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超9成产能早已锁定!硅料价格还能挺多久?》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08
  • 在国内硅料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倘若硅片企业随行就市涨价,大多数人虽不一定能接受,至少也能够理解。但TCL中环却反其道而行之,从11月1日开始将主流硅片价格下调3~4%,打响了年内硅片企业降价的第一枪。

    面对这次“姗姗来迟”的降价,有人不禁会问:这次的降价,能否带动上游硅料价格走跌?相信本文会有参考价值。

    年内超9成产能早已锁定

    事实上,这次TCL中环之所以降价,很大程度上要拜长单所赐,因为该公司早在去年初就与协鑫科技签订硅料采销长单,约定在2022年1月至2026年12月期间向协鑫科技采购包括颗粒硅在内的多晶硅料合计共35万吨。有大量原料在手自然有底气降价,就连TCL中环的人士在接受财联社采访时都说,降价主要原因系上游硅料供应相较三季度更加充足,且公司加工率提高。

    当然,和TCL中环一样锁定长单的大有人在,因为今年92%的光伏硅料产能早在去年就已经以长单的形式被锁定了,而所涉及的企业最多只有9家。更值得关注的是,前述的9家公司当中类似TCL中环这样光伏一体化的案例并不少见,包括隆基,天合,晶澳在内的多家企业就是如此。

     

    如果将分析周期改到今年可以发现,硅料供需双方签订长单的速度不仅没有放慢,反而还加快了,单是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特变电工(子公司新特能源)、东方希望四家公司合到一起的长单规模就接近300万吨,而他们的采购方当中也有光伏一体化的企业。

     

    按常理来说,光伏一体化加速意味着上下游合作加深,长单占用产能增加之余,留给零单的产能则会减少,难免推高零售市场价格。包括上机数控、爱康科技等在内的下游公司大都选择“锁量不锁价”,意味着产量随着出售量锁定,价格则跟随市场,如果硅料价格持续上涨,上游硅料企业自然越赚越多。事实上,这里参考的“市场价格”,来源之一就是零售端。

    曾经暴利的硅料

    眼下大规模锁定长单之前,国内的硅料出厂均价最近三年涨幅一度超过300%,下游主流品种硅片均价也是水涨船高,这还要感谢“锁量不锁价”的交易习惯。

     

    高涨的多晶硅价格,自然也反映到了财务数据上。根据已公布的2022三季报数据,单是前述的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特变电工三家上市公司,它们的销售毛利率都超过37%,其中大全能源更是超过73%,相比沪深A股28.96%的均值颇为亮眼。

     

    需要注意的是,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的有关业务司局在10月初集体约谈了部分多晶硅骨干企业及行业机构,引导相关单位加强自律自查和规范管理,不搞囤积居奇、借机炒作等哄抬价格行为。当时有市场观点指出,倘若多晶硅涨价包含哄抬价格的因素,就不是约谈这么简单了。

    硅料涨价能否持续?

    硅料涨价能否持续,说到底还是在于供需关系。实务当中,硅料扩产周期大多为18个月,而其下游环节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扩张较快,分别为12/9/6个月,供需错配难以避免。此时,下游企业为防“无米下锅”,也为避免高价买硅料带来的成本压力,自然有动力确保上游的原料供应,前面所述的光伏一体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签订长单就是可选项。

    不过根据市场预测,国内2022年底的全行业多晶硅产能可能达到130万吨,远高于2021年底的67万吨,2025年底甚至可以达到300万吨。假设需求面没有明显变化,300万吨的产能意味着硅料将由短缺转为过剩,此时是否能支撑高高在上的价格,恐怕也是个未知数,硅料企业为求自保,自然会想办法确保产品顺利出售。

    事实上,川财证券在点评业内龙头之一通威股份的2022三季报时也指出,公司目前与隆基、高景、宇泽、双良、美科、晶科这些下游企业签订硅料长单合同,保障了公司后续硅料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对于对抗硅料价格下行周期起到积极作用。一家公司尚且如此,行业内其他上市公司的情况,相信差距也不会太大。

    总而言之,硅料企业此时大规模锁定长单,就算不锁价,不涉及一体化,很大程度上也有止损的意味。

  • 原文来源:https://solar.in-en.com/html/solar-2412802.shtml
相关报告
  • 《光伏产业大规模扩产致硅料价格超预期大涨 未来产能可能过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26
    • 春节后,光伏硅料继续大涨,据最新价格监控数据显示,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105-110元/kg,成交均价为106.3元/kg,环比上涨12.13%;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102-107元/kg,成交均价为103.4元/kg,环比上涨11.78%。 硅料本轮价格大涨,有点超预期。不少光伏业内人士认为,春节后由于海外进口硅料价格涨势延续,此外硅片企业扩产产能释放进度超预期。本月生产总天数有限,而硅片企业采购旺盛,支撑价格硅料大幅上涨。 但中国有色金属硅业协会专家委副主任吕锦标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从光伏整个产业链发展趋势看,本轮硅片扩产规模有点过于激进,但即使在新增产能超预期释放的情况,2021年硅料也能维持紧平衡,但硅片一个环节的产能爆发,对于整个产业链未必是好事。硅料扩产后,2022年就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 而对于隆基股份(601012.SH)、天合光能(688599.SH)等大型组件生产商,由于已经提前锁定大规模原料订单,因此对于硅料本轮涨价持乐观态度,但从长远看,组件企业均认为硅料持续涨价对组件行业发展不利。 硅片扩产硅料紧俏 本轮硅料涨价,与下游硅片扩产关系密切。据相关行业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硅片总产量可达295GW,其中隆基股份硅片产能将达到95GW;中环股份达到65GW,但行业产能占比下降近10%。而追赶者步伐较大,晶科能源、上机数控2021年产能可达到30GW,晶澳科技也有20GW。 对此,中泰电新首席研究员苏晨表示,目前硅料企业签单较满,且硅片环节没有库存积压,硅料和硅片环节均处于零库存甚至负库存状态,说明近期硅料价格上涨主要是需求超预期所致。 根据行业经验,如硅料价格上涨10元/kg,对应的硅片成本上涨0.18元/片,折合到组件端涨幅大约为3分-5分/瓦。 而在春节前,中环股份(002129.SZ)三款硅片产品低阻M6(T175μm)、低阻G1(T175μm)、G12(T175μm),售价分别调升0.1元/片、0.1元/片、0.12元/片,对应此前售价涨价幅度依次约为3%、3.17%、2.19%。 硅料涨价,硅片也涨价,能说明对于硅料涨价市场存在承接吗?对此,吕锦标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硅料总量对应组件安装应该是一个紧平衡状态,硅料、硅片、电池、组件这四样中,唯有硅料是可以库存的。目前硅片企业在市场上抢货,加剧了硅片涨价的幅度,人为造成硅片紧俏,并不能完全体现产业链正常的供求关系。 对此,江苏一家生产硅料企业的技术总监李晖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从公司订单情况来看,价格上涨还是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这个时间不会很长,短时间来说对于部分组件企业来说可能不是好消息。 而作为硅片和组件龙头,隆基股份相关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硅料涨价对于硅片和组件生产企业肯定有压力,道理类似去年光伏玻璃涨价。但从目前看,在签订长期大单后,硅料供应依然平衡,本轮涨价对硅片和组件企业的影响影响有限。 缺乏持续上涨动力 虽然硅料、硅片都在近期涨价,光伏全产业链下游对于这两大基本原料的承接度却显得有限。 根据集邦新能源网于2月上旬公开发布的光伏产业供应链价格报告,2月初,部分电池片市场均价维持了1月份均价,部分电池片(M10单晶PERC电池片、G12单晶PERC电池片)则发生了超过2%的降价。也就是说,在硅料和硅片涨价同时,下游产品却在跌价,显然下游市场无法转移来自硅料、硅片涨价的成本,市场承接度肯定有限。 而光伏业内人士也对财联社记者证实,此番硅料涨价,就是硅片大规模扩产,但下游组件需求暂时不旺。而新硅片产能大规模扩产,由于能量会衰减的原因,必须尽快投放市场销售,未来硅片价格有可能因为产能过剩下跌,如此一来也无法承载硅料持续涨价。 对此,吕锦标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由于多数硅片和组件生产商都与硅料商签订长期协议大单稳定供应,因此硅料价格未来以稳定为主,大起大落的价格基本上是小额零星交易。 此外,吕锦标还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今年硅料的供应不会有大问题。去年四季度以来,硅业协会预警之后,协鑫、通威、特变、大全、亚硅都加紧扩产项目推进,通威的4.5万吨项目可能提早到今年三季末投产,亚洲硅业的3万吨项目进展加快,东方希望4万吨新产线去年底投产后加紧稳定提产。各主要企业现有产线的去瓶颈提升也会贡献今年的增量。 未来产能可能过剩 虽然硅料价格春节后持续上涨,但市场对于相关企业的反应比较平淡,节后多只硅料概念股呈现高开低走的局面。通威股份(600438.SH)截至25日收盘报47.66元,春节后下跌11%,特变电工(600089.SH)25日收盘报12.18元,节后下跌9%,而保利协鑫(03800.HK)虽然25日大涨16.46%,报收2.76元,但之前跌幅达40.86%。 吕锦标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由于硅片产业激进扩产,导致硅料企业扩产已经启动,硅料头部企业已经确认近30万吨的扩产计划,但如此巨大的硅料产能,很有可能在2022年带来行业产能过剩。因为高技术门槛,加上多晶硅用途单一,光伏需求下滑时多晶硅装置停产代价大,减产成本反而上升,转产几无可能,退出成本巨大。因此硅料扩产往往的结果是,供不应求时间很短,而产能过剩持续时间较长造成企业亏损严重。 此外,李晖也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按照目前扩展的趋势,如果不加以控制,各大企业继续扩大产能,那么产能出现过剩是必然结果,到那时竞争的方式只有一个价格战,行业出现重现洗牌。 不过,目前硅料价格连续上涨,已经在倒逼硅片企业在进行技术革新。 据财联社记者了解,本轮硅料宣布涨价后,中环股份宣布工业4.0切片工厂已经实现全规格单晶硅片的薄片化生产能力。中环方面称,愿意配合下游客户逐步推动170微米、165微米和160微米厚度单晶硅片的应用,共同应对供应链端的变化。 按照中环的经验,如硅料价格上涨10元/公斤,对应硅片的成本上涨0.18元/片,需减薄18微米厚度才可保持硅片单价维持不变。硅片厚度从175微米减薄至160微米,可以覆盖多晶硅料8元/公斤的价格涨幅,减轻下游产业链的成本压力。如产业链内全规格单晶硅片全面转换到160微米厚度,预计可节省6.8%的硅料使用量。如果薄片化在硅片行业推广,扩产后的硅料很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
  • 《硅料、硅片齐降价,拐点到来之时“价格战”风险或现 》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2-11-29
    • 近期,光伏产业链上游降价,让下游看到了拐点。 11月27日,继隆基绿能(601012.SH)宣布下调硅片价格之后,另一家硅片龙头企业TCL中环(002129.SZ)跟进调整价格:150μm厚度P型210mm尺寸、182mm尺寸硅片报价分别为9.30元/片、7.05元/片,150μm厚度N型210mm尺寸、182mm尺寸硅片最新报价分别为9.86元/片和7.54元/片,该价格自11月28日开始执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与上一轮价格相比,TCL中环本次降价幅度最高达到4.6%,而此前隆基绿能新一轮硅片价格降幅最高为1.6%。 两大硅片龙头先后下调价格之时,主流硅料价格同样有所微降。 11月23日,行业机构PV InfoLink公布的数据显示:本周,多晶硅致密料最高价格为30.6万元/吨,最低价为29.3万元/吨,成交均价为30.2万元/吨。相较于上一周的报价,上述价格分别减少0.1万元/吨、0.2万元/吨和0.1万元/吨。 而硅料、硅片价格的调整,使得业内看到了产业链价格松动的信号。 “硅料和硅片价格的下行,主要是短期供需变化所致,需求端主要是因为季节因素和库存因素排产有所下降,供给端硅料硅片产能还在持续投放。”针对近期价格的变化,中信证券分析认为,产业链价格的下降本质上有利于推动需求的增长。 上游释放价格松动信号 . 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国内光伏产业链价格受到下游装机需求的刺激以及上游供给不足的影响,进入上行趋势。 在硅料端,按照此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下称硅业分会)的价格,国内多晶硅致密料最高成交均价为30.51万元/吨,复投料最高成交均价为30.72万元/吨。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多晶硅料价格居高不下,硅业分会自今年9月8日起暂停价格公示,以担忧被过度解读、造成误解。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行业内人士曾不止一次地指出,今年国内硅料供需总体理应平衡、够用,但因部分环节产能严重错配,导致硅料厂商主要供应被长单锁定,仅有少数的余量进入零售市场,进行市场化交易,并进而推升零售市场的硅料价格。 综合业内主要硅料厂商的产能和扩产规划情况,到2022年底,国内多晶硅料的产能约120万吨,较2021年接近翻倍。 事实上,由于今年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投放,导致该季度供需发生变化。对此,PV InfoLink认为,虽然主流一线厂家之间预计将要从本周才陆续开始洽谈和签单,上周仍然有较多正在执行的前期订单,但是二线厂价格范围继续扩大,盼跌氛围已经达到顶峰。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专家委副主任吕锦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来看,硅料价格并不会像去年那样出现大幅调整。他指出,四季度旺季下游需求旺盛,叠加抢订长单,造成缺料“假象”,“价格只是微调,或停留不再涨。” 而展望明年,中信证券则预计硅料的价格应该是持续下降的趋势,但上半年预计降价速度较慢。 当硅料价格出现微调后,硅片价格很快便跟进。 11月24日,隆基绿能率先公布本轮硅片最新价格,正式公布了最新价格——155μm厚度P型166mm尺寸硅片由6.33元/片下调至6.24元/片,下跌1.42%;155μm厚度P型182mm尺寸硅片由7.54元/片下调至7.42元/片,下调幅度为1.59%。 对此,隆基绿能相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硅片作为产业链中游,价格根据上游价格走势,随行就市。” 11月27日,TCL中环跟进降价,并且降价幅度超过隆基绿能。 硅片环节或现“价格战”? . 针对上周硅片价格下跌的现象,硅业分会认为主要原因是部分专业化硅片企业降价所致。 硅业分会指出,总体来看,企业开工率有升有降,但增加量和减少量大致相抵,因此11月产量维持月初预期36GW至37GW。 在需求方面,硅业分会认为,国内需求有转弱迹象。这其中,在电池端,由于技术路线差异造成的产业链供需错配,使得在下行市场中主流尺寸硅片销售压力增大;组件端,集中式需求出现转弱迹象,分布式需求依旧火热;海外出口方面,欧洲圣诞节临近,人员用工紧张使得海运到港的组件积压在仓库中。 综合供需两端,硅业分会明确预计,硅片价格短期内仍有下降风险。 而当TCL中环公示最新价格后,其与隆基绿能降价幅度的对比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隆基和中环价格策略不同的背后,与各自对硅料库存的储备策略相关。”据其了解,在硅料长单方面,TCL中环的硅料囤货量高于隆基绿能,前者需要通过一定的降价幅度来提高硅片稼动率,尽可能提高开工率以消耗高价硅料;后者硅料去库存压力相对较小,降价幅度也就相对较小。 根据硅业分会的信息,上周,两家一线企业开工率提升至85%和90%,一体化企业开工率维持在70%至80%之间,其余企业开工率维持在70%至80%之间。 实际上,在近两年需求的推动下,硅片环节成为目前光伏产业链中新增产能增量最大的环节之一。 川财证券11月22日发布的研报预计,到2022年底硅片企业的理论产能合计将超400GW。假设今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为230GW,按照1:1.25的容配比计算,对应硅片需求约288GW左右,硅片产能或将面临过剩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硅片市场上还充斥着不少非标品。硅业分会指出,“这部分产品主要来自代工企业和贸易商,由于产品质量不合要求,非标品出售价格自然低于正A片,目前这部分市场剧烈波动干扰合格品市场。” 有市场分析人士称,随硅料新增产能释放、价格下降,硅片价格未来可能会继续下降,甚至出现延续“价格战”。 对此,有部分硅片企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无论“价格战”是否会到来,硅片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成本控制、良品率、供应链的议价能力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各方面的综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