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农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土壤重金属积累特征研究》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4-11-13
  •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人员通过文献查阅和采样分析,建立华北农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土壤重金属输入、输出数据库,分析不同重金属输入源所占比例;通过模型计算不同情景下土壤中不同重金属元素累积速率和累积速率的频率分布,分析土壤不同重金属的积累特征。

    结果表明,本轮作体系和条件下,Cu、Zn、Cd、Ni、Pb、Cr 6种重金属元素的主要输入源为畜禽粪便有机肥,其占总输入量的比例分别是:86.1%、83.8%、76.6%、72.5%、64.3%和46.3%;Hg、As的主要输入源为磷肥,其分别占总输入量的比例是52.6%和49.5%;大气沉降也是农田土壤中Hg的重要输入源之一。华北农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秸秆还田和地下水灌溉条件下土壤重金属元素累积速率的中位值分别为:Cd0.00238mg·kg-1·a-1,As 0.0298mg·kg-1·a-1,Hg 0.001 09 mg·kg-1·a-1,Pb 0.050 7mg·kg-1·a-1,Cr0.0502 mg·kg-1·a-1,Cu 0.110 mg·kg-1·a-1,Zn0.348mg·kg-1·a-1,Ni0.0393 mg·kg-1·a-1。根据我国土壤环境质量II级标准(GB 15618—1995),本体系和条件下土壤中Cd、Cr、Ni最易超标,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中应重点关注。

    摘自: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原文来源:http://nhfz.cbpt.cnki.net/WKC/WebPublication/paperDigest.aspx?paperID=c338aab4-f251-4e54-9805-5a74e5303bbc
相关报告
  • 《南京土壤所在江苏省典型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示范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23
    • 为推动江苏省重金属污染农田的修复和治理,研发和筛选低成本、可推广的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技术,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仓龙副研究员、党菲副研究员和周东美研究员在江苏省农业环境监测与保护站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D05B04)和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等污染农田修复项目的资助下,在江苏徐州、宜兴、南京等地的镉、汞污染农田先后开展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作,共建设示范区4 个,总面积超过200 亩。 针对不同土壤类型、耕作制度、重金属种类和污染程度,采取了包括低积累作物筛选、低成本的单一和组合钝化剂、叶面阻隔剂、新型耕作制度等农艺措施、植物移除等集成修复技术,同时对修复技术的稳定性和长效性进行了评估。通过上述示范工作,获得了多种当地主推的低积累水稻、玉米、小麦和青菜品种,且均经过两年及以上的稳定性试验,可进行大规模推广;获得多种单一低成本钝化剂或者组合钝化剂,每亩成本低于600 元,具有两年以上的修复稳定性;同时还研发了可降低水稻籽粒镉积累的新型磷基纳米材料叶面阻隔剂,优于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的以硅、锌等为主的叶面阻隔剂。使用上述单一修复技术可使作物籽粒(玉米、水稻、小麦)可食部分重金属含量降低30% 以上,使用集成修复技术可降低作物可食部分重金属含量50% 以上,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降低30% 以上。 这些示范性工作,有利于实现重金属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降低农产品重金属污染、保障粮食安全和人体健康;相关成果将为重金属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与调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并将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和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江苏省重金属污染农田的修复和安全利用提供了思路方法和工程示范。.
  • 《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位钝化研究》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11-27
    • 摘 要:以中国河南省某市农田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钝化技术,加入不同钝化药剂对其进行重金属稳定化效果研究,同 时采用室内小麦盆栽实验,对比分析其对土壤钝化后植物吸收情况。研究表明:原始土壤受As、Cd、Pb、Zn污染,其中Cd含量超过《土 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标准,威胁粮食安全生产和人体健康;采用赤泥、磷矿粉和钙镁氧化物混合药剂均可在一定程 度上对土壤中的Cd、As、Pb、Zn有钝化效果,其中向土壤中加入2%钙镁氧化物混合药剂对重金属Cd的钝化效果最佳且小麦幼苗地上 部中Cd含量大幅度降低,有助于植物生长。研究为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技术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