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代核电核级锆合金管材实现国产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11
  • 核级燃料包壳管是核电站运行的战略性核心材料,是保证核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实现三代核电核级锆合金管材国产化生产,对于我国核工业全产业链的延伸、保障我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9月20日,由中核阿海珐(上海)锆合金管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AST”)生产的,用于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的核燃料包壳管按照计划完成生产,并在上海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三代核电站核级锆合金管材实现了国产化。

    当日上午9时,满载着50000多支M5TM包壳管的卡车缓缓驶出CAST工厂,向着高性能核燃料生产链的下一站——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进发,助力华龙一号反应堆实现安全高效运行。

    CAST公司是中核集团和法马通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是中法双方在中国合作投资组建的第一个核燃料相关产业的制造厂,是中法核能合作的战略选择。CAST公司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成功实现我国核电站燃料组件M5TM包壳管本地化生产,并顺利完成了华龙一号首堆燃料包壳管制造,使我国在核燃料循环全产业链发展上迈出更坚实的一步,有力促进了中国核级锆合金工业化能力,为我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向当时见证签署合资合同的两国元首交上一份满意“答卷”。作为国内唯一的M5TM锆合金管材制造厂,CAST的产品质量已达到法国潘伯夫工厂产品的同等水平,已具备1500公里/年的产能。

    中核集团总经济师黄敏刚,法马通集团高级副总裁LionelGaiffe,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核电办、法国驻中国大使馆、上海市松江区相关领导,法马通集团中国区以及中核集团经营管理部、中国核电、中国原子能公司、中核建中、CAST公司等部门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交付仪式。

相关报告
  • 《海阳核电1号机组首次换料大修完成 三代核电锆材实现国产化、自主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3-09
    • 核级锆材作反应堆核燃料元件的结构材料,是核电站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长期以来,我国核级锆材全部依赖进口。突破核电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是推进三代核电自主化事业的一项重大任务。2020年2月28日,海阳核电1号机组首次换料大修结束,国核锆业生产的三代核电核级锆材正式入堆服役,标志着我国核级锆材国产化目标的成功实现,改写了我国长期以来核级锆材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打破了长期制约我国核电发展的瓶颈。
  • 《满足三代核电要求 我国首次实现自主先进核级锆材规模生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28
    •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满足三代核电要求的锆合金材料——CF3核燃料组件N36锆合金材料批量化首批产品成功下线通过验收,并启运发货用于CF3核燃料元件制造。这标志着我国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的“卡脖子”环节,在大规模应用的道路上又迈出坚实一步。 燃料组件是核反应堆的核心,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锆合金包壳。锆合金材料是核反应堆堆芯的关键结构材料,作为构成燃料组件的“骨骼”和“皮肤”,锆合金被称为核反应堆的“第一道安全屏障”,对于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是评价燃料组件研发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长期以来,国内核电站燃料组件用锆合金材料基本依赖进口,锆合金材料已成为制约我国核燃料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核燃料产业的主要短板。 为此,2010年,中核集团启动“压水堆元件设计技术”重点科技专项,明确CF3以新型包壳材料N36锆合金为突破口。此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历时8年,历经6大阶段的技术攻关,成功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N36锆合金工程化制备技术。据悉,中核集团目前已初步建立了涵盖科研、中试、批量生产、应用的锆合金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