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核电1号机组首次换料大修完成 三代核电锆材实现国产化、自主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3-09
  • 核级锆材作反应堆核燃料元件的结构材料,是核电站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长期以来,我国核级锆材全部依赖进口。突破核电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是推进三代核电自主化事业的一项重大任务。2020年2月28日,海阳核电1号机组首次换料大修结束,国核锆业生产的三代核电核级锆材正式入堆服役,标志着我国核级锆材国产化目标的成功实现,改写了我国长期以来核级锆材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打破了长期制约我国核电发展的瓶颈。

相关报告
  • 《三代核电自主化型号“国和一号”设备研制基本完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05
    • 据科技日报消息,国家电投董事长钱智民在5月21日召开的国家电投创新大会上宣布,备受关注的中国三代核电自主化型号“国和一号”(CAP1400)设备研制基本完成,示范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有效形成了国内三代核电装备产业链。 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全面掌握了第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核电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据介绍,“国和一号”(CAP1400)是在引进消化吸收AP1000三代核电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再创新形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率更大的大型先进非能动压水堆核电型号,功率达到1500兆瓦,成功超越了AP1000技术引进合同设置的1350兆瓦的技术门槛。 它基于非能动安全理念,采用最新国际标准,满足最严排放要求、全面贯彻纵深防御理念、实现非能动安全,事故后72小时内无需人工干预。能有效应对地震、海啸、大飞机撞击等极端事件,满足实际消除大规模放射性释放要求,是当今世界上最安全、最先进的三代核电型号。2016年4月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通用安全审评,获得了国际认可。 “国和一号”依托国家电投牵头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研究成果,迄今,其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控制棒驱动机构、爆破阀等主设备已全部实现国产化;大锻件、蒸汽发生器690传热管、核级锆材、核级焊材等关键材料基本实现国产化;自主化先进核燃料定型组件研制成功;11种泵、10类阀门工程样机基本研制完成。由此,其综合性能特别是经济性优于AP1000,后续批量化造价还能再降低10%以上。
  • 《我国三代核电核级锆合金管材实现国产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11
    • 核级燃料包壳管是核电站运行的战略性核心材料,是保证核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实现三代核电核级锆合金管材国产化生产,对于我国核工业全产业链的延伸、保障我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9月20日,由中核阿海珐(上海)锆合金管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AST”)生产的,用于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的核燃料包壳管按照计划完成生产,并在上海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三代核电站核级锆合金管材实现了国产化。 当日上午9时,满载着50000多支M5TM包壳管的卡车缓缓驶出CAST工厂,向着高性能核燃料生产链的下一站——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进发,助力华龙一号反应堆实现安全高效运行。 CAST公司是中核集团和法马通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是中法双方在中国合作投资组建的第一个核燃料相关产业的制造厂,是中法核能合作的战略选择。CAST公司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成功实现我国核电站燃料组件M5TM包壳管本地化生产,并顺利完成了华龙一号首堆燃料包壳管制造,使我国在核燃料循环全产业链发展上迈出更坚实的一步,有力促进了中国核级锆合金工业化能力,为我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向当时见证签署合资合同的两国元首交上一份满意“答卷”。作为国内唯一的M5TM锆合金管材制造厂,CAST的产品质量已达到法国潘伯夫工厂产品的同等水平,已具备1500公里/年的产能。 中核集团总经济师黄敏刚,法马通集团高级副总裁LionelGaiffe,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核电办、法国驻中国大使馆、上海市松江区相关领导,法马通集团中国区以及中核集团经营管理部、中国核电、中国原子能公司、中核建中、CAST公司等部门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交付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