时代显得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首先,西化思维割裂了中医系统性和整体性,中医药有其独特的自身发展规律;同时,中医也是运动的医学,灵活辩证是灵魂,最忌惮“刻舟求剑”式的定量定性。例如,根据六经传变规律,柴胡苗擅长发汗退热,解太阳经表证。到小柴胡汤证时,可使用带芦头柴胡。邪入厥阴时,才使用完全去掉芦头柴胡,并需要鳖血炮制,以防劫肝阴,当前的认知体系与上述理念格格不入;其次,简单套用西医逻辑易导致内涵缺失,进而造成低价竞争,劣币驱逐良币。例如,在中成药、中药饮片集采过程中,为了确保中标和市场份额,一些企业采用低价战略竞争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短期内能够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导致中药品牌流失及质量下降。最终,还会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局限了产业发展空间。

    数智化引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贾海彬认为,未来整个中医药产业必然进入一个三足鼎立的时代支撑16万亿元广阔市场。严肃医疗、消费医疗、“中医+生活”三极竞争将加速洗牌。其中,中医中药在严肃医疗领域的功能将逐步弱化,核心的消费增长将来自于“中医+生活”大健康产业,如中医+银发经济、中医+旅游经济、中医+宠物经济等,将创造更加有想象空间的广阔市场。

    对于产业链来说,以品牌为核心的多元生态闭环,是必经之路。上游,需要中药原料控盘;在中游,需要关注品牌与渠道垄断,下游则应构建多场景生态闭环,以精准的需求市场分析导航生产。在原料保障方面,原产地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乡村振兴是关键。

    2024年是“AI智能体”元年,人工智能技术将极大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未来每个中医都可能会拥有一个AI智能体,解放大量重复性工作,进而推动中医药产业往更高维度、更高层面的纵深服务发展。但这种创新,必须回归本原,以传承为基础。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71495.html
相关报告
  • 《2021年全球及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1-01-04
    • (信息来源:TechSugar 朱晶) 每年年末的预测已经越来越难写,尤其是回望2020年所发生的一切,再对比2019年底的一些预测分析,发现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受国际宏观政经形势影响越来越大,导致频频出现无法预见的“黑天鹅”现象,这给每年的展望和预判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2020年新冠肺炎导致许多国家陷入深度衰退,上半年由于市场需求和供应、以及国际物流和贸易基本中断,给全球半导体产业带来不小打击,增长规模持续收缩。而下半年随着经济复苏的步伐逐渐加快,加之华为在被切断全球合作网络之前的囤货因素,为全球半导体的恢复性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预计2020全年半导体产业依旧能维系1%-5%的正增长,而由于对未来一年国际政经环境、供应链合作以及新冠疫情的更为正面的预期,业界普遍也对2021年的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前景更为乐观。 这里将从产业总体情况、区域格局、供应链和产能供给、主要产品和市场、政策与投资并购等五方面,对2021年全球及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情况做一展望和预判,因字数限制和阅读体验,这里先发布上篇前五个趋势分析: 全球半导体产业预期增长 但新冠疫情和中美关系走向仍使行业增长面临变数 IMF世界经济展望给出的最新预测是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5.2%,这对全球半导体行业而言无疑是一个乐观的指向,毕竟这个行业与全球经济增长息息相关。Gartner对于2021年的半导体行业给出了接近10%的增长预期,WSTS给出了6.2%的增速判断,还有两家市场机构更为乐观,预测2021年的行业增速会达到12%-14%。 图源:WSTS 从目前来看,2021年全球半导体行业是否如这些机构预测一般进入快速增长轨道,依然面临着如下变数:第一是美国大选之后的中美关系走向和国际经贸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化。第二是新冠疫情的演进方向。目前来看,全球的疫情演进仍不乐观。当然从2020年三、四季度全球前10大半导体企业的业绩指引来看,目前全行业开始朝向稳健复苏成长的态势发展,在汽车、5G通信、数据中心等关键市场上,已经表现出了比较明确的快速增长迹象,而全球的供应链和产能紧缺也预计会至少持续到2021年二季度,因此判断即使新冠和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但只要不出现大的系统性风险及变化,全球半导体产业的2021年还会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景气年份。 图片图源:semiconductor intelligence 2021年日欧疫情后复苏 美国大概率呈现低速增长 从SIA提供的全球半导体产业跟踪数据来看,近五年来中国和美国是全球半导体前两个最大的市场,中国大陆对全球半导体市场的贡献度在33%-35%左右,美国则长期维系在20%左右。2020年尽管美国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大,但是在半导体领域的增势却未受影响,从三月份开始便一直维持着20%以上的高增长,相比于欧洲、日本等区域的负增长,和中国大陆的低速增长,美国在2020年的表现显得尤为突出。 主要原因在于2019年美国市场的收入走低使得2020年的比较基数更低,以及新冠疫情引发的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对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等市场的带动,美国企业在这些市场都有更为明显的垄断性优势。另外就是华为出于大量备货的诉求而集中采购美商芯片的影响。 2021年预计全球供应链有重回正常轨道的预期,美国市场大概率会持续一个低速增长,但仍维持全球半导体20%左右的市场贡献。而欧洲、日本市场有望依靠汽车、工业半导体领域的复苏而赢得正增长,中国市场仍会依靠强大的5G、新基建等内需带动,获得比2020年更快的增速。 我国半导体产业仍然稳步发展 国产替代仍旧是2021年的半导体产业发展主线 2020年尽管受新冠疫情及美国打压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半导体产业还是维持了较高的发展增速,预计全年实现收入超过8000亿元,增长率接近20%,进口情况预计也会超过3000亿美元,而设计业则为发展最为快速的环节。 对于2021年而言,目前看中美关系走向还不太明朗,如果在2020年年底前特朗普政府把更多的半导体企业放入军事最终用途MEU许可控制清单中,那么对于2021年的国内半导体而言将有不小影响。 因此我们预计国产替代仍旧是2021年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主线,并且会加速在重点产品领域和基础环节的上下游产业链协同攻关。美国对华为的打压将在2021年迎来一段缓和期,预计华为在2021年将能部分恢复和台积电、高通、联发科等国际供应链伙伴在非先进技术和产品层面的合作。此外国内5G、新能源汽车等新基建市场将会进一步提升渗透率,带动国内半导体产业在通信及射频器件、消费电子、功率半导体、汽车半导体等方面加速发展。在半导体产业不出现大的系统性风险和变化的情况下,国内半导体2021全年实现20%以上增速应该是大概率事件,整体产业规模有望超过万亿元。 全球集成电路产能供给出现全线紧张的局面 部分领域甚至持续全年 2020年下半年全球半导体产能严重紧缺的现象开始凸显。 主要原因一是新冠疫情确实造成欧洲、日本、东南亚部分产线阶段性关停或者延期扩产,全球半导体产能供给和扩张都受限。二是由于华为的因素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出现一定的混乱,加之市场对美国进一步制裁中国大陆相关代工、封测厂商的传闻预期,很多企业因为供应链的原因普遍上调安全库存水平,行业内产能overbooking的现象也较为明显,造成了阶段性的产品缺货和交期延长。三是部分产品确实在2020年呈现较为快速的需求增长,尤其是面板驱动IC、电源管理IC、MCU、IGBT等功率器件、蓝牙芯片等。 目前来看产能供给紧张带来的缺货涨价情况已经遍布到行业内很多环节,从代工到封装到设计,都以转嫁成本为由,与客户协商调涨价格。预计全球半导体产能紧张的局面还会延续至2021年,甚至在8寸产能上有可能延续至2022年。 一方面中美关系下一步演进方向还不清晰,如果美国进一步制裁中国大陆相关代工、封测厂商,则2021年的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也会阶段性陷入混乱,供应链加库存备货的动力依旧充足,造成在部分产品领域产能继续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尤其紧缺的8寸产能在短时间内几乎没有大规模扩产的可能,往12寸过渡也需要时间,因此2021年至少三季度前都会延续产能紧张的局面。另外还需要考虑比特币等因素对全球半导体产能的影响,比特币价格从2020年四季度开始逐步向高位攀升,如果势头持续到2021年,也会对部分芯片和零部件例如MLCC、以及封装的产能形成挤占,从而加剧全球产能紧张的局面。 全球设备投资持续加码 OSAT厂商进一步面临跨界竞争压力 2020年全球半导体行业设备投资低开高走,前期受新冠疫情影响,设备投资被抑制。但很快疫情带来的对数据中心、云服务、游戏及娱乐等领域的需求带动全球半导体设备支出逆势增长,而存储器也成为2020年设备支出增长最大的领域,同比增长15%以上。 根据台积电、三星等厂商为维系在5nm以下先进制程的领先优势而在2021年将大幅提升资本支出的预期,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2021年增长将超过10%,特别是Foundry的设备支出增长率有望在2021年进一步增加。国产半导体设备材料领域依旧以国产化率的提升为主要目标,尤其是如果美国进一步制裁中国大陆相关代工、封测厂商,则国产半导体设备材料的国产化进度会进一步加速。 另外2021年我国存储器产线将迎来大规模扩产阶段,带动全球存储器设备投资。具体产品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离子注入机、前道量测/检测设备、混合信号/功率测试设备、图像传感器设备以及后道封装设备的进展,国内头部半导体设备企业有望在2021年通过资本运作规划进一步的资源整合。在先进封装方面,2021年高性能计算以及高频、高速、高可靠、低延迟、微系统集成等需求使得扇出封装、将天线整合在芯片封装内的AiP、2.5D/3D TSV将继续成为业界热点。此外来自不同商业模式(晶圆厂、基板/PCB供应商、EMS/DMs)的厂商正在进入并蚕食独立OSAT(封测代工厂)的市场份额,OSAT厂商将面临更多来自跨界竞争压力。 汽车,工业领域迎来报复性反弹,5G加速发展 服务器和数据中心市场增速放缓 2020年全球半导体在通信、汽车、工业、消费电子、数据中心/服务器等几大应用市场方面,预计只有数据中心/服务器市场的增长率一枝独秀,达到超过10%的增速,消费电子紧随其后是8%左右的增速,而通信几乎未获增长,汽车、工业是负增长。 但从2020年四季度的大企业业绩指引来看,汽车、工业市场正在加速恢复,预计2021年全球汽车、工业半导体的市场可能迎来20%以上的V型反弹增长,5G将继续提升全球渗透率,带动全球半导体在通信市场有预期超过15%的增长。而服务器和数据中心市场相比2020年的爆发式增长则有所减缓,但也仍能维持5%左右的稳步发展。另外在一些细分产品方面,存储器尤其是DRAM在2021年的表现是可以期待的,而2020年市场增长不好的光电器件、传感器方面,也受益于汽车、工业、消费电子市场的复苏而呈现较高增长。其他重点需要关注的产品还包括RF FEM、据国际一家知名机构监测的五十多大类半导体产品信息,预计2021年能获得正增长的接近五十种,而2020年预期仅有20类产品实现增长,因此可以看出2021年市场对各类产品的需求可以保持持续性的旺盛。 新技术落地商用进程加快 “苹果系技术”赛道需要持续关注 2021年将会是技术创新迭代加快,新兴技术迸发涌现的一年。先进工艺上可以看到3nm GAA工艺量产,存储器方面DDR5内存芯片、3D NAND 1XX层都规模化放量,国际上各大NAND厂商(包括中国大陆)都将突破实现1XX层以上的3D NAND关键技术。新技术方面,新型自旋转移转矩磁阻存储器(STT-MRAM) 的落地商用进程明显,为高性能嵌入式应用提供了一个更有吸引力的选择。 基于芯粒(chiplet)的模块化设计方法,以RISC-V为代表的开放指令集及其相应的开源SoC芯片设计等创新的设计范式会被更多企业选择,尤其是致力于自研芯片的国内外互联网及系统厂商,应用于更多的计算和数据处理场景。 国内半导体市场另外要特别关注苹果产品衍生出来的新技术市场,例如TWS、dToF、UWB、无线充电等,也可以关注传感器、POWER、显示光学/声学等领域、有望出现接近甚至超过手机相关芯片同体量规模的现象级“爆款”芯片赛道。在化合物半导体方面,GaN快充仍会进一步放量,更有望从消费类进入工业、数据中心及电信电源应用中,直接挑战部分硅基PMIC市场。尽管2020年围绕SiC、GaN的产能投资已经不断攀升,2021年对SiC衬底及外延、GaN器件、GaAs RF的投资仍能保持热度。 多起重大并购受各国反垄断审批因素影响结果受持续关注 2021年可能是全球半导体并购“小”年 2020年下半年官宣了几起重大并购,使得2020年全年的半导体收并购总交易额迅速上升到1200亿美金(包括最新宣布的环球晶圆拟54亿美元收购Siltronic AG),成为半导体并购历史上交易规模的最大年份。由于这几起并购均属于行业头部企业之间的整合,业界影响力较大,尤其是英伟达收购ARM、AMD收购赛灵思的交易都和拜登当选后中美关系走向高度相关,因此应该会至少最早在2021年才会有部分交易审批结果尘埃落定。 预计SK海力士收购英特尔的NAND 闪存芯片业务、Marvell收购Inphi可能会有更快的审批进展。促成2020年多起重大并购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美国股市今年4月以后大幅上涨(纳斯达克指数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从6600点涨到12000,涨幅接近一倍,当前的纳斯达克指数市盈率已经达到71倍,估值泡沫已经非常大),股价高、利率低的外部环境促进了并购交易的连续出现,而2021年拜登上任后很可能采取财政扩张政策导致利率上升,这将会刺破美股的估值泡沫,造成股票下跌,因此有可能会使得美国企业在2021年减少收并购的操作,但也不排除仍出现某些细分领域行业龙头之间的并购整合,例如RF、模拟等领域。 SEMI预计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将达到700亿元 预计2021年全球半导体领域的并购会以欧洲、亚太企业为主导,在半导体设备及材料、汽车半导体、MEMS及光电器件方面有可能会有较为引起关注的收购。 创业板、科创板对半导体板块的热度将有所降温 超过60%的细分领域都会出现至少一家上市公司 2020年科创板持续助推国内半导体行业发展。目前所有科创板上市的半导体企业市值总额占据科创板总市值的40%左右,可以说是表现最为亮眼的板块之一。据云岫资本的数据,在科创板退出红利吸引下,2020年全年国内半导体领域一级市场股权投资的总额可能会超过1000亿,达到2019年全年总额的3倍,涉足半导体投资的基金数量也超过千家。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芯片相关企业的数量在2020年年上半年增长迅速 而2021年将有更多的半导体企业规划上市进程,预计超过60%的半导体细分领域都会出现至少一家上市公司。资本涌进进一步刺激了全民创芯的热潮,在射频、MCU、蓝牙/WIFI、存储器主控、MEMS、OLED驱动IC、无线充电芯片等消费类领域都出现了创业扎堆的现象,而在GPU、EDA、FPGA、光刻胶、半导体设备这些极其挑战的“卡脖子”领域,也频频出现新的创业团队。随着创业板、科创板半导体企业数量增多,估值溢价空间缩小,预计2021年一级市场热度可能会降温,细分赛道创业企业会在现金流、供应链上遭遇挑战。部分领域头部企业上市后会加大资源整合和产业链延拓方面的动作,设计公司投资建厂转型IDM、进行海外优质资产的收购,投资/收购国内同行业创业团队、高级别人事变动等事件时有发生。 新政策进入落地阶段 项目暴雷仍有发生但区域性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所缓和 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新8号文发布,按照时间进度2021年将出台实施细则,明确政策实施标准和条件、实施方式等,全面进入政策落地阶段。2021年还会实质性推进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建设,加速深化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改革,会有更多高校分批次获准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同时更多企业会加大与高校院所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及产学研方面的合作。大基金二期在2020年主要投向代工和存储器制造,设计方面的投资标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预计在2021年会加快覆盖更多地域和更多产业链环节上的投资,地域上增加中西部和珠三角地区的投资,产业链环节上会投资到半导体设备、材料及EDA等基础支撑环节。 2020年芯片项目烂尾现象引起社会关注,2021年仍会出现暴雷的半导体项目,或者地方财政承压而被政府主动断粮的项目,但总体上会在可控的范围内发生,区域性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所缓和。 总结 半导体这个行业归根结底是基础性行业,是需要踏实、低调、务实、高效发展的。希望2021年无论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国内的半导体产业可以放下浮夸浮躁,重拾初心,砥砺前行。
  • 《借药博会东风 渭源县中医药产业再绘发展新蓝图》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8-29
    • 渭水两岸,平畴四野,药花绽放,五彩斑斓。8月24日至25日,在第五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期间,渭源县委、县政府特邀省内外中医药领域专家、中医药生产企业负责人赴渭源县开展中药材产业调研并召开中药材产业推介会,共谋发展良策、共讲发展故事。 8月24日下午,与会嘉宾深入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会川镇半阴坡有机当归基地,详细了解大健康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和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8月25日上午,渭源县举办中药材产业推介会。推介宣传了渭源县中药材产业暨“渭源药膳”品牌,介绍了渭源县GAP基地共建共享情况。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作了发言,多家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 渭源县委书记包世权表示,美丽的渭河源头有良好的政策支持、良好的产业基础、良好的发展愿景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渭源县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助力广大企业家投资兴业、实现梦想,共同谱写合作共赢美好篇章。 渭源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被中国特产农学会命名为“中国党参之乡”和“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渭源县深入实施产业强县战略,打造“药薯畜游”四大产业集群,构建“四群八链”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集群发展,中药材产业日益成为富民强县的黄金产业和朝阳产业。 走进会川镇半阴坡有机当归基地,放眼望去,绿意盎然。一株株当归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绿色的波浪,散发出幽幽的清香。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中药材与马铃薯两大特色产业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了渭源县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 2024年,渭源县锚定“打造国家级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实践区、全国道地中药材药源基地、全国中药精制饮片加工示范基地”的目标,加快推进全县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建成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300亩、种苗生产基地2200亩,辐射带动全县中药材种子繁育田6000亩、种苗繁育田2.5万亩。建成300亩的有机中药材科研示范基地一处,在新寨镇、会川镇等8个乡镇建成有机中药材1万亩,在全县建成中药材万亩片带3个、千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6个12.3万亩,辐射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10个中药材趁鲜切车间加工中药材5142吨,带动加工大户500户。从中药材种子生产、种苗繁育,再到有机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市场化营销,渭源县蹚出一条中药材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新路子,中药材产业成为带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 渭源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高慧介绍:“渭源县具有长期发展中厚植的‘人和’优势。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形成了北参南归川芪的区域布局,当归、党参、黄芪、柴胡等15个品种形成了一定规模。全县中药材年均种植面积35达到万亩以上,中药材总产量达到12万吨,农民可支配收入的28.5%来自中药材产业。‘渭源白条党参’通过了地理标志认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同时,渭源县依托现代信息手段,在全省率先建立道地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了从产地到产品的全程闭环管理。在全县重点药材基地部署35台监控设备和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信息、土壤数据监控药材生长情况。全县中医药产品实现一品一码,消费者只需扫码就可追溯查看产品的全部信息,实现码上消费、放心消费。 随着中药材产业链的健全和完善,一批批中药材企业落地渭源,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引来了一渠活水。 走进渭源县中医药产业园区,一座座现代化、标准化厂房鳞次栉比,各类基础服务设施不断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日趋优化。佛慈红日、天成药业、华庆堂等46家中医药企业加速生产,一片忙碌景象。 渭源县积极推行“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的闭环发展产业链条模式,推动中医药产业全链条发展。建成以渭源工业园为主的精深加工区、以会川工业园为主的精制饮片加工区、以专业村为主的产地初加工区,持续做强中药材产业品牌,全力创建省级中药材产业园。全县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7万吨,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7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17家,GMP认证企业30家,年加工中药材达6.5万吨,实现产值15.6亿元,市场交易量达到12万吨,交易额20.4亿元。“十四五”末,全县中医药产值预计迈向60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