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研究组在植物免疫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9-25
  • 植物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一套有效的先天免疫系统以应对病菌的侵染。细胞膜上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可以识别病菌保守的特征物质,如细菌的鞭毛蛋白、伸长因子和真菌的几丁质等,从而激活植物免疫。许多病菌可以分泌效应蛋白进入植物体内,干扰PRRs对病菌的识别或其介导的免疫激活通路,促进病菌致病性。PRRs有很大一部分是受体似激酶(Receptor-like kinases, RLKs),这些RLKs的典型特征是胞内含有激酶结构域,并具有激酶活性。效应蛋白通过多种方式干扰PRRs的功能,如阻止其磷酸化下游信号通路组分,或直接降解PRRs等。因此,病菌的效应蛋白的功能目前认为是主要干扰寄主抗性的。但是,在另一方面,寄主植物是否是完全被动的防御?植物中是否存在某种机制抑制或削弱病菌分泌的效应蛋白的功能?

      刘俊研究组于2020年9月22日在Molecular Plant 在线发表题为“A plant lectin receptor-like kinase phosphorylates the bacterial effector AvrPtoB to dampen its virulence in Arabidopsis”的论文,报道了拟南芥凝集素受体激酶LecRK-IX.2磷酸化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效应蛋白AvrPtoB,削弱该效应蛋白的毒性,从而增强植物免疫。效应蛋白AvrPtoB是丁香假单胞菌的重要致病因子,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可以在植物中靶向鞭毛识别受体FLS2和几丁质识别受体CERK1、水杨酸信号调控蛋白NPR1以及番茄的免疫蛋白Fen等,引起这些蛋白的泛素化降解。刘俊研究组前期发现了凝集素受体激酶LecRK-IX.2可以介导植物免疫响应,并且其转录受鞭毛蛋白的核心小肽flg22的诱导(Luo et al., 2017)。有意思的是,LecRK-IX.2的胞内激酶结构域与CERK1和FLS2等的激酶结构域相似,而且LecRK-IX.2也被AvrPtoB靶向并泛素化降解,因而LecRK-IX.2介导的免疫被抑制。

      进一步研究发现,过量表达LecRK-IX.2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AvrPtoB的毒性。LecRK-IX.2与AvrPtoB在体内和体外能直接发生互作,而且LecRK-IX.2可以直接磷酸化AvrPtoB的335位的丝氨酸残基(S335)。S335的磷酸化使得AvrPtoB不能形成二聚体,而二聚体的形成对很多包括AvrPtoB 在内的E3连接酶与底物的结合和泛素化所必需的。因此,该位点的磷酸化降低了AvrPtoB对LecRK-IX.2的泛素化降解。需要指出的是,AvrPtoB对LecRK-IX.2的泛素化与其被磷酸化之间是竞争性的,flg22可以增强LecRK-IX.2对AvrPtoB的磷酸化。因此,这项研究揭示了RLKs可以参与对病菌效应蛋白的修饰,抑制其毒力,是增强植物免疫的新机制。

    这项研究也揭示了一个有意思的生物学现象,即病菌效应蛋白作用于寄主激酶结构域可能是双刃剑,很有可能其自身成为激酶的底物。如近期,UC Davis Gitta Coaker教授研究组报道了效应蛋白AvrPtoB 丝氨酸258位点可以被植物中的SnRK超家族成员的SnRK2.8磷酸化,并潜在地增强了其毒性(Lei et al., 2020)。而在番茄中,免疫蛋白Fen和Pto也可以磷酸化AvrPtoB苏氨酸450位点,导致E3连接酶活性丧失,且Fen和Pto也是AvrPtoB的分子靶标(Ntoukakis et al., 2009)。因此,AvrPtoB在植物体内的多个位点可以被寄主磷酸化,这些磷酸化的事件可能受侵染过程中的多种因素所调控,其结果是增强或抑制了其毒性。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诠释了植物针对效应蛋白这一病菌主要的致病武器所进行的拉锯战。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助理研究员徐宁、博士生罗旭明和福建农林大学的吴薇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刘俊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中国农科院的魏海雷研究员和福建农林大学的邹华松教授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该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s://www.cell.com/molecular-plant/fulltext/S1674-2052(20)30311-7;http://www.im.cas.cn/xwzx2018/kyjz/202009/t20200924_5704488.html
相关报告
  • 《抗植物病毒先导化合物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9
    •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针对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防御体系,探索其化学本质,就有可能发现和研制出靶点更加精准、高效、无毒副作用的先导化合物和新型绿色农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20余年来,一直从事具有化学防御功能的植物天然产物的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孕甾烷C21甾体是该专题组首次发现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先导化合物(PNAS,2007,104 (19),8083–8088)。然而,孕甾烷C21甾体的结构修饰以及修饰后化合物的结构-活性关系(SAR)及作用机制尚未得到评估。为此,该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glaucogenin A和C衍生物。活性测定显示,大多数新设计的衍生物其抗病毒活性以钝化为主,其钝化活性显著优于一线农药宁南霉素。SAR分析进一步揭示了3位的取代以及C-5/C-6和C-13/C-18的双键对于维持高抗TMV活性至关重要。此外,这些衍生物不仅降低了TMV外壳蛋白?(TMV-CP)?基因转录和TMV-CP蛋白表达水平,还下调了热休克蛋白NtHsp70-1和NtHsp70-061的表达。随后的分子对接实验表明,衍生物还可与TMV外壳蛋白相互作用,干扰病毒组装。该项研究阐明了孕甾烷C21甾体抗烟草花叶病毒功能是以钝化为主,并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抗TMV功能。其结果为靶标寻找,以及设计、合成新的候选农药奠定了基础。     目前,研究成果以Design,?Synthesis,?Anti-TMV?Activity,?and?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of?Seco-pregnane?C21?Steroids?and?Their?Derivatives为题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专题组毕业的博士生晏英(现为贵州医科大学副教授)以及贵州医科大学的唐攀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邸迎彤研究员、贵州医科大学汤磊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激素茉莉酸和乙烯调控植保素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10
    •     东莨菪素(scopoletin)和其糖基化的东莨菪苷(scopolin)是植物生物合成的重要香豆素类化合物。已有的研究表明它们在镇痛、抗炎、降血压、抗肿瘤、防治高尿酸血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最近的研究还显示,它可以改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状况,从而促进帕金森病人运动能力的恢复;它还是一种天然有效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提高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有意思的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近来的工作证明它们其实是烟草属植物抵御链格孢菌的重要植保素(Sun et al., 201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是一种营腐生生活的病原真菌,它的不同病理小种可以侵染马铃薯、苹果、烟草、玉米、梨等很多的农作物,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其中,链格孢菌感染导致的赤星病是烟草属植物最主要的真菌性病害。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次生代谢分子调控专题研究组在前期发现:scopoletin和scopolin是植物抵御病原菌的重要植保素,而且茉莉酸和乙烯这两种植物激素是它们生物合成所必须的信号(Sun et al., 201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Sun et al., 2017 Plant Pathology)。但是,目前这两个激素信号是如何一起调控它们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清楚。该研究组通过多年的努力,首次发现了茉莉酸和乙烯信号通过协同的方式调控了scopoletin和scopolin生物合成的现象,并发现了介导这种协同调控机制的关键转录因子NaWRKY70。     载RNA修饰专题:RNA修饰隐藏的神秘调控>>领 取  研究发现,在茉莉酸甲酯(MeJA)和乙烯利(ethephon)共同作用下,这两种植保素的积累水平及其关键酶基因feruloyl-CoA 6’-hydroxylase 1(NaF6’H1)的转录水平会急剧高水平的被诱导,而单独MeJA或者ethephon处理一点也不能诱导它们的积累,表明茉莉酸和乙烯通过协同方式调控scopoletin和scopolin的合成。进一步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GS)筛选到一个WRKY类的转录因子NaWRKY70,其表达模式与NaF6’H1相似,受链格孢菌诱导,以及茉莉酸和乙烯的协同诱导。通过对NaWRKY70基因沉默、基因编辑和过表达的稳定转化植株的分析,进一步证明NaWRKY70是茉莉酸和乙烯信号协同调控scopoletin和scopolin合成的关键因子。凝胶阻滞实验(EMSA)、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qPCR)和启动子激活实验(Dual-LUC)表明,NaWRKY70通过直接与NaF6’H1启动子区的W-box结构域结合并激活其表达进而调控scopoletin和scopolin的合成。此外,乙烯信号途径的关键调控因子NaEIN3-like1能够直接与NaWRKY70启动子结合并激活其表达。同时,JA信号途径重要因子NaMYC2s也间接调控NaWRKY70和NaF6’H1的表达,从而控制scopoletin和scopolin的合成。   该文章发现并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植物激素通过协同的方式调控了植物“化学的防御”的典型案例,揭示了NaWRKY70整合茉莉酸和乙烯信号调控scopoletin和scopolin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丰富了植物激素协同调控植保素的理论认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植物抵抗链格孢菌的分子机制,而且为scopoletin和scopolin的“工业提取”提供了思路。   以上研究成果以Synergistic induction of phytoalexins in Nicotiana attenuata by JA and ethylene signaling mediated by NaWRKY70为题于10月23日在植物学著名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宋娜博士后为该文章第一作者,吴劲松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370311)和云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