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保护性耕作对中国东北黑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10-28
  • 土壤微生物参与很多重要的生态过程,对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同时土壤微生物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将引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群落结构及活性等的快速响应,因此可作为衡量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东北黑土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和土地生产力,然而长期的不合理耕作导致土壤有机碳损失以及土壤结构破坏。以减少耕作强度并增加秸秆还田为主要管理方式的保护性耕作被认为是缓解土壤退化的有效措施。目前对于耕作方式影响东北黑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物理化学过程上,对不同土层下土壤生态性质的时间变化研究较少。为此,东北地理所黑土有机碳与保护性耕作学科组孙冰洁博士和张晓平研究员应用磷脂脂肪酸技术结合主响应曲线分析方法对免耕、垄作和秋翻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发现在表层0-5 cm处微生物量碳、群落丰富度及群落结构随可利用性基质的季节波动发生显著的季节变化。长期免耕和垄作有利于表层土壤微生物性质的改善,造成表层0-5 cm处较高的微生物群落总量以及真菌和细菌的生物量,但是并没有形成真菌为优势种群的群落结构。该研究成果为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的应用推广及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保护性耕作其他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关研究成果《Tillage, seasonal and depths effects on soil microbial properties in black soil of Northeast China》发表在土壤学的国际主流学术期刊(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上,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241, 41401272, 41201217, 31170483)和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课题(2012ZKHT-02)资助完成。

相关报告
  • 《生活覆盖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有直接的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7-07-31
    • 覆盖作物是一种促进农业系统中土壤生态健康的广泛推广战略。尽管大量文献证明覆盖作物和土壤生物学之间的联系,是土壤生态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评估覆盖作物物种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分别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和每日呼吸速率,研究了八种秋播作物分别种植单株和多株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紧接着2011年8月和2012年春季燕麦(Avena sativa L.)之后,宾夕法尼亚州中部邻近地区建立了14种覆盖作物治理和无覆盖作物防治措施。在覆盖作物种植和终止之前的大约两个月到九个月期间,土壤群落从秋季和春季的大块土壤中采集了20厘米(7.9英寸)深度的样本。在秋季和春季,覆盖作物导致总PLFA浓度相对于控制地块中存在的可耕种杂草群体增加(分别增加5.37 nmol g-1和10.20 nmol g-1)。虽然地上植物生物量(无论是从野生杂草还是覆盖作物)和总PLFA浓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我们还发现,个体覆盖作物种类有利于特定的微生物功能组。在燕麦和谷类黑麦(Secale cereale L.)覆盖作物下,丛枝菌根(AM)真菌更丰富。非AM真菌与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L.)存在正相关。这些覆盖作物的微生物群落的协会不仅存在于单一栽培中,也存在于多物种覆盖作物混合物。野生杂草群落与更高比例的放线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有关。土壤生物活性随治理而变化,与微生物群落的大小和组成(真菌和细菌的比例)呈正相关关系。这项研究确定了覆盖作物、微生物群落和土壤生态健康之间的明确联系。我们已经证明,覆盖作物通常会促进微生物生物量及其活性,对特有物种的覆盖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最终影响土壤生物活性。这一发现促进了通过覆盖作物选择来增强土壤健康的土壤微生物群体的有意管理。
  • 《水份管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以及水稻籽粒中的总砷和甲基化砷的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0-06-03
    • 稻田土壤中类金属砷(As)的生物利用度受砷和其他因素,诸如铁(Fe)和硫(S)微生物循环的控制,而微生物循环受稻田土壤中水份管理的影响很大。在本研究中,我们在受地质因素砷污染的土壤上种植水稻,评估水份管理如何影响砷的生物利用度。我们确定了土壤孔隙水中砷的物种形成和与其相关的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好氧处理相比,持续水淹增加了铁和砷的释放,增加了水稻籽粒中亚砷酸盐(As(III))和甲基化砷的浓度。在好氧处理下,水稻籽粒中无机砷和有机砷的总量比持续水淹处理下低84%和81%。在淹水的根际土壤中,Fe(III)还原细菌((FeRB)总量增加。Fe(III)还原细菌((FeRB)在土壤中的丰度与铁和硫的溶解相关。在量化的砷转化基因中,负责As(III)氧化的aioA基因和负责As(III)甲基化的arsM基因最为丰富。arsM的拷贝数与dsrB (异化亚硫酸还原酶β亚基)的水平呈正相关,这表明异化硫酸盐还原细菌(SRB)可能对土壤中二甲基砷酸盐(DMAs(V))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根际Fe(III)还原细菌(FeRB) 和异化硫酸盐还原细菌(SRB)的减少可以降低砷的生物利用度,以及减少有氧条件下甲基化砷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