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轮作农田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磷平衡研究》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03-02
  • 为探究太湖流域稻麦轮作农田有机无机肥不同配施方式下的磷平衡,通过控氮控磷(4年)和控氮不控磷(24年)两种配施方式田间定位试验,分析稻麦产量及磷吸收量、土壤磷含量、径流磷损失以及磷平衡。控氮控磷试验设有6个处理:不施磷肥(CK)、单施化肥(CF)、有机无机配施(包括商品肥OM、猪粪PM、鸡粪CM及牛粪DM,均为有机肥等氮磷钾替代30%化学磷肥);控氮不控磷试验设有3个处理:不施磷肥(CK)、单施化肥(CF)、猪粪有机无机配施(PM),配施方式为有机肥仅等氮替代稻季40%和麦季50%化学氮肥。结果表明,相较CF处理,控氮控磷配施方式各处理稻麦周年磷素略有盈余,径流磷损失量无显著性差异,CF、OM、PM、CM、DM磷平衡分别为-0.76、2.29、4.58、4.40、8.54 kg P·hm-2,径流磷损失量为0.08~0.15 kg P·hm-2;控氮不控磷配施方式稻麦周年磷平衡及径流磷损失量显著提高3.41倍和50.4倍,CF和PM磷盈余量分别为26.7、117.8 kg P·hm-2,径流磷损失量为0.10、5.14 kg P·hm-2。相较控氮控磷,控氮不控磷配施的磷盈余及径流磷损失量均大幅增加。综上表明,有机无机肥总投入量过高会导致土壤磷大量盈余,极大增加磷损失的环境风险。因此,施用有机肥应同时考虑控制氮磷施入量,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养分等量控制是可行的有机无机配施方式。

相关报告
  • 《华北农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土壤重金属积累特征研究》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4-11-13
    •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人员通过文献查阅和采样分析,建立华北农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土壤重金属输入、输出数据库,分析不同重金属输入源所占比例;通过模型计算不同情景下土壤中不同重金属元素累积速率和累积速率的频率分布,分析土壤不同重金属的积累特征。 结果表明,本轮作体系和条件下,Cu、Zn、Cd、Ni、Pb、Cr 6种重金属元素的主要输入源为畜禽粪便有机肥,其占总输入量的比例分别是:86.1%、83.8%、76.6%、72.5%、64.3%和46.3%;Hg、As的主要输入源为磷肥,其分别占总输入量的比例是52.6%和49.5%;大气沉降也是农田土壤中Hg的重要输入源之一。华北农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秸秆还田和地下水灌溉条件下土壤重金属元素累积速率的中位值分别为:Cd0.00238mg·kg-1·a-1,As 0.0298mg·kg-1·a-1,Hg 0.001 09 mg·kg-1·a-1,Pb 0.050 7mg·kg-1·a-1,Cr0.0502 mg·kg-1·a-1,Cu 0.110 mg·kg-1·a-1,Zn0.348mg·kg-1·a-1,Ni0.0393 mg·kg-1·a-1。根据我国土壤环境质量II级标准(GB 15618—1995),本体系和条件下土壤中Cd、Cr、Ni最易超标,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中应重点关注。 摘自: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武汉植物园在气候变化下我国南方稻麦农田系统下生产力、环境效应及适应策略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8-20
    • 气候变化如大气CO2浓度增加、气候变暖与降水强度增加,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在农业上,气候变化主要影响农作系统(如水稻-小麦轮作)中作物生长与其可持续性发展,进而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   武汉植物园农业环境生态学科组博士生刘闯在陈防、刘毅与Lianhai Wu (英国洛桑研究所) 等老师共同指导下,通过作物生长模型-SPACSYS系统模拟与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南方水稻-小麦作物系统下作物生产、环境效应及其综合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SPACSYS作物生长模型能够有效模拟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地上生物量和氮素循环;2) 氮肥管理以及播种或移栽日期的改变可以大大减轻冬小麦-水稻轮作系统的产量损失和氮素贡献效率(ANCE)的降低;3) 生长季节的变化以及氮素管理的实践可能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的进程;4) 推迟小麦播种和提前移栽水稻可以减少氮的淋失;5)气候变化与增施高量氮肥将间接增加水稻生长季N2O排放。该研究为我国南方水稻-小麦农田生态系统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以“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production in wheat-rice rotations in southern China”为题,发表在农林专业领域JCR TOP 10 % (IF5Y = 5.142)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上。武汉植物园和英国洛桑研究所共同参与了该研究。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基础研发专项(2016YFD0200108),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20150312203), 国家留学基金委《2018年中英联合博士生创新基金》 (201802527008) 和英国BBSRC“Soils to Nutrition” (S2N, BBS/E/C/000I0320 and BBS/E/C/000I0330)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