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在我国近海形成大规模赤潮的球形棕囊藻为独立生态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4-08
  • 球形棕囊藻是一种重要的有害藻华肇事种,在欧洲北海和东南海海域经常形成赤潮。1997年,我国东南沿海首次发生球形棕囊藻赤潮。之后,我国近海多次暴发球形棕囊藻形成的大规模赤潮,造成大量养殖生物死亡,威胁核电运行安全,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我国近海的球形棕囊藻赤潮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在赤潮过程中会形成厘米级大小的“巨囊”,直接影响其危害效应。但是,这一特征究竟是球形棕囊藻自身的生物学特性还是受到外在环境因子的影响并不清楚。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仁成课题组综合应用形态学、色素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我国近海的球形棕囊藻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团队针对球形棕囊藻构建了高分辨率的种下分子标记,将全球的球形棕囊藻分为4个基因型。研究发现,分离于我国南海的部分球形棕囊藻株系属于同一基因型,该基因型的藻株可以形成厘米级“巨囊”,且以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19'-butanoyloxyfucoxanthin,but-fuco)作为特征色素,其生理生态特征明显有别于其它球形棕囊藻株系,是一个以“巨囊”为特征的独立生态型。尽管我国近海存在多种基因型的球形棕囊藻,但南海北部湾海域和广东沿海的球形棕囊藻赤潮主要由该生态型形成。2021年南黄海发生的球形棕囊藻赤潮也是由该生态型的球形棕囊藻形成。

    基于该生态型的遗传序列信息和特征色素组成,研究团队构建了 “巨囊”生态型球形棕囊藻的qPCR检测方法和特征色素分析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南海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过程研究,揭示了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的不同来源和发展过程。相关研究工作深化对全球球形棕囊藻种下多态性的认识,也为阐明我国近海球形棕囊藻赤潮发生机制、针对性开展赤潮监测和预警工作奠定了基础。

    上述成果近期由张清春、王锦秀和牛壮等在国际学术期刊Harmful Algae、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Ecological Indicators 和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Methods发表。相关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相关文章及链接:

    Zhang, Q.C., Chao Liu, C., Wang, J.X., Kong, F.Z., Niu, Z., Xiang, L., Yu, R.C.*, 2022. Intense blooms of Phaeocystis globosa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caused by a unique "giant-colony" ecotype. Harmful Algae 114: 102227. https://doi.org/10.1016/j.hal.2022.102227

    Wang, J.X., Kong, F.Z.*, Geng, H.X., Zhang, Q.C., Yuan Y.Q., Yu, R.C.*, 2021. CHEMTAX analysis of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s revealed potential indicators for blooms of haptophyte Phaeocystis globosa. Ecological Indicators 131, 108177. 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1.108177

    Wang, J.X., Kong, F.Z.*, Geng, H.X., Zhao, Y., Guan, W.B., He, C., Kang, Z.J., Guo, W., Zhou, Z.X., Zhang, Q.C., Yu, R.C.*, 2021. Pigment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giant colony-forming haptophyte Phaeocystis globosa in the Beibu Gulf reveals blooms of different origin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https://doi:10.1128/AEM.01654-21

    Niu, Z.#, Liu, C.#, Zhang Q.C.*, Wang, J.X., Kong, F.Z., Hu, X.K., Yu, R.C., 2021. Development of sensitive genotype-specific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Phaeocystis globosa in the South China Sea.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Methods. https://doi: 10.1002/lom3.10476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04/t20220407_642003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大洋生源物质对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发生至关重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1-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课题组联合澳大利亚联邦工业组织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学专家Jim Greenwood以及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赤潮专家于仁成研究员,在大洋生源物质输入对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影响研究方面取得新认识,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Biogeosciences。 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频发,对生态环境、渔业资源等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弄清该区域营养盐的来源对赤潮形成机理的认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长江径流、台湾暖流及黑潮是长江口邻近海域营养盐输入的重要来源,但它们的相对贡献及对赤潮形成的影响一直悬而未决,没有明确答案。此外,长江口邻近海域约60%的有害藻华由甲藻引起,但该海域甲藻赤潮的种群来源仍不清楚。这些重要科学问题严重阻碍了对该区赤潮发生机理的认识及准确预测预报。 该团队研究发现,舟山群岛以南和以北区域的赤潮受到不同来源营养盐控制:北区赤潮主要受陆源输入营养盐控制,南区主要受大洋输入营养盐控制;黑潮不仅为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提供营养盐,还能为该海域甲藻赤潮提供种源;尽管台湾海峡的台湾暖流输入的营养盐对该海域赤潮的贡献很小,但其也可作为该海域甲藻赤潮的一个种源区。这些新发现不仅为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营养盐的来源及预测预报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甲藻非局地孢囊的寻找提供了目标海域。 研究团队通过构建适用于我国东海海域的物理-生态耦合模式,研究发现夏季舟山群岛以北海域的赤潮主要由长江径流输入的营养盐控制,同时大洋次表层黑潮输入营养盐对其有重要调制作用,而台湾暖流输入的营养盐几乎无贡献。舟山群岛以南海域的赤潮主要由大洋次表层黑潮输入的营养盐控制,特别是其输入的磷酸盐对南部海域甲藻及叶绿素高值区具有决定性的贡献,长江径流及台湾暖流输入的营养盐贡献很小。同时,团队首次将伴随模式与物理-生态耦合模式有机结合,模拟研究发现,春季台湾海峡和台湾以东海域是长江口邻近海域甲藻赤潮的两个非局地种群源区,两个非局地源区初始细胞出现的时间显著影响长江口邻近海域甲藻的生物量及赤潮暴发范围。同时,长江口邻近海域的甲藻生物量随台湾海峡初始种群密度的减少显著减少,而台湾以东海域即使很小的甲藻初始种群密度也可能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引起大规模甲藻赤潮的暴发。 研究结果揭示了大洋生源物质对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发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了对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暴发机制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该耦合模式包含碳循环过程,在东海碳收支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在站博士后许灵静,杨德周研究员、尹宝树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文章信息及链接如下: Xu, L., Yang, D*., Yu, R., Feng, X., Gao, G., Cui, X., Bai, T., Yin, B*. (2021). Nonlocal population sources triggering dinoflagellate bloom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seas: A modeling stud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 126, e2021JG006424. https://doi.org/10.1029/2021JG006424. Xu, L., Yang, D*., Greenwood, J., Feng, X., Gao, G., Qi, J., Cui, X., Yin, B*. (2020). Riverine and Oceanic Nutrients Govern Different Algal Bloom Domain Near the Changjiang Estuary in Summer.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 125(10): e2020JG005727.
  • 《研究发现藻菌互利共生关系加速硅藻赤潮在新水域的重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夏晓敏团队解析了原核生物群落在赤潮重建和生长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期刊《水研究》(Water Research)。马骁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夏晓敏为通讯作者。  河口区域爆发的赤潮会通过径流迅速传播扩散到下游水体,而原核生物群落在赤潮重建和生长中的作用仍未可知。该研究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原位培养实验方法,模拟赤潮入侵新水域的过程,揭示原位原核生物群落与入侵赤潮藻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实验选取珠江口典型的甲藻和硅藻赤潮种类并培养至赤潮浓度,随后重新引入珠江口天然海水中。硅藻表现出对新环境较强的适应能力,培养后显著增加,表明硅藻赤潮更易随径流扩散。同时,附着原核生物群落结构受到硅藻添加的影响强烈,机会性原核生物显著增加。而甲藻在引入培养后没有生长,且附着原核生物群落组成相比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宏基因组分析表明,硅藻产生的活性碳水化合物和有机氮促进了附着原核生物的生长。其中,细菌菌株 GMD16E07(Planctomycetaceae)在硅藻附着原核生物群落中占比超过 50%。研究首次描述了该菌株的基因组特性,阐明GMD16E07 和硅藻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硅藻为细菌提供营养物质;细菌则向硅藻提供多种维生素,同时分解硅藻产生的腈类和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作为交换。因此,藻菌之间的密切合作促进了两个种群的生长,并最终加速硅藻赤潮在新水域的重建。    相关论文信息:Xiao Ma, Kevin B. Johnson, Bowei Gu, Hao Zhang, Gang Li, Xiaoping Huang, Xiaomin Xia. The in-situ release of algal bloom populations and the role of prokaryotic communities in their establishment and growth, Water Research, 2022, 118565.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2.118565.